生活中的怪現象
小時候是一個特別健談的孩子,和現在的我比起來簡直判若兩人。這得感謝小學教我們語文的老師。那是一個女教師,性格特別溫和。從來未曾對孩子們假以辭色。拼音教學一流。其他學校的老師常常來觀摩學習。我的弟弟上學時,教語文的老師已經換了。有一次,認字的時候,我發現弟弟們的拼音拼錯了。Chuang竟然拼讀出了chuan的音。指出來後,說老師就是這樣念的。又問他的同班同學,同樣的拼錯了。當時很詫異,也沒有深思。只是叮囑弟弟們,正確的讀法。後來,了解到,他們的語文老師是一個幹部的子女,僅僅上過初中,任代課老師。好多年後,才知道,我們的語文老師也是代課老師,儘管有水平,也有轉正的機會。只是丈夫出了事,要照顧家裡。竟然沒能轉正,為生活計,在縣城擺攤。弟弟的語文老師倒是轉正了。所以,弟弟之後的好幾屆小學生的拼音還是chuang\chuan不分。
一般情況下,說話是傳遞信息,以簡潔為要。正式的場合更是如此。比如基層開會的時候,有人習慣專注於重點,三言兩語將事情安排的井井有條,末了強調一下注意事項。工作落實情況可以通過具體指導或者督導來實現。大家樂意接受,不累。但是,經常遇到的是:我再強調三點!每一點再發揮一下,或者竟然層層疊疊,變成了九點還不停。簡直要比國務會議還長。似乎不這樣不足以顯示出重視來。假如遇到好幾個領導「都要強調三點」,那簡直就是考驗-看誰的屁股坐得穩。大家聽起來抓不住重點,還要打哈欠-這樣的畫面看起來不禮貌的很。
有一句俗語:一瓶子不響,半瓶子晃蕩。越是肚子裡真正有貨的人越是謙虛好學,發表意見的時候能抓住重點;那些「晃蕩」的人反而喜歡誇誇奇談,似乎這樣能顯示博學多才。懂不懂只管說,管你喜歡不喜歡聽,不過是掩飾自己的草莽空空。
從小就接受講文明、懂禮貌的教育。但是,和自己的家人說話的時候常常情緒化,「不留情面」,有了矛盾更容易小題大做;和外人說話的時候反而是客氣的、委婉的,理智多一些,避免引發什麼衝突。很奇怪,要知道,說到幫助支持自己,還是親人比較靠譜。聽到這樣一個故事,大意是:一個學生因為父母吵了幾句就離家出走了,心裡滿是對父母的恨意,發誓不回家。走著走著,感覺特別的餓,巴巴的站在一個賣飯的攤位前。老闆問了情況,可憐他,給他盛了一碗飯。他吃過之後對老闆感激萬分。老闆說,我僅僅給了你一餐飯,你就如此的感激我。你的父母養育你,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感激過你的父母嗎?說幾句就離家出走,想過父母的擔憂嗎?
有的父母年邁體衰之後,子女離得遠遠的,指望不得。無可奈何的選擇養老院或者說找個保姆照顧自己。子女平時不到父母跟前煨貼,贍養之責輕拿輕放。倒是在父母百年之後,卻要風風光光的大操大辦,無他,給外人看而已。似乎這樣顯得「孝心可鑑」。在我看來,人最應該珍惜的就是離自己最近的那一個人,時刻關注自己的那個人,肯陪伴在身邊的那個人-不管是不是有血緣關係。而不是那些承載了父母的養育之恩,卻遠離父母。贍養不得,合難堪也。
平時人們投入時間、精力最多的常常是些不重要的事。比如說,大量的時間用在了玩手機上,儘管也會不斷的提醒自己少玩手機,去努力追尋自己的目標。一旦拿起手機,就把什麼目標拋到腦後了。許多人聽過這個話題-吃生活的苦還是吃學習的苦。多數人寧可選擇重複的簡單易行的工作,吃生活的苦,也不肯思考如何改善處境-閒下來還是玩手機比較爽!少數人肯下功夫吃學習的苦, 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見多識廣,打算長遠,選擇用智慧(智力)立足於社會。
傳說曾國藩小時讀書十分辛苦,為了把文章背下來,常常熬夜。一天夜裡,一位盜賊到曾家行竊。等了好久,曾國藩還在反反覆覆地背同一篇文章。盜賊無法行竊。等得不耐煩,現身說曾國藩太笨了,就這麼一篇短文章還背不下來!當場一口氣把那篇文章背完,然後揚長而去。曾國藩雖目瞪口呆,然從此更加發奮學習,成就一番偉業。誰聰明?誰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