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書是指所有超越傳統紙本具有玩樂功能的圖書。玩具書對於歲的孩子來說,是通過玩樂愛上閱讀,養成閱讀習慣的捷徑。相比閱讀書中的內容,孩子更喜歡的是捏捏、翻翻、戳戳,玩具書通過視覺、觸覺、聽覺、嗅覺等多方位感官刺激,讓兒童通過遊戲的方式探索知識發現閱讀的樂趣。
玩具書比起傳統書本,更好看好玩;比起玩具,更耐看耐玩。玩具書動感的造型、靚麗的色彩、超強的視覺衝擊力,讓孩子愛不釋手,讓閱讀變成知識的探索與發現。
「翻」是玩具書運用的最基本,最普及的技術。幼兒的翻翻書,源頭可回溯到18世紀的英國倫敦出版商賽爾(Robert Sayer)。他於1765年以亞當夏娃為題材出版了「變形」(metamorphoses)的四折小冊,在折頁的上下各粘貼一張小翻頁,分別掀開上翻頁或是下翻頁,都可以和內頁組合出不同的內容。翻翻書的形式恰似「藏與找」的遊戲,吸引寶寶動手翻,發現背後的驚喜,引發閱讀興趣。(關注:羽熹童書有售)
透明頁書的特徵是在兩頁紙質書頁中,夾著一頁塑料材質的透明頁,並用塗層印刷上圖畫,翻動時,透明頁上的圖畫與前一頁和後一頁的圖畫能夠合成一個新的畫面。透明頁與普通紙一樣可以實現雙面印刷。(關注:羽熹童書有售)
洞洞書就是使用挖洞技巧的玩具書,挖洞就是在書頁上開模切窗。根據洞洞的形式,洞洞書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整本書每個書頁都在同一個位置挖洞,一個洞貫穿故事始終;另一類只是在某幾頁有洞洞。(關注:羽熹童書有售)
羽熹童書有售
立體書也叫「跳立書」「劇場書」,起源於西方,至今已經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十八世紀,
英國出版社首先出版兒童立體書,標誌著立體書籍作為兒童讀物登上書籍出版舞臺。立體書需要選用較厚且不易折斷的紙張,設計較為複雜。(關注:羽熹童書有售)
「觸摸」是玩具書中的一個元素,觸覺體驗設計主要依託材質的選擇和變化,常用的材質有特殊紙張、膠片、布、毛絨等,比如將圖畫中松鼠的尾巴粘上絨毛,晾衣架上的毛巾用毛圈布來製作,向日葵的一粒粒的籽用魔術貼上帶鉤的刺毛來代替等等。(關注:羽熹童書有售)
在成人的世界,有聲書是一種依據文稿,藉助不同的聲音表情和錄音格式所錄製的作品,比如錄音帶、CD等,這類有聲書有書籍的內容;而在兒童的世界,有聲書是在書籍上設置電子配件幫助書籍發聲的一種玩具書,這類有聲書有書籍的形式。童書市場上,有聲書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點讀書,一種是有聲玩具書。隨著童書出版業的快速發展,有聲玩具書中融入的玩具因素越來越多,越來越像玩具。在內容設計方面,有聲玩具書更適合相對獨立的場景或者任務。(關注:羽熹童書有售)
香味書,也叫嗅覺書,它將各種食物的味道混入油墨,通過刮擦的方式使香味釋放出來讓孩子感知不同的味道。香味書的意義不在於學習(因為到自然界和生活中獲得味覺刺激更容易)而在於這種形式能激發孩子的興趣。(關注:羽熹童書有售)
顧名思義,手電筒書就是藉助手電筒或其他光源來閱讀的書。這種書的定位是睡前故事書,手電筒書書頁由兩層厚紙粘貼而成,上層紙張印刷的是讀者在自然光線下看到的表面的內容,多由黑白色構成,下層紙張使用黑、紅、藍等深顏色印刷圖案,上下兩層紙粘貼成一張後,深色圖案就這樣被夾在兩張紙的中間。打開手電筒後,上層白紙便能透出夾在中間的圖案。(關注:羽熹童書有售)
市面上的濾鏡書相對較少,此類書利用印刷繪畫的技術將深層部分遮蔽,讓肉眼僅看到表面的部分,而利用特殊條件後,如紅色濾鏡,藏著的部分便可顯現。濾鏡書也是利用藏和找的形式,使孩子獲得閱讀快樂。(關注:羽熹童書有售)
大部分的拼圖書可以說是用書的形式將幾張拼圖集成在一起,書籍是形式,拼圖是實質。拼版樣式多是靠零片邊緣的凸起和凹陷來實現拼接的,這種拼圖可以從書中取下來。還有一類是滑塊拼圖書,這類拼圖鑲嵌在書頁中,不能脫離圖書。(關注:羽熹童書有售)
動畫書,又叫動畫效果翻翻書,20世紀末,美國人Rufus Butler Seder發明了這項技術,並命名為Scanimation,取得專利權。Scanimation 是一種先進的六段動畫製作技術,它將「視覺暫留」原理與條紋醋酸纖維覆蓋層相結合以製造出運動的錯覺。(關注:羽熹童書有售)
異形書主要指那些打破四四方方的普通圖書格局的特殊形狀的書,比如,以小汽車為主題的書做成小汽車的形狀。有時候這類書還具有指偶書的元素。(關注:羽熹童書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