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梅的十二年家訪路

2020-12-14 中國青年報

光明日報記者 張勇

「哎喲——」張桂梅異常痛苦地哼了一聲,嚴重的類風溼病等疾病磨著她的身體。每次坐在稍矮一點的凳子上,她都只能在學生和家長的攙扶下緩慢站起。

「張老師,喝口水,休息一下吧?」學生家長心疼地問。

「沒時間了,我還要去好幾個學生家。」張桂梅笑笑說,揮了揮貼滿膏藥的手。

在同事和鄉村幹部的攙扶下,張桂梅走下鄉村公路,沿著山間小路艱難地走到學生家裡。告別時,她又在學生及家長的攙扶下走上公路,拖著疼痛的雙腿上車……

張桂梅(中)在教室裡檢查學生上課情況。新華社發

這是今年國慶期間,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校長、華坪縣兒童福利院院長張桂梅到學生家裡家訪時的場景。今年,張桂梅先後被評為雲嶺楷模、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可是她的工作生活沒有任何變化,依然每天凌晨5點半起床巡查學校、深夜1點後休息;依然在假期家訪學生,尤其是寒假和國慶,她幾乎每天都在家訪的山路上。

步履艱難的家訪路

頭幾年,張桂梅自己走山路家訪,曾因過度勞累昏睡在路旁。她嘗試過自己租車,也騎過馬和摩託,肋骨斷了兩次。後來縣裡派車幫助她家訪,可幾乎每一個學生家裡都還有一段要步行的小路。「過去張老師能風風火火地走路,後來病越來越重,有些難走的路段需要攙扶。今年需要攙扶的時候就更多了。」一直跟隨張桂梅家訪的華坪縣融媒體中心記者王秀麗說。

今年10月2日至7日,張桂梅在6天裡走遍華坪縣榮將鎮、石龍壩鎮、興泉鎮、船房鄉的37個村小組,走訪了39個農村學生家庭,平均每天走訪六七個學生家庭。最遠的家訪路是去高三學生羅青青(化名)的家。乘車40多公裡到達船房鄉華榮村後,張桂梅還要走半個多小時的上山小路到羅青青家。在同事和羅青青的攙扶下,張桂梅一步一步地爬山坡,走幾分鐘就停下來大口大口地喘氣。路過一條淺淺的小溪時,她已無法抬腿跨過,只能拖曳著雙腳划過水面。

自2008年創辦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開始,12年來,每屆高三、每個農村學生,張桂梅都要利用假期儘量家訪一遍。她不是麗江人,卻已走遍麗江各地山山水水。她的足跡覆蓋約1552名學生的家庭,行程11萬餘公裡。

張桂梅把1804個貧困山區女孩送出大山,送進大學。她創辦的女子高中歷屆高中畢業生升學率100%,今年高考又創最好成績,159個考生中70人上一本。然而,張桂梅仍不甘心,還沒有學生考上清華北大。她仍舊拖著病體去家訪,她要去了解每個學生家庭的情況,去解除每個學生的後顧之憂,讓學生再加把勁,明年高考打個漂亮仗。

校長就是「心理醫生」

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沒有專職的心理醫生。學校老師們開玩笑說:「張桂梅校長就是心理醫生。」

緊張的高中學習生活,家庭貧困的陰影,經常會使一些學生精神狀態低迷,學習成績滑坡。每當遇到這種情況,張桂梅不僅耐心地開導學生,而且親自去家訪,了解學生背後的家庭原因。她不能讓任何一個孩子輟學。

張桂梅每晚住在學生宿舍。高一年級的一名女生情緒低落,學習成績退步。張桂梅就讓她與自己同住,經常開導她。了解到女孩的父母經常打架,女孩還常被父親嫌棄辱罵。張桂梅3次到村中她家裡為其父母調解,終於讓全家和好,小姑娘臉上有了笑容,學習也更努力了。「我要救這個孩子,就要救她父母,救她全家!」張桂梅說。

「陳小琴(化名)最近考試成績才390多分,這個成績究竟是什麼原因?」今年國慶家訪,張桂梅帶著滿腹疑問來到船房鄉華榮村高三學生陳小琴家。陳小琴家是貧困戶,母親有精神疾病,父親受到村裡幫扶,當了村裡的保潔員。張桂梅明白了陳小琴的心病,親切地鼓勵她:「大家都在幫助你家,你在學校的生活費有學校補助,你不用擔心家裡,應該全力以赴地專心讀書。」

12年來,華坪女子高中沒有一個學生因為貧困輟學,沒有發生過學生自殺、自殘的事件。12年來,跋山涉水的家訪,每個學生和家庭的甘苦張桂梅都瞭然於胸。

貧困學生的及時雨

華坪女子高中絕大多數學生來自農村貧困家庭,家庭貧困的陰影對孩子影響很大。張桂梅在家訪過程中,不僅要幫助學生,還經常救濟學生家庭,甚至幫助全家人擺脫貧困。

船房鄉華榮村的文麗麗、文萍萍(化名)兩姐妹分別是華坪女子高中的高三和高一學生。兩姐妹的家不僅貧困,而且她們的父親眼睛患有嚴重疾病,在縣醫院無法醫治,需要到鄰近的攀枝花市醫院醫治,可因經濟困難,一直未能出行。今年國慶到她們家家訪時,張桂梅當場掏出500元給兩姐妹的父親,讓他儘快去看病。

張桂梅看到兩姐妹家有一間裝雜物的危房,人員進出十分危險,當即提出應該儘快拆除。陪同家訪的船房鄉鄉長李桂梅表示由鄉裡幫助拆房,並幫助其向民政部門申請低保保障。兩姐妹和父母感動不已,全家攙扶著張桂梅送出村外。

12年來,張桂梅資助學生困難家庭的費用,都來自各級政府給她的獎勵補貼,還有社會各界的捐助。她希望把這些關愛帶到女子高中的孩子們身上。

「我獲得的許多榮譽,是貧困山區老師集體的榮譽。黨和人民沒有忘記貧困山區的老師們,溫暖了老師學生們的心,激勵著我們更加努力做好貧困山區的教育工作。」張桂梅誠懇地說。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11日 01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張桂梅的12年家訪路:假期幾乎每天都在家訪的山路上
    張桂梅的十二年家訪路  「哎喲——」張桂梅異常痛苦地哼了一聲,嚴重的類風溼病等疾病磨著她的身體。每次坐在稍矮一點的凳子上,她都只能在學生和家長的攙扶下緩慢站起。  「張老師,喝口水,休息一下吧?」學生家長心疼地問。  「沒時間了,我還要去好幾個學生家。」張桂梅笑笑說,揮了揮貼滿膏藥的手。
  • 這條家訪路,張桂梅走了十二年
    可是她的工作生活沒有任何變化,依然每天凌晨5點半起床巡查學校、深夜1點後休息;依然在假期家訪學生,尤其是寒假和國慶,她幾乎每天都在家訪的山路上。 步履艱難的家訪路 頭幾年,張桂梅自己走山路家訪,曾因過度勞累昏睡在路旁。她嘗試過自己租車,也騎過馬和摩託,肋骨斷了兩次。
  • 行程11萬餘公裡 張桂梅假期幾乎每天都在家訪的山路上
    可是她的工作生活沒有任何變化,依然每天凌晨5點半起床巡查學校、深夜1點後休息;依然在假期家訪學生,尤其是寒假和國慶,她幾乎每天都在家訪的山路上。步履艱難的家訪路  頭幾年,張桂梅自己走山路家訪,曾因過度勞累昏睡在路旁。她嘗試過自己租車,也騎過馬和摩託,肋骨斷了兩次。後來縣裡派車幫助她家訪,可幾乎每一個學生家裡都還有一段要步行的小路。
  • 行程11萬餘公裡,張桂梅假期幾乎每天都在家訪的山路上
    今年,張桂梅先後被評為雲嶺楷模、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可是她的工作生活沒有任何變化,依然每天凌晨5點半起床巡查學校、深夜1點後休息;依然在假期家訪學生,尤其是寒假和國慶,她幾乎每天都在家訪的山路上。步履艱難的家訪路頭幾年,張桂梅自己走山路家訪,曾因過度勞累昏睡在路旁。她嘗試過自己租車,也騎過馬和摩託,肋骨斷了兩次。
  • 不開家長會,走11萬公裡去家訪,張桂梅深入基層,應了魯迅那句話
    提要:本文從張校長豐富感人的事跡當中抽取家訪這"滄海之一粟」,把家訪和家長會做對比,從教學常規的角度探究家訪的重大意義,指出家長會的弊端。深入基層進行家訪,掌握第一手材料,可能對最終創辦女高產生怎樣重要的影響,本文旨在做一番探索。既突出張校長品格的偉大,又對我們有榜樣意義。張桂梅被評為時代楷模以後,我注意到麗江市正在掀起學習張桂梅的高潮。我也一直在關注張桂梅的事跡,隨著主持人採訪節目的進行,特別是張桂梅的學生向這位老校長表達謝意的時候,我和張校長的學生一起,也流下了熱淚。
  • 張桂梅:一千多個孩子的「媽媽」
    建起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  1974年10月,17歲的張桂梅跟隨姐姐從家鄉黑龍江來到雲南,支援邊疆建設。45年來,她不是一步步走向大城市,而是一步步走向貧困山區。  1996年8月,她的丈夫去世,父母雙亡、無兒無女的張桂梅黯然神傷,她決定離開傷心之地,調入麗江市華坪縣。
  • 63歲的張桂梅,12年來送16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
    後來縣長就來了,他說張老師你不需要怕,你別看我們再窮我們也要把你救活,三塊、五塊的捐,一下就送來了,有一個女的把回家的車費錢都捐給了我,她走了6個小時的路回家。我當時就想我一定要活著,這份人情我一定要還上的,我就想為這裡做點事。」張桂梅說。心懷感恩,張桂梅不遺餘力地投入工作。可那時,本就不多的民族中學女生還時不時地從課堂消失。張桂梅就走進大山,挨個家訪。
  •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受到廣泛關注與讚譽:「儘自己最大努力為別人...
    光明日報記者任維東 呂慎 宋喜群 周洪雙 趙嘉偉  十年前,由光明日報和中央電視臺聯合評選出的首屆「中國十大最美鄉村教師」中,張桂梅老師的事跡曾讓億萬觀眾和讀者淚目。那時,光明日報以《張桂梅:最美的媽媽》《最美鄉村教師張桂梅:百個孩子的最美『媽媽』》《最美鄉村教師張桂梅回家》《張桂梅:念念不忘做家訪》等為題,多次報導過張桂梅老師的事跡。
  • 張桂梅:最美奉獻者 圓山區女孩大學夢
    辦校11年來,張桂梅一直堅持家訪,沒有在帳上報過一分錢。學生來自麗江市四個縣的各大山頭,張桂梅的家訪行程近11萬公裡。不管山路多麼艱險,張桂梅從未退縮。車子到不了,便步行;步行走不穩,爬也要爬到。每次家訪回來,她都要重病一次。對於63歲、身體長期有病的張桂梅來說,這無疑是一次次「長徵」!在這樣的環境裡,因為嚴重的骨質疏鬆,張桂梅老師整個人變得非常脆弱。
  • 為了讓貧困女孩昂首走出大山,張桂梅究竟有多「拼」?
    但在華坪女高,張桂梅從來不開家長會,取而代之的是她每年寒暑假雷打不動的一次次家訪。「山裡人來趟城裡不容易,不如我挨個去學生家裡,見著她們心裡才放心。」張桂梅說,很多問題都是通過家訪及時了解到並妥善解決的。  有學生在的地方,就有張桂梅家訪的身影。10多年來,她的足跡遍布麗江市一區四縣,行程超過10萬公裡。
  • 華坪女高后續:159人全部上線本科率達94.3%,校長張桂梅仍不滿意
    已經年過六旬的張桂梅,身體早已經被透支了,每天吃的藥也從17種增加到23種,但是她還在強撐著,在孩子們面前仍然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讓自己走的穩一些,說話聲音大一些。她想讓更多的女孩走出大山,因為她深深地知道,改變了這些女孩的命運,就有可能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
  • 張桂梅!時代楷模!
    11月30日中午,記者剛剛踏進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中的校門,便看到一名女學生依偎在校長張桂梅懷裡哭泣。這位女孩是華坪女高畢業生呂娜的妹妹,目前在當地一所初中讀書。張桂梅在家訪時認識了她,並一直支持幫助她上學讀書。但女孩因為思念去世的父親,好幾天沒有上學。
  • 「燃燈」校長張桂梅:把「教育改變女孩人生」堅守到底
    2001年,她一邊在民族中學當老師,一邊兼任「兒童之家」院長,成了眾多孤兒的「媽媽」。2003年,維持「兒童之家」的資金面臨短缺。為緩解窘境,張桂梅到華坪各部門籌措資金,「求人很丟人,但如果孩子們生活得不好,我這個義務院長更丟人。」2003年至2007年的寒暑假,張桂梅在昆明為孩子們籌措到兩萬多元。對此她說,一切辛苦都值了。
  • 「燃燈」校長張桂梅:把「教育改變女孩人生」堅守到底
    建校12年,張桂梅和她的教師們帶領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走進了大學的校門。「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張桂梅說。1800多名貧困女孩走進大學2020年高考成績出爐後,張桂梅有些不滿意。儘管,這所免費女子高中,已連續10年高考綜合上線率100%,1800多名貧困女孩從這裡走出大山、走進大學。
  • 大山裡的校長媽媽張桂梅,她把1645名山區女孩送進大學
    張桂梅早年任教的普通學校,女生比例很低,有些女孩讀著讀著,忽然就不來了。為了搞明白原因,張桂梅翻山越嶺,跑到大山裡家訪,這時候,她才知道,原來是家裡太窮,供不起孩子讀書,十幾歲的姑娘就這麼被父母嫁走了。還有一個學生,高三了,都到了衝刺高考的階段,父母居然給初二的兒子報班補課,把高三的女兒留在家裡幹農活。
  • 張桂梅的故事 | 《總愛「丟」衣服》和《「超人」的另一面》
    2011年的一個假期,張桂梅到華坪縣船房鄉家訪,除了時任學校辦公室主任馬海外,還有縣裡某政府部門的一位局長同行。船房鄉是縣內典型的民族鄉,村民居住分散,在山裡跑了大半天,家訪才完成3戶。在第一名學生家,張桂梅在屋裡轉了一圈,發現幾乎沒有像樣的家具,蹲在火塘邊的學生家長穿得破破爛爛,她很是心疼,臨走時脫下自己的外套,送給了對方。
  • 大山裡的女校校長張桂梅:我想改變一代人
    從東北到雲南,命運讓她與這裡的學生緊緊相連張桂梅祖籍遼寧,從東北來到雲南支邊後,隨丈夫同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洲鎮第一中學任教。張桂梅以為那裡將會是她餘生的歸宿,然而天不遂人願。1996年,張桂梅的丈夫因胃癌去世。張桂梅害怕觸景傷情,申請從大理調出,她來到了麗江市華坪縣民族中學任教。
  • 成為張桂梅
    2008年,張紅瓊讀大四,在雲南師範大學見到了張桂梅,她和同學們被張桂梅的講演感染,找到了張桂梅住的旅館,說想來女高當老師。張桂梅強調,要能吃苦。她想,自己後來被選上,可能也是因為看著強壯。來華坪面試那天,張紅瓊看到,校址上只有一片草地和一個廁所。5個月後的9月1日,憑著一棟4層樓,女高開學了。在兩個大教室各放幾張床,男老師住一間,女老師住另一間,學生們住在二樓,宿舍也是教室改造的。
  • 普洱市民族中學組織全體師生觀看「張桂梅思政大講堂」
    2020年9月1日,普洱市民族中學組織全體師生觀看「張桂梅思政大講堂」,學習「奇蹟校長」張桂梅同志的先進事。張桂梅為了解決適齡失學女孩的上學問題而創辦女高1994年張桂梅失去了丈夫,三年後又被查出子宮肌瘤,她把診斷書放進抽屜,忍著劇痛裝作若無其事……十多年來,她走過11萬公裡的山路,走進1300多名學生家進行家訪,那一步步走過的都是何等艱辛的泥路啊!
  • 華坪女子高中校長張桂梅先進事跡介紹 張桂梅近況最新消息
    她被查出全身上下有三十多種疾病,當天從華坪坐了六個小時車才到昆明,下車時她已經渾身痛得走不動路了。  「之前是搶救花得多。今年在昆明檢查,花了兩萬多。」她心疼這些錢。  這次來昆明,是雲南省教育廳邀請她參加活動。有同事勸她,別再穿黑衣服了,上鏡不好看。她翻遍衣櫃,只找到一件格子襯衫,還是幾年前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