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對天體的命名,在太陽系內,每一個行星都有一個非常獨特的名字,就連一些比較早發現和有特色的小行星也有自己獨有的名字。太陽系的這些行星命名看起來非常隨意,沒有一套規範的命名方式,用的是發現它的人給他取的名字,因為這些天體發現得比較早,早到了行星命名規則出現之前就被發現了,所以才有了不相關的名字,但是其他的天體就不一樣了。
在對太陽系之外的天體進行探索的時候,科學家們會發些一些系外行星,為了標識這些系外行星,就需要為其進行命名,而這些行星的命名就沒有辦法像太陽系八大行星這樣隨意的命名了。因為在天文領域,有一套完整的行星命名規則,不過如果是發現新的恆星倒是能夠自由命名,但是它周圍的行星命名就只能根據恆星的名字來命名,進行系外行星的編號。
在一個恆星的附近發現了系外行星之後,需要用恆星的名字然後加以a、b、c、d等字母來按順序排列。不過,大家可能會發現,大多數的系外行星系在命名時好像安排好的一樣,都是由近到遠進行編號,那麼命名方式就是由近到遠按字母排列嗎?其實並不是,在天文領域中,大多數情況都是按照發現的順序來進行名的,之所以能夠呈現出由近到遠命名的原因是因為尋找系外行星的方式。
除了太陽系和臨近的一些星系能夠觀測到行星的存在,絕大多數的系外行星都是依靠「凌日法」來尋找,而這種方法最先看到的自然就是離那個恆星近,公轉周期快的星體更容易被確認,所以最先發現的就是離得近、轉得快的那個。不過有時候也會有漏網之魚,這時候就會出現特殊情況,那就是離恆星近的星球編號更靠後,因為不可能再把全部的星球重新命名一遍。
如果真的要重新命名一遍,那麼以前編寫的資料就需要進行非常多的修改,這是一個很麻煩的工程,與其浪費人力物力去弄一個強迫症一樣的排序,還不如就按發現順序來排列,既簡單又快捷。大家對於這件事情有什麼看法呢?歡迎你們在評論區留言,分享你們的觀點和小編一起參與討論吧!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