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天文學家發現的首顆太陽系外行星獲名「望舒」

2020-12-20 生活報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近日,我國天文學家發現的首顆太陽系外行星獲得了一個美麗的名字——「望舒」。它原本的編號名稱由數字+字母構成,為HD173416b,如今它的新名字在中國神話中意為「為月亮駕車的女神」,將與原來的編號並行使用。

今天,「太陽系外行星世界命名」(NameExoWorlds,簡稱NEW)活動中國(內地)命名結果媒體說明會在北京天文館舉行。記者了解到,這顆行星的母恆星HD173416也有了一個新名字——「羲和」,在中國神話中是「太陽女神」的意思。

「羲和」和「望舒」在中國神話中的意義。受訪者供圖

給太陽系外行星系統「起名」

發現並研究太陽系外行星是現代天文學研究中最前沿、最熱門的領域。近20多年來,天文學家已發現了圍繞其他恆星旋轉的4000多顆太陽系外行星系統(exoplanet),其中有些行星與地球較為相似,可能適於地外生命的生存乃至文明的繁衍。

當新的系外行星被發現時,天文學家給予其一個數字+字母構成的編號名稱,一般是在其母恆星編號後加b、c、d、e……來表示。如人類發現的第一顆圍繞主序星旋轉的系外行星,其科學名稱即為「飛馬座51b」(其母恆星名為飛馬座51)。這其中有些系外行星的母恆星名稱,是以發現它們的望遠鏡設備來命名的,如著名的類地系外行星Kepler-452b就是因發現它的克卜勒(Kepler)衛星而得名。

天文學界和公眾一直以來都非常希望能夠給系外行星及其母恆星一個更加「親民」的專有名字,就像很多太陽系內天體(如行星、小行星、彗星等)一樣。基於此,權威的天體命名機構——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今年組織了「太陽系外行星世界命名」(NameExoWorlds)全球活動項目,以期為世界範圍內的每個國家或地區提供命名一個太陽系外行星系統的機會。

來自112個國家或地區的數十萬人參與了對各自分配的共112顆系外行星及其母恆星的提名與投票。12月17日,IAU在法國巴黎召開了命名結果新聞發布會。

我國天文學家發現的第一顆太陽系外行星

分配給中國(內地)命名的太陽系外行星系統是母恆星HD173416和圍繞其旋轉的類木系外行星HD173416b 。這個系統位於天琴座(Lyra),距離我們約440光年遠,母恆星HD173416的亮度為6等,質量約為太陽的兩倍,但與太陽不同的是,它是一顆脫離了主序階段的紅巨星。

圍繞這顆巨星旋轉的太陽系外行星HD173416b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劉玉娟、趙剛研究員等人發現的,這一發現曾獲評2008年中國十大天文進展。

這顆行星是利用國家天文臺興隆站2.16米望遠鏡和日本、韓國的望遠鏡,採用視向速度方法發現的,也是我國天文學家發現的第一顆太陽系外行星,其質量為2.7倍木星質量,公轉周期為324天。

「羲和、望舒」從67份命名提案中脫穎而出

公眾如何對行星進行命名?NEW-中國(內地)國家/地區委員會建議,採用有中國特色和文化色彩的傳統神話傳說、名山大川、著名歷史人物與典故、優秀科學家、文學家和藝術家等進行命名,且最好與天文與星空主題以及該太陽系外行星系統性質相關。由於要同時為母恆星HD173416與系外行星HD173416b命名,兩名稱間須有一定聯繫。

為系外行星「起名」的活動得到了天文愛好者的踴躍參與。據NEW-中國(內地)國家/地區委員會主席、北京天文館名譽館長朱進介紹,在不到4個月的時間裡,活動共徵集到來自全國各地大中小學、天文愛好者團體、專業天文學家及資深天文愛好者個人的共67份有效命名提案。

經過初選、專家終選評審和公眾網絡投票等環節,11月上旬選出一個勝出提名和兩個備選提名。經IAU核准,由廣州第六中學天文社提出的「羲和(Xihe)、 望舒(Wangshu)」被確認為此行星系統恆星與行星的正式名稱。

廣州第六中學天文社的學生許翊芃說,在中國神話中,「羲和」是太陽女神,同時也被認為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天文學家和曆法制定者;「望舒」是為月亮駕車的女神,被當做月神。「這兩個名字具有美好的寓意,也象徵著探索精神。」他說。

來源:新京報

轉自:人民網

相關焦點

  • 我國發現的首顆系外行星獲名「望舒」
    近日,我國天文學家發現的首顆太陽系外行星獲得了一個美麗的名字——「望舒」。它原本的編號名稱由數字+字母構成,為HD173416b,如今它的新名字在中國神話中意為「為月亮駕車的女神」,將與原來的編號並行使用。
  • 中國發現的首顆系外行星獲名「望舒」 寓意是什麼?
    我國發現的首顆系外行星獲名「望舒」名字來源於中國神話,意為「為月亮駕車的女神」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2.16米望遠鏡。圖片源自國家天文臺近日,我國天文學家發現的首顆太陽系外行星獲得了一個美麗的名字——「望舒」。它原本的編號名稱由數字+字母構成,為HD173416b,如今它的新名字在中國神話中意為「為月亮駕車的女神」,將與原來的編號並行使用。12月21日,「太陽系外行星世界命名」(NameExoWorlds,簡稱NEW)活動中國(內地)命名結果媒體說明會在北京天文館舉行。
  • 中國天文學家發現系外行星望舒 起名望舒有何寓意?
    近日,中國天文學家發現了首顆太陽系外行星望舒。那麼,行星望舒是怎麼被發現的?質量有多大?起名望舒有何寓意呢?一、行星望舒是怎麼被發現的?圍繞這顆巨星旋轉的太陽系外行星HD173416b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劉玉娟、趙剛等發現的,這一發現曾獲評2008年中國十大天文進展。國家天文臺助理研究員趙斐說,這顆行星是利用國家天文臺興隆站2.16米望遠鏡、日本岡山天文臺1.8米望遠鏡和韓國的望遠鏡,採用視向速度方法發現的。
  • 中國發現首顆太陽系外的行星,在67份提案中,選出了命名!
    然而由中國天文學家發現的首顆系外行星也能傳出了好消息。今日這顆行星的命名結果在北京天文館公布。它最終獲得了一個好聽的名字——望舒。其母恆星也有了一個新的名字——羲和。據了解望舒原本的名字HD173416b是由數字和字母的構成組合,而如今的新名字寓意為,神話故事中的「為月亮駕車的女神」,頗有神話故事的意味。而其母恆星「羲和」的意思就是「太陽女神」。
  • 發現行星望舒 羲和!名字寓意月神和太陽女神
    北京12月22日電中國天文學家發現的首顆太陽系外行星及其母恆星獲得了富有神話色彩的名字:「望舒」和「羲和」,分別寓意月神和太陽女神。    21日上午,「太陽系外行星世界命名」活動中國(內地)命名結果在北京天文館公布。獲得命名的太陽系外行星系統是中國天文學家在2008年發現的,該名稱由廣州第六中學天文社提出。
  • 飛馬座51b:引領太陽系外行星研究領域變革的行星
    但是, 由於探測儀器精度上的限制, 一直未能成功. 1990年初, Mayor教授發現法國上普羅旺斯天文臺(Haute-Provence Observatory)的望遠鏡沒有合適的亮月夜觀測目標,便提議建造一臺高解析度光譜儀(名為ELODIE)放到天文臺, 使用視向速度法搜尋圍繞明亮恆星運轉的系外行星.
  • 未來的太陽系是什麼樣?——記首顆圍繞白矮星運行的巨行星的發現
    ——記首顆圍繞白矮星運行的巨行星的發現科學家使用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甚大望遠鏡(VLT)首次發現了一顆與白矮星相關的巨行星。這顆行星近距離地繞著白矮星(類似太陽恆星的熾熱殘骸)運行,導致其大氣層被剝離並在恆星周圍形成氣體盤。人們一直好奇,在遙遠的未來太陽系會是什麼樣,歐南臺的這一獨特發現也許會給我們答案。
  • TESS望遠鏡發現首顆地球大小系外行星 或有大氣層
    此次發現的這顆系外行星編號HD 21749b,被歸入所謂「亞海王星」類系外行星,意思是其質量相比天王星或海王星要更小一些。它圍繞恆星公轉的周期大約是36天,使其成為TESS迄今發現的所有系外行星中公轉周期最長的一顆,而其質量則大約是地球的23倍。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24日消息,去年美國宇航局發射了一臺新的空間望遠鏡,用於接替退役的「克卜勒」空間望遠鏡,繼續承擔起搜尋太陽系外行星的重任。它的目標是想找到和地球差不多大小的系外巖石星球。
  • 系外行星衝擊!新發現的6顆行星將改變人們對地球地質的認識
    系外行星,顧名思義就是在太陽系之外的行星,通過對它們的研究,可以追溯地球等巖石星球的起源。一組英國科學家發現了六顆離恆星很近的系外行星,它們有可能徹底改變我們對地球地質的認識。
  • 讀懂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太陽系外行星的探索
    到目前為止,人類已經發現了大量系外行星,它們有類似地球的巖石行星,也有類似木星的氣態巨行星,有些有大氣,有些可能有液態水,還有很多與我們熟知的太陽系行星非常不同。對系外行星的探索改變了人類對我們在宇宙中所處位置的認知。
  •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超級地球」
    據「ScienceAlert」網站14日消息稱,一組國際天文學家利用引力微透鏡技術,發現了一顆極其罕見的「超級地球」。團隊在一份聲明中指出,這是一顆人類目前發現的極少數的、大小和軌道都接近地球的太陽系外行星。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天文期刊》上。
  • 天文學家的這些發現讓人振奮!
    在太陽系中,除了地球之外,人類再也找不到第二個宜居的星球。儘管一些太陽系天體上可能存在生命,例如,土衛六,但那裡的環境根本不適合人類生存。如果那些星球上有生命,它們必然會我們有很大的差異。為了尋找第二個地球,只能去太陽系外。
  • 「超級地球」被發現 圍繞距太陽系最近的恆星旋轉
    原標題:科學家發現「超級地球」 圍繞距太陽系最近的恆星旋轉英媒稱,天文學家11月14日基於20年的科學觀測結果宣布,一顆被稱為「超級地球」的冰冷而黑暗的行星可能正在繞著距離我們太陽系最近的孤立恆星運行。
  • 天文學家發現了迄今為止軌道周期最短的系外行星
    華威大學的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系外行星,他們稱之為NGTS-10b。這顆行星的公轉周期是已知的所有系外行星中最短的,繞其恆星一周只需18個小時。NGTS-10b位於距地球約100光年的恆星系統中。這顆行星比木星大20%,質量是木星的兩倍多。
  • 系外行星和宇宙學研究先驅共享諾貝爾物理學獎
    原文作者:Elizabeth Gibney &Davide Castelvecchi Michel Mayor和Didier Queloz發現了首個環繞類太陽恆星的太陽系外行星。他們與理論宇宙學家James Peebles共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 重大發現!NASA和谷歌共同宣布發現"第二個太陽系",AI扮演至關重要之角色
    」,確定了距離地球 2545 光年遠的克卜勒 90 星系中的兩顆新發現的行星——克卜勒 80g 和克卜勒 90i,這是人類發現的首個和我們太陽系一樣的具有 8 顆行星的星系。還有類似太陽系中的星體的其它行星嗎?或者說,還有和太陽系相似的存在嗎? 雖然新的技術有助於尋找新的星體,但尋找系外行星的難度其實非常大。與它們的環繞的恆星相比,系外行星體型較小且不發光——發現它們的難度就像發現幾千英裡外的探照燈旁邊飛來飛去的螢火蟲。但藉助機器學習,谷歌和 NASA 取得了突破。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解讀:系外行星是如何發現的?
    而人類的第一顆系外行星,卻被射電天文學家在一類不可思議的天體周圍偶然發現了。1992年,射電天文學家亞歷山大·沃爾茲森和戴爾·弗萊在精確測量脈衝星PSR 1257+12的脈衝信號時,找到了不屬於脈衝星的其他信號,進而發現了它周圍的兩顆系外行星,並被證實。
  • 新技術探索未知秘境 發現六顆系外行星
    新技術探索未知秘境 發現六顆系外行星科技日報北京12月23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天文學》雜誌23日同時發表三項研究,報告了人類最新發現的6顆系外行星,它們繞3顆不同恆星運行。這些行星都是利用一項新技術發現的,行星質量約在2.6倍地球質量到0.5倍木星質量之間,運行軌道距離各自的恆星都非常近。此前,人類搜尋系外行星的方式,包括利用狹義相對論、脈衝星計時法、直接成像法、重力微透鏡法、徑向速度法、凌日法等。而在過去的十年裡,已經明確的一點是,在其他行星系統中,行星與恆星之間的距離,可以比太陽系中行星與恆星之間的距離近。
  • 幾顆可怕的系外行星,其中一顆行星在白天的溫度可超過1300°C
    在過去的幾年裡,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足夠數量的「類地」行星,當然,也發現了許多與地球完全不同的星球。那麼,什麼是系外行星呢?最流行的解釋是,一顆圍繞著類似於太陽這樣的恆星運行的行星,但它不在太陽系之內。今天,我們將向你展示一些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可怕的系外行星。強大的輻射PSR B1257+12B、C和D是最早發現的系外行星之一。事實證明,它們是奇怪的系外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