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22日已經接近尾聲,396類聯考也已落下帷幕。今年論說文的審題立意比較簡單,相信很多考生都鬆了一口氣。
論說文是直接說明事理、闡發見解、宣示主張的文章。它的中心在於「事理」「見解」和「主張」,它的表達方式主要是議論。「說明事理」「闡發見解」和「宣示主張」,都是為了「答疑解難」,也就是為了回答問題、解決問題。但若把林林總總的問題歸納一下,大體可以分為三類:
是什麼——類別和性質方面的問題。
為什麼——原因和目的方面的問題。
怎麼辦——方法和途徑方面的問題。
但具體到今年的論說文「2018年,武漢一名退休老人向家鄉木蘭縣教育局捐贈1000萬元,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這筆巨款是馬旭與丈夫一分一毫幾十年積攢下來的,他們至今生活簡樸,住在一個不起眼的小院裡,家裡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
馬旭1932年出生於黑龍江省木蘭縣,1947年參軍入伍,在東北軍政大學學習半年後,成為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的一名衛生員,先後參加過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多次立功受獎。上世紀60年代,她被調入空降兵部隊,成為一名軍醫,後來主動要求學習跳傘,成為新中國第一代女空降兵。此後20多年裡,馬旭跳傘多達140多次,創下空降女兵跳傘次數最多和年齡最大兩項記錄。如今,馬旭事跡家喻戶曉,許多地方邀請她參加各類活動,她大多婉拒。
她說:「我的一生都是黨和部隊給的,我只是做了我力所能及的事。只要活著,我們還會繼續攢錢捐款,把自己的一切獻給黨和國家。」今年的話題,可以從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去談,如「感恩之心,回饋社會」,這個立意的方向還可以進行拓展,只要開篇清楚的告知閱卷者立意從何得出即可。以感恩之心回扣社會為例。「為什麼」需要從個人價值觀和誰價值觀等不同角度進行分析;還可以從「方法和途徑」方面去談,回答「怎麼辦」才能真正找到真知;從個人與社會角度來說,「為什麼」若讓人都將感恩之心,希望於他人而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我們賴以生活的人情社會終將無情;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感恩回饋值得被倡導就是做到的人很少,原因就是人們的社會經濟人「怎麼辦」第一、要建立人情社會需要制度力量的剛性約束。第二、以相應的誠信機制和激勵制度獎勵感恩社會願意回報社會之人。
一篇論說文一定要有一個主題,要有一個核心,不要面面俱到,即根據試題提供的材料或要求,亮出總論點和核心分析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