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於2016年11月8日開工的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經過兩年多的施工建設,已完成了主建築及附屬建築的結構驗收、鋼結構大懸挑卸載等重要關鍵節點,正在全面推進外幕牆工程和內部精裝修工程,預計2019年下半年建安工程竣工,2020年底展示工程基本完成,2021年擇期開館。
上海天文館是上海「十三五」期間重大市政文化公益項目和重要科普基礎設施,也是服務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舉措,它位於浦東新區臨港新城臨港大道與環湖北三路口,總用地面積58602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8164平方米,包括一幢主體建築,以及一米望遠鏡、太陽塔、青少年探索營等附屬建築,建成後將成為全球建築面積最大的天文館。截至2018年12月25日,土建工程完成約91%、機電工程完成約75%,鋼結構工程進入收尾階段,總體施工安全質量可控,驗收合格率100%,並獲得上海市文明工地、上海市明星工地、上海市人氣工地、上海市優質結構等榮譽稱號。
上海天文館的建築形態優美、構造複雜,建設過程中攻克了眾多技術難關。其中,大懸挑鋼結構非常罕見,它由二層雙向桁架結構組成,跨度約61米,平面懸挑最大約有36米,屬目前全國最大的懸挑鋼結構,其兩側與鋼骨剪力牆結構體系相連,外側為單排四層桁架立柱和外弧桁架結構,內側與相鄰結構的混凝土梁、柱通過預埋件相連,鋼骨剪力牆核心筒作為整個結構的支承結構,支託起了整個大約2000噸左右的主體鋼結構;球幕影院為直徑約27米的鋼結構網殼桁架結構,主管的管徑和曲率半徑不一,加工時需要對球體網殼進行預拼裝,然後再拆成單元桁架進行現場的分段吊裝,吊裝時考慮到空間異形結構的定位又是一大難題;中庭區域的倒穹頂通過72個短柱支座連接於三角架支託的十字型鋼砼梁,每組斜柱的角度不一,斜柱上有鋼牛腿挑出用以固定總長度約為200米的螺旋上升旋轉步道。
上海天文館建築設計體現了「天體」及「軌道運動」的概念。在工地現場,可以看到建築體以弧線始發,一系列螺旋帶狀物圍繞著整個建築,圓洞天窗、倒轉穹頂和球體作為建築內的三個「天體」,相互之間處於動態軌道關係之中,使得建築通過太陽光影的變幻成為一臺可以展示時間的天文儀器。主建築外的景觀區域還設計了四條螺旋形的步道,向外自然延伸出去,象徵著星系的旋臂,並與外圍的「星空之境」公園自然融合。
目前,上海天文館展示工程也已基本完成整體規劃設計,主展區分為「家園」、「宇宙」、「徵程」三個緊密相聯的部分。「家園」展區從我們久違了的星空開始,以國際上最新、最先進的光學天象儀帶你步入璀璨的星空,「宇宙」展區則在世界上首創從時空、光、引力、元素和生命五個角度全景式地解析宇宙運行的規律,「徵程」展區以史詩般的手筆展現人類探索宇宙的偉大曆程。此外還有「中華問天」、「行星樂園」、超高清多功能球幕影院、「航向火星」特展區和臨展廳等。特別設置的太陽塔可在白天實現太陽的多波段觀測,通過專業級的光學設備展現高清晰度的太陽黑子、日珥、耀斑等影像;一米望遠鏡可在夜間帶您欣賞極高清晰度的月面、行星和難得一見的美麗深空天體。
上海天文館以「塑造全面的宇宙觀」為願景,以「激發人們的好奇心」為使命,將充分應用各種最先進的展示技術,結合豐富的隕石、文物、航天實物等,幫助觀眾建立完整的宇宙觀,鼓勵人們感受星空、分享發現、理解宇宙、思索未來。
(中國日報上海分社)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