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如果在晚上路過建設中的上海天文館,你一定會被未來感籠罩。中秋前夜,上海天文館將首次被「點亮」,其主體建築及景觀揭開神秘面紗,在夜幕中熠熠生輝。
這是天文館的主體建築,圓洞天窗、倒轉穹頂和球幕影院這三個圓形元素構成「三體」結構,銀白色勾勒的橢圓形光帶,一如「天體運行軌道」,共同詮釋著天體運行的基本規律。其中,球幕影院的燈光展示從閃耀的星光白到深邃的星空藍,源自宇宙深處的神秘色彩不斷在夜空中切換跳躍。
主體建築外的4條螺旋形步道隨著燈帶的照耀向外層層延伸,象徵星系的旋臂,讓人沉浸在星空美學中。
此次燈光聯動調試標誌著上海天文館建安工程基本竣工。主館內部同樣以銀白色作為燈光的主基調。直徑27米的球幕影院完全「懸浮」在室內空間中,剛好與臨港滴水湖構成地球與太陽的大小比例。
而沿著螺旋步道拾級而上,來到室外空間,直徑42米的「倒置穹頂」,將周圍一切建築遮擋起來,你所見到的一切只有茫茫夜空,是夜晚觀星的絕佳場地。
上海天文館建築燈光聯動調試,標誌著建安工程基本竣工,轉入展示工程全面建設階段,預計2021年擇期開放。當天,上海天文館還發布了官方標誌圖案。
上海天文館獨特的建築設計,源自設計師對於軌道運動的形式化抽象,不僅展現了天文學概念,更與軌道周期緊密相連,使整個建築成為一件天文儀器,能夠跟蹤地球、月亮和太陽在天空的運動路徑。中國的元宵節、中秋節、冬至、夏至等特殊節日和氣節以多種方式在建築內外進行展示,如特定的光影與地面的標記重合時即宣告特殊時刻的到來。這將使建築成為連接人類和宇宙的工具,成為具有開創性的博物館體驗。
上海天文館從2016年11月開工以來,建設人員攻克重重難關,實現了建築結構、功能與形態的完美融合。為營造最佳宇宙沉浸感,整個天文館幾乎所有混凝土和鋼結構都採用不規則形狀,建設過程中攻克多項空間結構技術難題,如實現國內首例長36米、跨度61米的鋼結構大懸挑,「懸浮」於混凝土殼體上方,外直徑29米的球幕影院,僅少量點支撐的200多米長旋轉步道以及直徑40米的倒轉穹頂等。
官方透露,上海天文館將BIM(建築信息模型化)技術納入工程項目管理,囊括建築全生命周期內的信息,以精細化管理打造一流建築。天文館的幕牆根據建築形態、結構功能和視覺效果的多樣化需求,採用陽極氧化鋁板等多種材料組合而成,確保無與倫比建築設計效果。此外,項目集成運用多項節能技術,獲得綠色建築設計三星標識認證,建成後的上海天文館將成為大型公共綠色生態建築的典範。
(看看新聞Knews記者:張幗霞 師玉誠 李書馨 實習編輯:霍慧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