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氛圍造成觸覺敏感
沒有接觸感覺統合之前,我自己『心被身困』卻渾然不知,在不斷學習和實踐感統訓練的路上,我得以認識和了解自己,找到了自己在自我認知、情緒反應、人際關係、與家人相處等方面所存在問題的根源——觸覺敏感。
我出生時是順產的,出生後一直在農村裡長大,接觸到的自然環境足夠豐富多元,家人對我也沒有包辦代勞、限制溺愛等現象,可我為什麼還會出現觸覺敏感?觸覺敏感又是如何影響著我的方方面面?
因為人是最重要的環境刺激, 父母所創造的家庭氣氛以及父母本身的狀態對孩子來說就是最大的觸覺刺激。
小時候我比較害怕爸爸,因為爸爸一著急就會發脾氣,會大聲地吼叫,會很兇。所以,我會逃避他,不想和他說話,漸漸地長大,我發現即便和他們說,他們也不懂我。
長期以往,造成無論我遇到什麼問題都不會找家裡人傾訴,也不會和其他人說,還建立起一套自我防禦系統,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變得高自尊,讓人說不得。
更糟糕的是,我爸處理問題的情緒化也潛移默化地跑到我的細胞記憶裡面。我發現,在工作和生活當中,當別人很大聲說話時也會震懾到我的心裡,讓我感到很不舒服。
而我自己在處理問題時也像我爸爸那樣容易情緒化,特別是在能量不足的時候,會自己對號入座,覺得別人在說我,而不開心,其實別人並不是在說我,別人只是對事不對人地在說事情。
走進惠心千愛,開始覺察自己
我的同事們,因為懂感統,所以會理解我,會說我能量不足了,但只有我自己最清楚這其實是慣性。想想我以前,在外面很乖巧,但一回到家,家裡人只要說我什麼,我脾氣就會馬上暴,我就像他們身邊的一顆不定時炸彈。
有時候他們還不知道我為什麼發脾氣,會經常說我脾氣不好。其實,我也不想這樣,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那麼容易發脾氣,這種慣性反應還會出現在我的生活和工作當中,讓我感到很苦惱。
直到入職惠心千愛,每天學習和實踐感統,才清楚自己為什麼會這樣,而且也能理解我爸爸當時為什麼是那種狀態,他也是無意識的慣性反應。
現在我會用自己所學去調整自己狀態,有一段時間天天靜坐和練感統,也常常去察覺自己,並用正確的感統觀念去抑制自己身體的慣性反應。
溫柔的嚴厲會讓孩子勉強自己去做自己不願意或沒能力做的事情,觸覺敏感的孩子就很容易緊張,容易焦慮。
在我們家,爸媽從來沒有說一定要考多少分,也不會催我們寫作業,但是我知道他們那麼辛苦,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我們好好讀書,考個好大學。
所以,即便我視力不好,在課堂上跟不上老師的步伐,我也會乖乖地坐著聽課,課後還會自己去問其他同學把沒有跟上的補回來。
其實我在課堂上的學習效率是很低的,但一直會勉強自己坐在課堂上認真地聽課。由於觸覺敏感,高考時比較緊張,影響了正常水平的發揮,只考上了專科院校。
我不但有觸覺敏感,還有雙側分化不足,這兩個失調現象都很容易消耗能量,能量不足,能力會倒退。記得小時候,有一次去稻田裡割水稻,連續割了一個上午,真的很累。
快到中午時,我很想要回家,爸爸媽媽卻說快割完了,等割完再回家。我只好乖乖地繼續,因為又餓又累,割著割著就把自己的手給割傷了,也不敢說話。後來老媽發現了血跡問誰受傷了,爸媽才知道我把手割傷了,送我去醫院縫了幾針。
因為父母不懂感統,看不懂我確實累了,看不懂我是因為能量不足而不受控制地把自己手割傷了,反而還誤解我,說我是偷懶,為了不割稻子而故意把自己的手給割傷了,還埋怨我傻到割傷了手也不吭聲。
父母長期對我的誤解,讓我感到很憋屈,也讓我學會了把不良情緒隱藏起來,但情緒藏久了,終有一天會爆發。所以,我就成了父母身邊的不定時炸彈。每次炸完後,我就很後悔。我不喜歡這樣的自己,我要改變!
學習感統改變自己
為了改變自己,參加工作後,我很容易被一些心靈成長的課程所吸引,為此,工資幾乎全花在這上面了。
有一次去參加『好女孩大學』的高情商演說課堂,聽完後,就想立馬加入,好幾萬元的課程,我沒錢交得起全款,就交了一部分,想著回家再慢慢籌。如果不是因為遇見感覺統合,我可能還會在自我尋找答案的路上繼續奔波,無法安心成長。
我自身的例子就能很好地說明:感統失調不會長大了自然就會好,反而有可能會演化出更嚴重的心理問題。因為心理的基礎在生理之上,生理會影響心理。
12歲前是身影響心,12歲後是心影響身。所以,對於我們成人來說想要改變感統失調現象,想要打破以往的不良慣性,就先要有正確的感統觀念,用自己的觀念抑制自己身體的慣性反應,同時堅持天天靜坐,天天練感統,調整作息規律,不熬夜,吃好,睡好,形成規律的學習、工作和休息,這樣才能長出新的腦網絡,形成新的行為習慣,提升工作效率和創造幸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