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是中國小說發展的鼎盛時期,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就是誕生於這個時代,相比之下,清代的詩作就要暗淡許多。但是,就算是在這個詩作沒落的時期,卻仍然有文人能寫出了驚豔古今之作,詩人高鼎就是其中一位。
高鼎是晚清詩人,生活在鴉片戰爭之後,他一生沒有留下什麼事跡,所寫的東西也不合那個時代。但令人驚訝和奇怪的是,他寫的那首有關兒童放風箏的《村居》,卻一直流傳至今,家喻戶曉。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這首詩是高鼎晚年歸隱於上饒地區、閒居農村時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據史料記載,高鼎晚年遭受議和派的排斥和打擊,無奈之下,只好歸隱於上饒地區的偏遠鄉村。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在這個遠離塵世紛擾的寧靜村莊,早春二月,草長鶯飛,楊柳拂堤,詩人聞到田園的芬芳,有感於春天的來臨,而寫下此詩。
詩中的第一句「草長鶯飛二月天」,其實是化用了梁朝文學家丘遲《與陳伯之書》的句子「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高鼎將丘遲所描寫的那個優美的境界挪了過來,濃縮成七個字,既不失原句的風致神韻,又切合眼前風光,可謂妙哉。
關於高鼎詩作,有一個存疑的事情。有人發現,有些版本的教材中,王維的詩作《畫》改成了高鼎為作者,理由是因為在《全唐詩》裡找不到這首詩。
其實這是一首非常著名但卻以訛傳訛很久的詩。原詩作是這樣的 :
遠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猶在,人來鳥不驚。
頭頭皆顯露,物物體元平。如何言不會,只為轉分明。
小學語文課本中錄用了這首詩的前半首,並依據歷代流傳版本更動了詩中的個別字,即「遠看山有色,靜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關於詩的作者,長期以來,有唐代王維、宋代大川禪師、元代王冕、明代唐伯虎、清代高鼎說等多種版本,這些傳說大多都屬於臆想猜測以及在網絡上以訛傳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