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驟然得志,或者平步青雲,我們會說這個人「飛黃騰達」了。那麼,你知道我們經常使用的這個成語出自哪裡嗎?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一下。
這個成語出自韓愈的一首詩中。韓愈是唐代的著名詩人,他的兒子韓符少年時不喜歡讀書,十分的貪玩,所以,韓愈專門寫了這首詩來勸誡兒子,要立志飛黃騰達,不可虛度光陰。由於全詩篇幅內容過長,筆者就摘抄了部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研究一下。
《符讀書城南》唐.韓愈木之就規矩,在梓匠輪輿。人之能為人,由腹有詩書。詩書勤乃有,不勤腹空虛。欲知學之力,賢愚同一初。由其不能學,所入遂異閭。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少長聚嬉戲,不殊同隊魚。年至十二三,頭角稍相疏。二十漸乖張,清溝映汙渠。三十骨骼成,乃一龍一豬。飛黃騰踏去,不能顧蟾蜍。一為馬前卒,鞭背生蟲蛆。一為公與相,潭潭府中居。問之何因爾,學與不學歟。
普通的木材能夠成器,離不開工匠們的辛勤打磨和雕刻。人要成為正真的人,是因為飽讀詩書有涵養的緣故。但是,讀書要勤奮才會有所收穫,如果懶惰只會是腹中空空,一無所有。
人在最初,學習能力都是一樣的,沒有什麼聰明和愚鈍之說。因為有的人不能勤學苦練,所以才最終走向不同的人生道路。
比如兩家生的孩子是一樣的聰明,小時候,經常在一起玩耍嬉戲,兩個人就像水中的兩條魚兒,看不出有什麼區別。待到十二三歲,每個人的表現才有所不同。到了二十多歲,差別就更大了,如同那一條清溝和汙渠那樣。到了三十歲,人已長成,就如那龍與豬一樣區別巨大。
少時的夥伴,如今一人如龍一般飛黃騰達而去,看不到地上的癩蛤蟆。就這樣,一個人成了馬前被人使喚的士卒差役,任人鞭打;一人成了公卿、宰相一類的高官,住在豪華的府邸裡。事情為什麼會是這個樣子呢?就是因為是否勤學,才造就了人生的這兩種不同的結果。
其中,飛黃騰踏,是指龍馬的意氣風發,奔騰飛躍而去。用以比喻好學的人,一路青雲直上,最終功成名就。襯託不好學的人,只能如那地上的癩蛤蟆一樣,一無用處。
人們總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可見讀書的重要性,從古至今,一直備受人們重視。錢財沒有了可以再賺,但知識是永遠都屬於你的,任別人誰都休想拿走。所以詩人才在這首詩的後半段說「學問藏之身,身在則有餘。」
試想一下,人如果沒有了文化,那麼與其他的動物又有何分別呢?正如韓愈所說,「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不學無術,就像那穿著衣服的馬牛一樣的無知。
古往今來,寫過勸子,勸學書的人有很多。比如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就寫過一篇著名的《誡子書》,其中有「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寄託了對其子的殷切期望,令人感慨!更有蘇軾寫的《讀書歌》,裡面有「讀得書多勝大坵,不須耕種自然收。東家有酒東家醉,到處逢人到處留。「這樣的句子。
大書法家顏真卿也有過勸學的詩「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但是,韓愈的這首《符讀書城南》的詩,寫得形象誠懇,循循善誘,其中蘊含的道理淺顯易懂,怪不得有網友說,這首詩正好可以拿來教育自己那不愛讀書的熊孩子。用以勉勵其好學上進,珍惜光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