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社會每個人都想飛黃騰達,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只有刻苦讀書將來考取功名,才能真正實現這個夢想。想必大家都知道這個成語的含義,那麼「飛黃」是什麼?恐怕很少有人會明白。實際上這個成語形容的字面意義,指的是駿馬奔騰飛馳。
「飛黃騰達」出自韓愈《符讀書城南》詩:「飛黃騰踏去,不能顧蟾蜍」 ,從這兩句詩文中可以得知,飛黃騰達原來寫作飛黃騰踏。二者的含義大同小異,最開始的時候只比喻馬跑得快,後來才引申為驟然得志,或者說官職升得很快。
一、「飛黃」為何意?
「飛黃」指代什麼?都聽過懂的人卻不多。按照古書上的記載,「飛黃」原來指的是傳說中的神馬名。而「騰達」則有上升、高跳的意思,後來才引伸為發跡或宦途得意。
實際上「飛黃騰達」,曾不止一次出現在各類古代書籍中,但其內涵或指向基本上都一樣。
《警世通言 卷十七 鈍秀才一朝交泰》:「早晚飛黃騰達,無不爭先恐後。」醒世恆言 卷二十張廷秀逃生救父》:「朝吟暮詠,受盡了燈窗之苦,尚不能夠飛黃騰達。」文中所表達的含義,其實都是希望能夠一夜發達。
「飛黃」又叫「乘黃」,指的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馬。據《山海經》載:「白民之國……有乘黃,其狀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壽二千歲。」這足以體現出這匹神馬的神奇之處,很顯然這只是古人想像中的神獸。
《管子·小匡》也曾記載:「河出圖,洛出書,地出乘黃。」《淮南子·覽冥訓》中也有:「青龍進駕,飛黃伏皂。」相傳乘黃長得特別像長著角的狐狸,如果乘上這種神馬,人就可以活到2000歲。還有記載說乘黃乃龍翼、馬身,當年黃帝就是乘飛黃神升天而去。
第一個將「飛黃」與「騰踏」連用的,就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他將飛黃騰踏,寫入了《符讀書城南》一詩,表達瞭望子成龍的美好願望。
二、關於飛黃騰達的典故
關於這個成語還有一個典故,話說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總有一個非常貪玩、不愛讀書的兒子,這讓韓愈煞費苦心、甚是苦惱。
為了能夠讓兒子安心讀書,他們不止一次撰寫勸學詩文。比如大家熟知的《勸學詩》:「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患足已不學,既學患不行」。
但最經典的便是《符讀書城南》:「兩家各生子,孩提巧相如,少長聚嬉戲,不殊同隊魚……三十骨骼成,乃一龍一豬,飛黃騰踏去,不能顧蟾蜍。」所以,其表達的含義就是: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立志飛黃騰達。
《符讀書城南》中的「符」,其實就是韓愈的長子韓昶,他的小名便叫做「符」。而「城南」則是韓愈家的別舍,這首詩便是韓愈為其子韓符所撰。每一個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生活在唐朝時期的韓愈也不例外。
民間流傳了很多關於飛黃騰達的故事,解縉是明朝時期的名臣,他曾主持纂修《永樂大典》。解縉在小的時候聰慧過人,兒童時期便在父親的陪伴下,參加了當時的「高考」也就是科舉考試。但由於他年紀比較小,父親因為疼愛他便馱著解縉入考場。
考官責怪他「子將父作馬」,簡單說就是兒子將父親當馬騎。古代社會君臣、父子等級規定,正所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但是作為兒子的解縉,居然騎在父親的肩膀上應考,所以才引出了一段佳話。
考官認為知曉禮儀,所以解縉的行為有失體統。但是小小年紀的解縉脫口而出,「父望子成龍。」。考官一聽這句話表意明確,而且也正契合他的上句「子將父作馬」,於是便被解縉的才智所折服。
後來十歲的解縉考取了進士,在當時來說也算是飛黃騰達了。並且還曾官至內閣首輔,以及右春坊大學士。這對於讀書人來說,絕對是令人豔羨的事情,所以說解縉便是飛黃騰達的代言人。
結 語
為人父母者,都希望子女健康成長,將來長大之後能夠飛黃騰達。這樣不僅可以讓自己特別欣慰,而且也可以讓孩子過上幸福的生活。尤其是在封建社會,一旦飛黃騰達之後,就很可能出現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現象。
你若喜歡,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