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外網
人民日報海外網主辦的「兩岸青年文化主題沙龍」。(海外網 李昊/攝)
海外網12月5日電端午節吃甜粽子還是鹹粽子?中秋節吃豆沙月餅還是雲腿月餅?每逢佳節,全國總會掀起一陣關於美食口味的「南北大PK」,在這場經久不衰的味覺大討論中,臺灣同胞又會站哪邊?
八大菜系,口味各異,地大物博的中國,南北方飲食文化自然會存在較大差異。近日,在人民日報海外網主辦的以「美食:兩岸特色的味覺融合」為主題的兩岸青年文化交流活動中,來自寶島臺灣的嘉賓談到美食界「南北之爭」,也是電光火花連連。
在臺灣嘉賓眼中,鹹粽子、紅棗糖棕頗受歡迎,另類花椒味「麻粽子」也不乏擁護者;月餅口味上,豆沙、蛋黃月餅受到偏愛;至於「甜鹹豆花」之爭,在場臺灣嘉賓都是妥妥的「甜黨」,甚至推薦了一種特別的吃法——甜豆漿泡豆花。兩岸新聞評論人,《臺北女孩看大陸》作者郭雪筠直言,從口味方面來講,一般是「會站南方」。
不過,無論口味偏好如何,各種風味的大陸美食在島內受到推崇,已是不爭的事實。郭雪筠介紹,「海底撈這幾年在臺灣超火,很多臺灣視頻博主會直播吃大陸美食,比如螺螄粉」。在北京清華大學就讀的臺生李致陽則表示,麻辣鍋、炸醬麵、新疆烤串等都開始在島內流行,「現在大家瘋狂吃麻辣小龍蝦,在臺中已經爆火了」。
李致陽,來自臺灣高雄,目前就讀於北京清華大學。(海外網 李昊/攝)
大陸美食在臺灣島內也經過了一系列改良,「眷村菜」絕對是繞不過的標杆。所謂「眷村菜」,其實是大陸各省移民到臺灣之後經過本土化改良的家鄉風味美食。噴香四溢的紅燒牛肉麵、麻辣鮮香的辣子雞丁、紮實帶勁的山東饅頭、暖胃酸爽的酸菜白肉火鍋……無論是南方風味還是北方風味,都隨著「眷村菜」在島內的發展和改良,融合進精彩豐富的現代臺灣美食。
李致陽表示,1949年國民黨遷臺後,來自大陸各個省的軍眷都相鄰而居,互相串門,各大菜系之間互相交流分享,慢慢有所融合。
「『眷村菜』裡蘊含一種情感」,北京市國聯律師事務所律師、來自臺灣桃園的沈傑介紹,臺灣有一些小店,放著幾張幾十年前的老照片,配上眷村風味美食,也是一種傳承。小店裡菜式不會像大陸八大菜系分得那麼清楚,而是綜合了各種風味,更加融入島內當地的習慣。
沈傑,來自臺灣桃園,目前在北京擔任律師。(海外網 李昊/攝)
可見,兩岸的飲食文化經過歷史的打磨,形成了獨特的風味,但共性也很高。不管是「甜黨鹹黨」,偏愛哪種菜系,也無論力挺南方還是北方口味,最重要的,便是美食裡質樸情感的傳承。(海外網 楊佳)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瀏覽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