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離病毒但不隔離教育,在家的堅守是教育,在線的課堂是教育,疫情的阻擊更是教育。」2月10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正常開始上課。與往年相比,今年教室裡沒有一個學生,講臺上沒有一個老師,課堂被搬到網上,全校教師和全國各地學生通過信息網絡實現教學過程。
全校一盤棋
「1006門課程被安排在開學第一周開課,要制定好開學預案,切實做到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先後制定《關於調整2019-2020學年第二學期本科教學工作安排的通知》《關於2020年春季學期通識教育選修課的相關通知》《2019-2020學年第二學期本科教學開課安排的通知》等文件,積極籌劃遠程線上教學工作。
教務處副處長龐嵐協同相關科室聯繫超星、愛課程、智慧樹、學堂在線等課程平臺對接各學院教師,開展網絡教學培訓、網上建課等工作。同時,組織各學院開展遠程教學方案制定、教學資料準備、師生QQ群建立等工作。目前全校僅在超星平臺建課已有201門。
「教師是課程負責人,全權負責課程的教學工作,教學班平臺就是開展教學的第一陣地,其他線上資源和教學工具都圍繞教師的教學方案服務。」教務處龔伍軍老師說。
為完成好全校專業英語和公共英語共91門課的本科在線教學任務,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外國語學院海選各級各類在線教學平臺和MOOC,逐一推薦給教研室,組織教師們建立班級QQ群。教研室制定教學組織方案,明確每門課程應使用的教學平臺和慕課,要求教師在班級QQ群裡向學生發布課程規劃和教學安排,推介教學平臺和慕課資源,提供包括文檔、PPT、音頻和視頻等多種學習資料,並通過錄屏發送、直播教學、在線研討、在線答疑等多種方式開展網絡教學,通過各類教學平臺布置、檢查、分析、講評課外作業,記錄平時成績。
停課不停教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廣大教師始終把育人職責放在第一位。《生態學概論》教學團隊16位老師,對騰訊課堂、知到等網絡授課平臺進行多次課堂現場模擬和功能測試。測試過程中,幾位老師扮演學生,從網絡平臺下載註冊,教案、PPT、視頻資源上傳,課程講授演示、討論交互、現場直播等,都針對實際授課的各種需求,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為實際在線開課做好充分準備。
《生態學概論》授課團隊及授課班
「不要以為網上上課就可以遲到,只要是上課,要求都是一樣的。」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向龍斌老師的《工程項目管理》課上,他首先對課堂紀律提出了要求。資源學院謝叢嬌老師承擔著2017級石油工程專業的《油氣開發地質學》課程。她說:「充分利用教學班QQ群、微信群與學生溝通,結合學習通APP線上授課,經過測試,線上教學能夠順利開展。」
「我要錄課,別跟我講話!」「我要講課,別進來!」「我要聽課,別打擾我。」這是發生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外國語學院劉芳老師家的一幕。劉老師的丈夫也是外國語學院教師,學校第一天開課,夫妻倆都承擔著在線教學任務,家裡孩子上初中二年級,今天也第一天在網上上課。劉老師說,為更好給學生上課,一家三口,各居一室,互不打擾。
停課不停學
「同學們要堅定信心,把時間用到學習修身的事情上來,靜下心來多看書多鍛鍊多思考,利用這個特殊假期充分磨練和提升自己。」1月29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務處處長周建偉在朋友圈中分享了這段話。2月9日,教務處公布《2020春季學期線上教學課程QQ群號匯總》,共1455門課程建立在線教學QQ群。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所選課程加入QQ群,利用教師發布的課程大綱、學習資料和學習任務進行在線學習。
「疫情影響下的線上學習是一次新的嘗試,也是對自己自主學習能力的鍛鍊。」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材料與化學學院應用化學專業的郭玥同學說。
地理信息與工程學院的鄭貴洲老師在福建鄉下並未攜帶電腦,為保證教學效果,他使用兩部手機提前在線上試講《地理信息系統原理》。這讓身在山東日照莒縣的大二學生鄭成龍十分感動,他說:「在疫情面前,鄭老師克服重重困難給同學們線上授課,我保證準時線上上課,停課不停學。」
「偶爾會發生網絡卡頓,圖片無法顯示等問題」「部分同學沒有課本,只能通過老師演示和網絡資料來學習」「網絡授課沒有面對面上課來得直觀,與老師的交流互動受到一定限制」「部分老師和同學對於網絡授課平臺的功能還不太熟悉,仍在學習和探索」……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一方面安排全校師生正常上課,一方面積極向全校老師和學生發放遠程授課的效果徵求意見表,希望通過大家的反饋,找到更好提升教學質量的辦法。(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夏靜、張銳通訊員魏海勇、潘娣)
[ 責編:王宏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