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節,專門看了兩部與中秋相關的影視,《半個月餅》和《李白之天火燎原》,一部是在20世紀70年代的鄉村,一部發生在古時盛唐的中秋節。兩部影片都與中秋相關,而結局都以飄飄搖搖的孔明燈升空來結尾。小編不禁想起了那些元宵節也飄飛的孔明燈,有的地方七月也在飛孔明燈,到底為何?於是專門翻了翻文獻資料,得到以下信息,特與大家共享。
孔明燈,又被稱為「飛燈」「天燈」「雲燈」「文燈」「許願燈」「祈福燈」「平安燈」,從古至今,那搖搖曳曳在夜空中升騰的孔明燈,不僅能傳遞許多有用的信息,也承載了人們的無限希望與祝福。
孔明燈的起源大多認為與諸葛亮有關係。第一種說法,三國時蜀魏交戰,諸葛亮被司馬懿圍困在平陽,而諸葛亮為了解決難題,開拓創新,用白紙製成上千個會飄浮的紙燈籠,系上求救信息放飛,不久援兵獲悉相救,蜀軍脫險。
第二種說法是,蜀軍被魏軍圍困,司馬懿夜觀星宿,發現諸葛亮的星宿黯淡無光,認定其氣數將盡。諸葛亮也確實命不久矣,他也知道自己一旦歸天,蜀國亡矣,為了迷惑司馬懿,拖延時日,他設計出一種能漂浮在空中的燈,並交代在他死後每晚向西北方大量放飛此燈。而司馬懿在持續的夜觀天象中發現諸葛亮星宿閃閃發光,誤以為其未死。因此蜀軍退兵數日後,司馬懿仍不敢進兵追擊。
另外還有有一種關於孔明燈的來源說。五代時期,有一位隨丈夫徵戰的總兵夫人——莘七娘,她聰慧勇敢,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她還創造了新型傳遞信號的「孔明燈」,即用竹篾紮成方形的框架,糊上紙,做成大燈籠,然後在底盤點燃松香使燈籠升空,用以傳達軍事聯絡信號。這種松脂燈因為仰視時亮光從孔中發出,故名「孔明燈」。
當然無論「孔明燈」究竟是因什麼而得名,它的功能都是傳遞信息。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變遷,現在,孔明燈更多地是在節日活動中傳達祝福與希望。
很多地方的人們中秋節時會放孔明燈。廣東、江西等地使用紙張和竹篾粘接成一個圓筒狀,密封頂部,底部用竹圈扎牢,並用鐵絲編成火籃子,籃中放入蘸著油的布巾等。江西一帶還有一個傳說,說呂洞賓是在八月十五的晚上坐著孔明燈飛升登仙的。因此每逢中秋都要放飛孔明燈,以祈禱全家安康。江西贛州中秋放飛的孔明燈是方形的。
客家風俗中也有在元宵節前後飄飛「孔明燈」祈福的習俗,他們每一盞孔明燈都代表著一個去年出生的嬰兒,一家人再圓月下放飛孔明燈,祈求上天保佑來年的日子幸福美滿,生活蒸蒸日上。
除中秋外,很多地方會在元宵節方孔明燈。臺灣十分寮地區早年於前清年間鬧過土匪,由於地處山區,所以村民都向山中逃避,待土匪走後,留守在村中的人,就在夜間施放天燈作為信號,告知山上避難的村民,可以下山回家了,也藉此種方式向村民報平安。由於當日由山上避難回家的日子,正是農曆正月十五即是元宵節,從此以後,每年的元宵節,十分地區的村民便以放天燈的儀式來慶祝,且向鄰村的村民互報平安。也因此十分地區的村民又稱天燈為「祈福燈」或「平安燈」。廣東人在元宵節時,也會用特製油盞掛進孔明燈內,點火充氣使其升空,油盞下還要掛上鞭炮、煙花,半空中可見鞭炮噼裡啪啦作響,煙花火光四射,好看又熱鬧。
雲南傣族的「孔明燈」的傳說與接引佛祖有關,所以傣族多在傣歷十二月十五的開門節時放飛孔明燈。而六月中旬的潑水節的最後一天「日子之王」(即新年的元旦)的晚上也要放飛孔明燈。傣族人民以此表示除舊迎新,希望飛升的孔明燈能把災難、疾病送走,使大地六畜興旺、五穀豐登。
四川涼山越西縣三月放孔明燈。而海南萬寧每年七月節開始放孔明燈(文燈),連續放幾個晚上,為夜空增添色彩。
除了中國,國外也有很多放孔明燈的。日本秋田仙北市15大冬之祭裡的天燈節;泰國泰利12月的月圓日,也叫清邁水燈節;波蘭每年6月21日的仲夏夜……孔明燈都被當作祈福的工具,表達著各方人民對美好未來的嚮往與祝福。
所以,很多影片最後都以冉冉上升的孔明燈結束,相信它也寄託著導演們對影片、對觀眾、對生活的一種祝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