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生子做媽媽是一件十分幸福但會有一些小辛苦的事情,懷孕十個月好不容易等到寶寶的降臨,隨之興奮而來的,帶給很多媽媽的更多的是苦惱和傷痛,產後的保健不止是身體上的還有生理心理的。
創造適宜的產後恢復環境,產婦產後身體虛弱,當產婦從醫院回家時,要限制來探望的人,尤其是要關掉電話,為自己創造安靜、舒適、衛生的休養環境。做好心理調節,產婦產後要順應角色的演變,做好懷孕到媽媽的準備。其次,產後女性不要立即接待太多客人,應保持安靜的休息環境。初為人母的女性一定手忙腳亂,此時不要讓外界瑣事過多的幹擾情緒,以減少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大腦生物反饋採集並訓練調節大腦腦電波狀態,舒緩緊繃神經、解決焦慮情緒、提高睡眠質量、抑制複雜情緒、舒緩身心,走出抑鬱陰影。
產後抑鬱,並不是矯情。只是需要知道:
地位上的心理落差:女性在懷孕期間得到了丈夫婆婆等很多的關心。然而在生產後,丈夫婆婆的注意力不免一下子轉向了孩子,這種急劇的地位喪失感讓很多女性一時無法適應,一些人會在潛意識中將這種地位喪失的憤怒轉嫁到孩子身上,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有的女性會想要控制不住地傷害自己的孩子,然而這種邪惡的想法更加深了女性的自責,使產後抑鬱症的症狀加重。
如果近期經常睡不好,或者晚上睡不著、睡不夠,睡眠質量不高,也有可能是內分泌失調的原因。因為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內分泌系統出現問題時,會影響到神經系統。女性體內的孕激素有助於睡眠,如果孕激素水平過低,要麼睡不著,要麼睡不好。而雌激素水平過低,則會導致潮熱和夜汗,又熱又溼,自然也會影響睡眠。大腦生物反饋可以採集並訓練調節α與β兩種腦電波,通過儀器採集,然後以視頻或音頻的方式反饋給使用者,從而訓練調節腦電波,恢復到正常波段,在產後人群提神安寧以及提高睡眠質量和記憶力等生理層面也有比較突出的表現:放鬆身心、舒解焦慮、緊張、憤怒與恐懼。
產後睡眠狀況是產後抑鬱的一個重要因素,睡眠狀況越差,越容易出現產後抑鬱。睡眠時間極短,早醒、多夢,心中焦慮、煩躁、自責,身體感覺疲勞和失落感,也容易引發產後抑鬱。除此之外,產後護理、居住環境差、餵養方式不同等都會對產後抑鬱有一定的影響。
上世紀90年代,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開始採用腦電生物反饋技術來提升太空人的工作效率。2004年英國的研究表明:基於SMR的神經反饋訓練可以提高知覺敏銳性,而對β波的反饋訓練則可以改善抑鬱情緒以及記憶力。
婦女在分娩孩子之後,由於生理和心理因素造成的情感精神障礙疾病,常伴隨焦慮發生。
大概有50%~80%的女性,在分娩後的3~7天開始出現情緒不穩定、失眠、食慾下降、注意力不集中、頭痛、易怒、苦惱等情況,大多能在產後10~14天緩解, 這主要是受體內激素水平急劇變化的影響。但有一部分女性在產後的數周/數月會經歷一次重性抑鬱發作,嚴重的甚至會持續到寶寶上學前,發病率為15%~30%。
1、情緒長久地低落
抑鬱症患者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情緒持久的低落,在他們眼裡,世界是暗淡無光的,沒有什麼事能讓她們提起興趣。她們常常會陷入悲傷、孤獨、鬱悶等情緒中,且持續相當長的時間,中間可能會有幾天的情緒好轉,但很快又會陷入抑鬱中,難以自拔。
2、厭食等
除了精神上的低落,寶媽身體上也會出現變化。比如厭食,再好吃的食物也提不起興趣;失眠,難以入睡;性慾下降,體重明顯增加或下降,身體極易疲倦等。
3、自信心降低
寶媽對自我評價降低,認為自己不能照顧好寶寶,整天擔心寶寶是否健康、能不能平安長大,每天循環想這些問題,對生活缺乏信心,對周圍人充滿敵意,嚴重的絕望悲觀,甚至有自殺或者傷害寶寶的行為。
4、產後鬱悶≠產後抑鬱
產後鬱悶也可稱為產後抑鬱情緒,有40%~70%的新手媽媽在生產之後會出現此症狀,臨床表現大多為煩燥、失眠、容易掉淚、焦慮、情緒起伏大等。若此時身心能得到適當的休息與調適,通常產後2周以內可自然改善。
產後抑鬱症發生率為10%~20%。表現症狀與輕度抑鬱媽媽大同小異,但可能會影響日常作息及行為,甚至無法妥善照顧寶寶,需要2~3個月的時間才可逐漸調適復原。其中可能有1%~2%的產婦則會演變為慢性抑鬱症。
通過飲食結構調整與有效運動,由內而外儘可能恢復。當了媽媽的女性,比起年輕女性其實更有韻味,對丈夫的吸引力不會減弱。各路辣媽層出不窮,樹立自身喜愛的形象,學習新事物,提升自我。
分享經驗,增添人際魅力
新媽媽的話語權需要靠自己爭取,在工作領域或許不能像過去一樣得心應手精力充沛,但新的領域又是一片疆土,用心總結自身育兒經驗,分享給身邊友人,促進彼此間的交流,為自己增添新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