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一次去過銘傳鄉,每次去都是奔著劉老圩。
劉老圩是劉銘傳的故居。提起劉銘傳,人們便會想起1884年的中法之戰,想到臺灣。那是一段血與火的歷史。作為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為國家和民族立下功勳,如今他的故鄉改名為銘傳鄉,也是為了紀念這位歷史上的英雄。
銘傳鄉位於肥西縣,與六安交界。從合肥出發,往西走約有40多公裡的路程。這裡,紫蓬山、圓通山、大潛山三山毗鄰,大堰灣水庫、磨墩水庫二水相依。森林茂密,四季鳥語花香。尤其是紫蓬山,為廬陽名山,景色極為優美。
銘傳鄉為淮軍故裡,人文薈萃。外有城池城牆護城河、內有住宅的圩堡是一道獨特的風景。肥西圩堡群數量眾多,大大小小計有百餘座,而其中最有名的當數劉老圩。
劉老圩是劉銘傳1870年回鄉養病的時修建的,依山傍水,面對大潛山,金河水穿流而過。圩堡四周環水,深挖壕溝;圩門高大,外設吊橋;圩牆高聳,寬數米,可行人走馬,並建有堅固的碉堡、炮臺和箭樓,以防外侵之敵。堡內則是華廳高屋,亭院樓閣,花園假山,小橋長廊,池塘花木,以及倉庫、米房和馬庫等,一應俱全。據專家考證,如今恢復的劉老圩只是原先的三分之一。儘管如此,規模亦相當可觀。圩內的建築頗有特點,既吸取了徽派建築的特點,又以皖中民居風格為主,別具一格。
最特別的是,圩內有一座西洋樓,位於正廳西南角的一處花園內。建築風格完全為西洋式的,上下兩層,磚木混合結構,四周為迴廊,欄杆為圓柱形。這在肥西圩堡中並不多見。據說,這處西洋樓當年樓上藏書,樓下住人,是劉銘傳經常讀書的地方。
歷史上的劉銘傳是一個奇人,雖出身布衣,起於行伍,與科舉無緣,但他書讀得並不少。史料稱他「少讀書,喜奇略」,諸如「醫藥、壬奇、佔候、堪輿、五行之書」,無不涉獵,「尤好兵家言」,可見其所學甚博。他還長於詩文,著有《大潛山房詩鈔》,曾國藩為之作序,稱其詩有小杜蘇黃豪俠之風,如同其用兵「橫厲捷出,不主故常」。
應該說,劉銘傳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讀書人,他飽覽中外經典,眼界開闊,具有遠大抱負。據地方文獻記載,劉銘傳在家賦閒期間,購置了許多西方報刊、譯作,同時認真閱讀中國史籍,「靜研中外得失」,密切關注著國家安危。他的座上賓多是一些思想開明、心懷憂患的高蹈之士,如吳汝綸、馬其昶、薛福成、陳寶琛、徐潤等,這些人個個都是中國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正因為如此,在國家和民族危難之時,劉銘傳才會挺身而出,不顧個人安危,肩負起抗法保臺的重任。也正因為如此,他才會在擔任臺灣巡撫後,強力推行新政,全面開啟了臺灣的近代化。臺灣的第一條鐵路、第一條電纜、第一部電話、第一盞電燈、第一個郵政、第一所新式學校,都出自他的手筆。正如清人陳衍所云,「(劉銘傳)撫臺,則鐵路、電線、郵政、炮臺、學堂、船商、火器、水雷諸機械製造,於舉國未為之日,獨先為之」。因而,他被譽為「臺灣的近代化之父」,實至名歸。臺灣歷史學家連橫先生評價他是「有大勳勞於國家者」,其功業「足於臺灣不朽矣」。這些既是對劉銘傳的褒獎,更是對某些人所鼓吹的臺灣近代化始於日據時代說法的有力駁斥。
臺灣自古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鐵的事實。長久以來,大陸與臺灣緊密相連,其中,僅近代史上就有三個安徽人為臺灣做過重要貢獻。一個是桐城人姚瑩,鴉片戰爭時,他任臺灣兵備道,領導臺灣軍民抗擊英軍侵略取得了勝利;一個是唐定奎,安徽肥西人,1874年,日本借琉球漁民被殺害為由,入侵臺灣,唐定奎受命率兵入臺增援,迫使日軍退兵;再者便是劉銘傳,在中法戰爭中,面對當時號稱世界第二海軍強國的法國艦隊的強大攻勢,先後取得基隆、滬尾大捷,並堅守臺灣達八個月之久,為贏得中法戰爭的勝利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勳。以上三個安徽人的功績,不僅是大陸和臺灣血脈相承的縮影,也是兩岸同根的歷史見證。而劉銘傳保臺建省,前後六年,嘔心瀝血,其事功勳業,更是有目共睹,彪炳史冊。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他的評價也越來越高。
臺灣人民沒有忘記他們,尤其是劉銘傳至今深入人心。有一年,安徽派出文化經貿代表團前往臺灣。這個代表團的名稱叫什麼,省政府召集各方人士進行討論。文聯的作家、藝術家也被請了去。經過調研,發現安徽在臺灣知名度最高的,是劉銘傳。最後這個代表團定名為「銘傳鄉人寶島行」,一下拉近了安徽與臺灣兩地距離,受到兩岸廣泛好評。
有人說得好,不去臺灣,不知道劉銘傳的影響之大。的確,2013年,我隨安徽作家代表團前往臺灣進行交流。我們所到之處,都能感到劉銘傳的存在。在臺灣,有劉銘傳的銅像,有以劉銘傳名字命名的街道、大學、中學、小學。在離開臺灣前,當地作家前來送行,提出在我們下榻的賓館前合影。大家站成一排,照完相後,我回頭一看,驚奇地發現身後有一塊牌子上竟寫著「銘傳幼兒園」的字樣,可見劉銘傳的影響無處不在。
據陪同我前往銘傳鄉的肥西朋友介紹,臺灣每年都有大批的訪客前來劉老圩參觀祭奠,其中包括連戰先生等國民黨的高層人士。為民眾做過好事的,民眾永遠不會忘記。
此次前來銘傳鄉,還專程去了劉銘傳的墓園。早聽說墓園2010年便由肥西縣政府修建完成,劉銘傳的遺骨也於次年4月正式在墓園安葬。劉銘傳撫臺六年,最後黯然離去。更令人悲哀的是,在他離臺後,他耗盡心血的新政俱被廢除。三年後,甲午戰爭爆發,臺灣被割讓。劉銘傳在家鄉聞訊,吐血而亡。
劉銘傳是不幸的,但又是有幸的。今天,這位令人景仰的愛國將領終於魂歸故裡。正如肥西縣政府在墓園記中所云,「英雄忠骨,奉安青山;愛國精神,浩氣長存;碩德懿行,後人繼承」。看著依山傍水,氣勢雄偉的墓園,緬懷先賢的豐功偉績,心裡油然而起是一縷由衷的欣慰。
離開墓園時,天色漸暗。晚風吹拂著。這是六月最好的天氣。我們沿階而下,回頭看去,晚霞輝映,墓園已沐浴在一片絢爛和肅穆之中。
《 人民日報 》( 2018年07月11日 24 版)(責編: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