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國最頂級的兩所大學為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也是每個人夢寐以求的大學。
每逢高考,各個學校和地區對待考入清華和北大的同學就如同古代對待進士一樣,古代鳴鑼報喜,今天大音響報喜,古代懸掛匾額,今天全家的親戚都發朋友圈。
年少時候總是被問起考清華還是考北大,長大後才發現真的好難。
相比於電視劇裡動不動就高中狀元,進士及第,古代的科舉相比於今天的高考容易的多。
然而真相是這樣的嗎?我們以最近的清朝為例:
我們都學過《範進中舉》這篇課文,其中舉人這個身份需要通過鄉試才能取得。 相當於我們現在的高考。
晚清時,全國每次參加鄉試的考生在16-18萬左右,從中選拔5000-6000人成為舉人,錄取率大約在3%左右。而目前我國高考錄取率在75%,一本錄取率12%,985錄取率2%。
科舉中的成為舉人比考重點難很多,僅比考入985容易一點點。
成為舉人之後才可以參加會試,通過之後就可以成為貢士。這個考試是要到京城考的,每三年一次。有三千舉子入京一說,而錄取成為貢士的差不多只有300人左右,少的時候只有100人。考完之後一個月放榜,一般趕考的舉子都在京城等消息,可想而知,古代考一次的花銷有多大。不是一般家庭可以承受得起的。
錄取率只有不到10%。而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每年的錄取人數是多少人呢?兩個學校加起來獎近1萬人。
最後到了殿試,也就是皇上作為主考官的考試。在殿士之前還可能又複試,要看通過會試的人數多少來看是否舉辦。通過殿試考試後只要成績不是太差一般都會成為進士。又分為一甲、二甲、三甲。一甲進士就是我們俗知的前三名,狀元、榜眼、探花。
三年一次,分攤到每年平均出來不足100個進士。
而清朝的人口大約有4億人,最後成為進士的僅僅一百人。概率為1/400萬。
而今天中國有14億人口,每年進入清華北大的接近1萬人。概率為1/14萬。
中進士比考入清華北大難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