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申請753項專利!廣州產研院紮根南沙九年在孵科技企業26家
金羊網 2019-03-05
金羊網訊 記者張豪 通訊員餘麗穎報導:2018年提交專利申請753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506件!這是記者日前從華南理工大學廣州現代產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廣州產研院」)獲得的消息。據悉,這家坐落於南沙科技創新中心的科研院所也已成為全區名副其實的「專利大戶」。據悉,廣州產研院目前在孵的科技型企業達到了26家,累計引入各類投資逾2.5億元,營業收入超過7000萬元。
智能協調系統覆蓋2000多個交通路口
交通擁堵是現代城市管理面臨的一大難題。由廣州產研院現代交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團隊自主研發的交通信號協調控制優化系統,正在廣州市內500多個交叉路口「大展身手」。
「這套技術與交警部門的控制系統相互協作,通過監測、收集車流量等數據,由後臺智能分析生成相應的交通信號方案。」該研發中心博士首豔芳介紹道,每個路口的交通信號指令周期,都將綜合周邊道路車流量、歷史運行數據等進行優化協調,從而減少車輛在行駛過程中的停車次數。「以在南沙區環市大道西至環市大道中路段為例,車輛在該路段行駛需要經過21個交叉路口,協調前平均要停9次,協調後停車次數降低至2-3次。」
自2011年至今,廣州產研院現代交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與廣州、佛山、中山、嘉興、南昌、貴陽、重慶等10多個城市的交警部門陸續開展交通智能協調控制產學研合作與應用,技術覆蓋國內2000多個交叉口,將這些路口的平均行程時間縮短25%,延誤時間縮短30%,停車次數減少60%。
讓中央空調實現「按需供冷」
孵化自廣州產研院空調節能與控制技術研發中心的廣州遠正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04年,憑藉「中央空調末端環境溫度與冷源負荷遠程調控方法及系統」等核心專利,成功敲開了市場的大門。
「在裝有傳統中央空調系統的大型建築裡,一間辦公室覺得熱要調低溫度,所有房間的溫度都得跟著往下調。」遠正智能營銷總監何敏表示,該企業針對大型建築原有空調系統的技術改造,讓中央空調實現了「按需供冷」。
中央空調系統各個末端的溫度數據,通過傳感器實時傳送到該系統。經過算法模型分析後,空調主控機櫃將針對不同末端的室溫,自動下達指令,通過冷源控制櫃等自主研發設備將各個房間精確調節至適宜溫度,告別傳統的人工調節。
據介紹,該企業已與教育部、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南沙區政務服務中心、華南理工大學、復旦大學、廣百集團、友誼集團等政府機構、高校及企業開展長期合作,空調技術改造覆蓋建築超1200萬平方米,空調總體節能比例達25%以上,累計節約空調運行費用超4.1億元。
此外,遠正智能同時針對大型建築設計了一套多層次的用電計量系統,精細化監控總體建築、各樓宇、各房間的用電量,避免能耗浪費。過硬的創新技術和顯著的節能效益,讓它在資本市場嶄露頭角。2016年,遠正智能成功掛牌新三板,去年營業收入達到4000萬元。
在孵企業去年營收逾7000萬
2010年3月,廣州產研院正式落地南沙,由教育部與廣州市政府共建,依託華南理工大學的科技資源,打造集技術研發、企業孵化、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合作和人才培養等功能於一體的協同創新平臺。
在過去九年間,該科研院所先後組建了精密電子製造技術、食品綠色加工化與營養調控技術、空調節能與控制工程技術、現代交通工程技術、燃料電池技術等9個研發中心,並於近年組建了3個國家級平臺、5個省級平臺,擁有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場地面積1.53萬平方米,涉及高端裝備製造、生物健康、智能交通、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廣州產研院是華工首批建立的地方研發及產業化平臺,在成立之初就集聚了學校的優勢學科資源。」廣州產研院綜合管理辦公室主任吳志輝介紹,目前該科研院所擁有研發及成果轉化隊伍超過400人,其中包括華工的學科帶頭人、專職教授、孵化企業團隊成員等。
憑藉多年的研發技術積累,近年來廣州產研院也迎來了成果產出的爆發期。據不完全統計,廣州產研院近三年申請專利1426項,其中發明專利1001項;授權專利831項,其中發明授權專利504項,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已經連續幾年名列南沙第一。
在推動成果轉化方面,廣州產研院已與晶科電子、安捷利、東方電氣等國內90多家企事業單位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係,推廣智慧財產權成果70多項,累計創造經濟效益超過60多億元;在孵科技企業26家,引入各類投資逾2.5億元,2018年孵化企業營業收入超過7000萬元。
編輯: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