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青春期的孩子溝通究竟有多難?
青春期的孩子發展較快,孩子開始渴望獨立,面對問題的時候沒辦法獨立解決,就會產生矛盾的心態和情緒。
這段時間內的父母會感到很難——畢竟,你的孩子在不斷長大,他們更加獨立,在外面的時間多於在家裡的時間。
他們還被技術和社交媒體所影響,這些方式可能是我們不熟悉的或是危險的。
所以這也就直接導致了孩子與家長們溝通越來越困難,最後可能父母說了傷害孩子內心的話,孩子傷心之下做出錯誤的舉動,比如自殺。
今天明爸就通過案例來跟大家討論一下,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們應該如何與他們溝通?
1
初中生跟家人吵架後溺亡
四川一名14歲男生,因與家人吵架,離家出走。隨後家人報警,監控顯示孩子最後出現時間在城區南門橋。
消防員在河打裡撈了半個多小時未找到孩子,本以為沒找到就是最好的消息。然而,4天後,還是傳來了噩耗。
在11.13日,他的遺體在城中河被撈起。
我們不禁會思考,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不再與父母溝通,而是選擇結束生命來終結話題?
而父母與孩子之間,又是因為怎樣的矛盾,才會讓孩子寧願去死,也不願跟父母多說一句話?
有人說,現在的孩子太脆弱了,一點小事就承受不住。
是啊,或許在大人認為,孩子這些事情都是小事。然而,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往往正是這些小事。
2019年4月,上海17歲男孩因被媽媽批評,選擇了跳橋自殺;
今年3月,河北五年級孩子因上網課不認真被家長訓斥,從樓上跳下;
今年9月,武漢男生被媽媽扇巴掌,從教學樓跳樓自殺;......
一個行為、一句批評,就這樣毀了一個孩子的性命!
2
初中生被母親扇耳光後墜樓
也是相同性質的一案。
初中生張某銳在學校五樓走廊被母親教訓,期間挨了兩耳光。母親離開後,男生默立兩分鐘後,轉身爬上欄杆從五樓跳下,當場死亡。
而面對這件事情,網友們發表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有網友認為,在大庭廣眾之下扇耳光,媽媽的教育方式太過了。
也有網友呼籲,要多多理解家長,他們也不容易。在這件事裡,家長是最傷心的……
更多時候,家長們也很無助,打也打不得,罵也罵不得。
對於孩子,我們要到底要怎樣和孩子溝通,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
3
和青春期的孩子講道理,越講越糟糕
《超級育兒師》裡就有一個典型的案例。
14歲男孩紀睿,本該是上學的年紀,但卻每天沉迷於網路遊戲中。
剛開始,媽媽選擇苦口婆心跟他講道理,好聲好氣。
然而,紀睿不吃這一套,直接選擇無視。
被孩子無視後的母親更生氣了,直接撤掉了網線,對他劈頭蓋臉一頓罵:「你都不講理,既然你還是我的兒子,聽我說幾句會怎樣?」
媽媽開始嘮叨,於是紀睿從房間走到客廳,又從客廳走到陽臺。
而這時,媽媽依舊沒有停止講道理。
紀睿徹底忍不住了,失去了溝通的欲望,用力地關上了門。
教育家盧梭認為: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式,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很多父母講道理的出發點,是為了孩子好,希望孩子能夠聽話。
但在孩子看來,父母不斷重複的道理,說多了也就成了指責和批評。
然而,破壞親子關係的也正是這些道理。
很多話講一遍就夠了,雖然我們也知道父母是為了自己好,但說的次數多了,心裡就覺得煩。
知乎上有個這樣的提問:父母什麼時候會讓你感到厭煩?
其中點讚最高的回答是:父母嘮叨的時候。
李玫瑾教授曾說過:針對孩子的任性行為不要說教,同樣,針對孩子的犯錯行為也不要說教,因為說教對孩子來說是噪音。
批評有度、批評有時,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一味給孩子講道理,只會把孩子越推越遠。
4
溝通的關鍵是閉嘴!
聽過這麼一句話:一等父母用行為管孩子,二等父母用嘴管孩子,三等父母用拳頭管孩子。
在很多父母看來,和孩子講道理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
然而,在孩子心裡,父母的理解、行動比講道理更重要。
行勝於言,與其和孩子講太多的道理,不如讓孩子親自去體驗,在體驗中學會共情,在體驗中學會該怎麼做。
孩子只有親身體會、理解了,才能內化成自己認可的道理。
比如前幾天,江蘇的顧爸爸帶著3歲兒子在小區池塘邊玩耍,結果兒子不小心打碎了玻璃瓶,玻璃片全掉進池塘裡。
雖然知道會有清潔員來打掃,但顧爸爸還是立刻光腳去水池撿玻璃,因為怕別的小孩子誤入水池因此受傷。
孩子犯錯,這位爸爸沒有批評教育,而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孩子:做錯任何事都是需要承擔責任的。
網友紛紛點讚:這樣的榜樣教育,孩子未來可期。
教育孩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你一股腦想要強加自身理念於孩子,孩子必然是拒絕的。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想要孩子變得優秀,父母的以身作則、樹立榜樣,則是最好的方式。
你是如何看待今天這件事的?
歡迎在評論區與明爸留言互動~或許你的觀點會被寫入文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