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標籤
他雖有一等功的殊榮在身,但從不居功自傲,不等不要不靠,默默打拼。軍旅生涯中,他沒有因為生死而膽怯;走出部隊,他沒有退縮和畏懼,始終傳承部隊的優良傳統,保持軍人本色。
人物簡介
韓慶芳,男,1969年11月出生,重慶市奉節縣人。1987年入伍,1991年退伍。1989年9月,韓慶芳被原成都軍區前進指揮所政治部記一等功,服役期間還獲得其他嘉獎3次;2019年7月,被中央退役軍人事務工作領導小組、中共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退役軍人事務部、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授予「全國模範退役軍人」稱號。
「在戰爭中,我的很多戰友犧牲了。我現在把烈士的故事講給大家聽,就是想讓他們身上的紅色革命的精神被傳承下去……」當你走進奉節縣彭詠梧烈士陵園管理處,聆聽烈士的故事時,應該不會對面前這位年過半百的講解員留下什麼印象,因為他實在是太普通了。就連他身邊的一些人,也只知道他是一個退役軍人,不會想到他曾立下一等功。
正如同韓慶芳面對記者時說的那句話:「我只是一名普通的退役軍人,只是做了一些普通的事。」
入伍8月 就立下一等功
1969年11月26日,韓慶芳出生於奉節縣鶴峰鄉觀鬥村5組,高中文化,家有五兄妹,他排行老三。
1987年12月,韓慶芳參軍。入伍第二周,部隊接到命令,立即開赴邊境臨戰訓練。韓慶芳有文化、身體好、頭腦靈光,在全團實戰訓練專業比武中獲得觀察項目第二名。獲得第一名的是他的班長,一位1984年入伍的老兵。
3個月實戰訓練結束,韓慶芳與戰友上了前線。雖然身在前線,但作為新兵,他們的位置在二線,距離一線還有5公裡。在二線守了一個月,韓慶芳坐不住了,向首長請戰上一線。
「說不怕是假的,哪個不怕死哦。」韓慶芳坦言,說的是報效祖國、殺敵立功,但到了前線,連敵人都沒見著,還是會遺憾。他堅定地說:「既然來打仗,就要正兒八經到一線去!」但上一線,不是想上就能上的,必須軍事技術過硬、表現突出。很快,韓慶芳的請求得到了批准,受命趕赴一線,成為前沿觀察所的一名觀察兵。
當時,前沿觀察所可謂是「火炮的眼睛」,但卻是敵人的「眼中釘」,一旦被發現就會遭到敵軍炮火的打擊,異常危險。
1988年7月8日。儘管過去快32年了,但韓慶芳一直清楚地記得這個日子。
那天下午,韓慶芳手握望眼鏡仔細觀察敵軍陣地。突然,他發現敵軍火炮陣地正拆除重炮偽裝。糟糕!韓慶芳一驚,再定睛一看,炮筒正緩緩抬起。這要是讓敵軍得逞,我軍損失肯定慘重!不由得細想,韓慶芳立即向副營長報告。
3分鐘後,我方炮火呼嘯而過,直擊敵炮陣地,敵方炮陣在密集炮彈的轟擊下灰飛煙滅。最後,摧毀敵方重炮兩門、汽車若干。
如果不是韓慶芳及時發現敵情,後果不堪設想!他得到了前敵指揮部表彰,他所在的排獲得集體一等功。1989年9月,韓慶芳也因此榮獲個人一等功。
生活艱難 「也沒有戰場艱險」
1991年,韓慶芳退伍回到奉節縣被分配到縣民政局下屬的企業從事保衛工作。有朋友建議,韓慶芳應該要求重新安排一個好點的工作,最好能進機關事業單位。但他認為,作為一名軍人、一位黨員,必須服從組織決定,不能挑三揀四、拈輕怕重,越是困難的地方越需要人。韓慶芳說,「相比犧牲的戰友,活著就是幸福。」
好景不長,兩年後,企業破產倒閉,韓慶芳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廣東、福建、江蘇,韓慶芳輾轉多地打工,後來跑起了煤炭銷售業務。1998年,29歲的韓慶芳結婚了。
「又傻又可愛。」妻子盧小玲稱,韓慶芳很低調,從不拿一等功說事。他總是說,生活再艱難也沒有戰場艱險,靠自己的雙手總能打拼出一番事業。盧小玲很自豪,「跟這樣的人過一輩子,踏實!」
顧全大局 關停千萬元生意
在煤炭行業打拼多年,韓慶芳掌握了不少經營知識,憑藉生性耿直,也積累了不少人脈。2001年,他借款3萬元創業,開始獨立從事煤礦經營。
煤礦經營門道多,甚至有職員建議韓慶芳與質檢員搞好關係,以次充好賣煤炭賺差價,一起發財。韓慶芳不但嚴詞拒絕了這種做法,還阻止其他人這樣做。
「作為一名退役軍人,決不能搞歪門邪道!」2000年後的煤炭市場異常火爆,價格行情隨時變化。儘管如此,只要有約在先,哪怕價格上漲,韓慶芳還是堅持以原價銷售。很多人都說他傻,只要隨便找個藉口,一噸煤炭就會多掙幾十上百元。但韓慶芳就是不掙這個錢,「做人不能昧良心,做生意更要講誠信。」
正因為韓慶芳堅守誠信,不少煤礦老闆主動邀約他入股,他的業務越做越大,資產很快上千萬元。2013年,就在韓慶芳事業蒸蒸日上時,國家倡導綠色發展,開展「百日關礦」行動,韓慶芳入股的煤礦也在其中。
關閉煤礦,韓慶芳損失不小。當時,韓慶芳在銀行有貸款80萬元,向親友借了60萬元;同時還有400萬元欠帳沒收回來。
「這是一個艱難的決定。」有人說,韓慶芳是一等功臣,說話有分量,希望他出面去談出一個好價錢,不然大家都不關閉煤礦。韓慶芳明白,多少雙眼睛看著他呢,黨委、政府希望他關閉煤礦做表率。經過深思熟慮,韓慶芳認識到,「綠色發展是國家民族的大事,錢多錢少都是個人小事,作為黨員、退役軍人,更要分得清哪頭輕、哪頭重。」
最後,韓慶芳第一個在「關礦責任書」上面籤了字,並積極配合政府給大家做工作,讓「百日關礦」行動提前兩個月順利完成任務。隨後,他變賣了兩處房產,償還了債務。而別人欠他的帳務,至今還有380萬元沒收回來。
守護英烈 當講解員傳承紅色故事
煤礦關閉後,韓慶芳夫婦來到重慶主城,妻子陪送兒子讀書,他成了一家公司的專職司機,每月工資3000元。後來,韓慶芳又舉債購買了新車跑網約車。跑車拉客,既辛苦,掙錢也不多。更讓他吃不消的是,曾經在前線蹲貓耳洞留下了後遺症,駕駛時間久了,腰杆酸痛,直不起來。
「帶上你那獎章去找政府反映下困難?」兒子上學正是花錢的時候,老公又這麼辛苦,盧小玲再次提起向政府求助。韓慶芳搖搖頭,眼看兒子就高中畢業了,咬咬牙就能挺過去。他說,一等功屬於過去,不要老拿過去的榮譽向黨和政府要這要那。盧小玲生氣了:「金子不是金子、銀子不是銀子,你那個鐵牌牌有啥用?」
生氣歸生氣,韓慶芳還是堅持跑車過日子。讓夫婦二人欣慰的是,2017年,兒子韓金廷考取了國防科技大學,軍人血脈延續到了下一代。2018年,夫婦倆前往朋友在成都的酒店打工,韓慶芳做維修工,妻子當起服務員。夫婦倆約定,為兒子做好表率,再不提一等功的事。
2018年,奉節縣退役軍人事務局成立,全面開展退役軍人信息登記工作,韓慶芳「戰時一等功殊榮」被奉節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特別關注。得到消息的韓慶芳有了找到組織、回到家的感覺。他說,這個時代沒有忘記英雄,黨關愛著自己的子弟兵,「那一刻,我流淚了。」
今年4月,在韓慶芳主動請願下,在奉節縣當地黨委政府的協調下,他成為奉節縣彭詠梧烈士陵園管理處一名講解員,妻子盧小玲也獲得了公益性崗位。
「守候英烈,傳承紅色故事就是我今後的事業。」如今,韓慶芳正專心研讀彭詠梧烈士的革命事跡,並計劃走訪雲陽紅獅鎮,巫溪、奉節竹園鎮等先烈出生和戰鬥過的地方。
作為一名老兵,韓慶芳又奔向了新的「戰場」。
重慶晨報·上遊新聞記者 譚遙
(責編:陳易、張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