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東京5月30日電 (天下人物)「島出學海一哲翁」——記培養出三名中國院士的日本科學家藤島昭
新華社記者華義 張瑩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在東京理科大學一間標明「榮譽顧問室」的辦公室,日本著名化學家藤島昭教授給新華社記者讀了一段日文版《論語》,講述他對中國經典的感悟。
作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藤島昭收到了正在北京舉行的兩院院士大會邀請,卻因為工作原因不能參會。不過,會場上有三位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他的學生。
藤牽桃李三千樹
藤島昭出生於1942年。在他70大壽的時候,他的中國弟子們贈了他一首詩:「藤牽桃李三千樹,島出學海一哲翁。鶴鳴年少驚天下,壽長天馬正當紅。」
1978年以來,藤島昭先後培養了38名中國留學生。他們中許多人都已是中國高校和科研機構骨幹,其中姚建年、劉忠範、江雷是中科院院士。
「我的中國學生都很優秀,也非常努力。院士是中國科技界的至高榮譽,他們能夠當選院士非常了不起,我也非常高興。」藤島昭為愛徒的成就驕傲。
這些學生的成就離不開藤島昭的悉心栽培。劉忠範院士說:「是藤島昭先生將我領進了科學的大門。」他1993年離開日本回北京大學時,藤島昭等人送了64箱儀器設備和材料。「當時我自己運不回來,由北大上報到當時的國家教委,協調聯繫了『向陽紅』號科考船途經日本拉回來的,」劉忠範說,「這些儀器設備和材料一到位,我在北大化學院的實驗室立刻成為國內一流。」
藤島昭推崇中國古代先賢的思想,認為這對現代科研人員有啟發意義。他雖然不會說漢語,但一直研究日文版的《論語》等經典,並與人合著了《簡易科學家語錄和論語》《科學家和中國古典名言集》《寫給理科生的中國古典名言集》等著作。
「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是藤島昭喜歡的名句。他說,這是中國留學生教給他的,「但我對這句詩有如下的解釋——科學技術(物)的成果(華)如同隱藏在天上的寶物,等待著那些在優秀學習氛圍(地靈)裡的人(研究團隊)來發現」。
鶴鳴年少驚天下
藤島昭少年成名,讀研究生時就有了光電化學領域的奠基性發現。
1967年,25歲的藤島昭正在東京大學師從本多健一教授讀碩士研究生,發現用紫外線照射二氧化鈦單晶表面的水時可分解出氧氣和氫氣,即著名的「本多-藤島效應」。這個發現過於超前,到1972年才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
「現代光電化學的奠基人」,這是劉忠範對藤島昭的評價。從他的研究成果衍生出了光電解水、光催化自清潔等多種技術。中國國家大劇院的外立面塗料就含有二氧化鈦,在光線下有強氧化能力,在有水的條件下能去除汙染物,是光催化自清潔技術的典型應用。
成名後,藤島昭先後擔任東京大學教授、神奈川科學與技術研究院主席、東京理科大學校長等職務,還當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等,各種榮譽證書塞滿了兩個展櫃。
今年3月,已經76歲的藤島昭卸任東京理科大學校長,成為「榮譽顧問」。不過在這個年齡,他還是每天凌晨4點就起床,繼續以光觸媒國際研究中心主任的身份搞科研。他說:「沒有給自己設定從研究中退休的時間,只要條件允許就會一直堅持下去。」
「藤島昭先生在學術上極其勤奮,精力極其旺盛。」劉忠範回憶。他1987年考上藤島昭的博士,「他當時住得離實驗室很遠,單程將近兩個小時。我們學生當時住的都很近,但每天我們到實驗室的時候他肯定在,我們走的時候常常他還沒走。我感覺他幾乎天天住在實驗室,不知道他什麼時候睡覺。」
東渡弟子今日佼
藤島昭自己勤勉苦學,對學生卻很有人情味,對中國學生尤其照顧。
不久前,藤島昭的中國弟子合寫了一本書《緣遇恩師藤島昭,東渡弟子今日佼》,深情回憶與老師結緣的往事。姚建年院士回憶到,他初到東京時住在簡陋的公寓裡,藤島昭親自給他送來了冰箱等家電,還經常邀請他到家中聚會,這種溫暖關懷緩解了漂泊異鄉的寂寥心情,使他能集中精力到學習和研究上。
劉忠範一直記得「啤酒票」的故事。上世紀80年代,日本企業經常向大學知名教授贈送啤酒票,「我記得一張票能購買4瓶啤酒」。藤島昭看到學生愁眉苦臉的時候就會問:「是不是實驗進展不順?」然後他就送幾張啤酒票,說:「找你的同學,出去喝點酒去,喝完回來接著幹活。」他還和學生一起喝酒,酒量不錯。
「他培養學生不太管細節,給學生的自主性和自由度特別大。」劉忠範說,「但是對學生匯報的實驗進展,他有非常犀利和敏銳的判斷。這種給學生足夠空間、同時有很高學術要求的方式,屬於精英式的培養模式。」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藤島昭對記者引用的這兩句《論語》,正是他在科研和教育上取得豐碩成果的良好總結。他說:「我認為中國古典文化的魅力在於詞句言簡意賅,有數不勝數的名句直接說出了人生的真相和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