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結論
SWIFT是銀行間傳遞信息的一個標準化體系,其本身是一家政治中立的國際組織,但屢次受美國「要挾」而將部分國家或銀行踢出體系,引起社會關注。SWIFT目前缺乏有效的替代品,因此受到制裁的國家或機構將難以進行跨境支付結算,其經濟運轉將受到很大影響。但通過SWIFT實施制裁,本質上是政治博弈的結果,SWIFT只是其中的一張牌而已。我們認為,考慮到中國的綜合國力,美國想要通過SWIFT對中國實施相關的制裁,是絕對不現實的。
02 什麼是SWIFT
SWIFT是銀行間傳遞信息的一個標準化體系。在SWIFT之前,銀行通過Telex(Teleprinter exchange)進行跨境信息的傳遞,但這套舊體系漸漸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影響了銀行間信息傳遞的效率和安全。有部分國際業務較多的銀行開發了自己的私有網絡,其中最為領先的是花旗銀行,其開發出一套專有的信息傳遞標準MARTI,並試圖將其設置為國際標準,但遭到其他銀行的抵制,於是一個公共的信息傳遞標準呼之欲出。歐洲在這方面最為積極,建立一個信息傳遞項目的設想最開始也是由歐洲的六家銀行發起的,之後越來越多的銀行加入進來,探討成立一個標準化體系,最終在1973年創立了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並開發出相應的系統,於1977年投入運營,用以替代Telex。SWIFT的總部既不在金融中心紐約也不在金融中心倫敦,而是選在了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是美歐政治妥協的結果。
SWIFT於1980年接入中國香港,中國大陸則於1983年加入該體系。隨著中國經濟蒸蒸日上和國際貿易增加,逐漸成為SWIFT的重要成員,並且在SWIFT中獲得一個董事會席位。
03 被踢出SWIFT有什麼影響?有替代方案嗎?
那麼,一旦某個國家或某家銀行在美國的威脅下,被SWIFT切斷聯繫,會對這個國家或這家銀行有什麼影響?有沒有可替代的方案?
由於目前全球跨境支付的信息傳遞基本都是通過SWIFT實現,因此被SWIFT排除在外,意味著進行跨境支付結算將變得非常困難。而當今各個國家多少都會跟其他國家有經貿往來,因此這會對受制裁國家的經濟運轉產生很大影響。
目前除了SWIFT之外,也有一些可替代的跨境金融信息傳遞方案,但遠不能真正取代SWIFT。這其中的典型代表是俄羅斯央行開發的SPFS。俄羅斯之所以開發SPFS,是因為2014年烏克蘭危機時美國曾威脅將俄羅斯從SWIFT除名。該系統在2017年投入使用,但目前主要還是俄羅斯的銀行在用。
04 SWIFT成為美國政治博弈的工具之一
SWIFT原本只不過是一個信息傳輸的通道,並不開展支付或者清算業務,不負責資金轉移,只是向來自全球的金融機構提供信息傳遞服務。而且SWIFT並非美元專用的體系,跨境人民幣支付信息的傳遞也可以通過SWIFT進行。其在官網中聲稱「SWIFT不監控或控制用戶通過其系統發送的信息。根據適用的規則——如制裁規則——對交易合法性的判定取決於進行交易的金融機構及其主管的國際或國家當局。」[1]也就是說,其用戶交易行為的合法性由用戶的主管當局來判決,跟SWIFT沒有關係。而在金融制裁中,SWIFT所做的事情,是「專注於幫助其用戶滿足國內或國際監管的要求」[2]。
那麼SWIFT如何幫助用戶滿足監管要求呢?SWIFT於2006~2007年對支付信息格式進行修訂,以符合反恐怖主義的要求,在2010年則對直接撥付信息進行了修訂,以便金融機構能夠留存客戶信息。此外,SWIFT還提供一系列進行制裁篩選的服務,以幫助用戶滿足合規要求。
SWIFT會故意切斷某家銀行的聯繫嗎?不會。SWIFT是一家中立的服務機構,只要銀行滿足資格,就可以成為其用戶,SWIFT本身不會去制裁某家銀行,將某家銀行甚至某個國家踢出體系。對於某個國家或實體的制裁決定,取決於其政府實體及立法者,SWIFT則「完全遵守所有適用的制裁法律」[3]。也就是說,我們平常聽到美國將某個國家從SWIFT體系除名,實際上是美國利用自己的政治影響力採取的制裁措施,或者說是要挾SWIFT不得為某些用戶提供服務。
原則上講,美國並不能直接指使SWIFT,因為SWIFT是一家位於比利時的機構,需要遵守比利時及歐盟的法律,因此美國需要通過說服歐盟去制定相關法律,進而讓SWIFT停止為某些客戶提供服務。以伊朗為例,2012年3月歐盟通過267號條例,對伊朗實施制裁,制裁內容包括要求金融信息服務商不得為受歐盟制裁的伊朗銀行提供服務,SWIFT則遵守歐盟的法律,停止為伊朗提供服務。到2016年1月,歐盟將部分銀行從制裁名單中刪除,SWIFT則恢復為這些銀行提供服務。
但美國通過對SWIFT公司章程的解釋,達到了直接指使SWIFT的目的。美國希望繞開歐盟,通過對SWIFT的制裁威脅,更加方便地直接讓SWIFT按美國要求行事,其依據是SWIFT的公司章程中約定「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下列情況發生時,SWIFT保留切斷用戶聯繫的權利……客戶被證明不符合公認的商業行為準則時」[4],而美國可以以恐怖主義融資為由,宣稱其制裁對象不符合公認的商業行為準則。SWIFT則強調自己是一家位於比利時的組織,其必須遵守相關的歐盟法規,以便拿歐盟做擋箭牌,應對美國的威脅。
背後涉及的是政治博弈。比如根據路透社報導,SWIFT「曾拒絕踢出緬甸、俄羅斯和敘利亞的銀行,理由是該銀行在政治上保持中立」「無視多年來與伊朗核計劃有關的壓力,直到2012年歐盟通過專門的制裁措施後才切斷了與伊朗銀行的聯繫」。然而,2017年3月,SWIFT還是宣布切斷朝鮮銀行的聯繫,但與伊朗的情形不同,這些銀行並未受到歐盟法律制裁,專家稱這種情形意味著SWIFT「可能遭受到了外交壓力」[5]。這件事情表明,美國有能力繞開歐盟脅迫SWIFT按其指示行事,但也表明美國要想指使SWIFT剔除某個銀行,也並非大家想像的那樣容易做到。
而美國在採取制裁措施之前,也會對制裁的收益和成本進行權衡,從而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說到底,通過SWIFT進行制裁只不過是政治博弈中的一張牌而已。比如在2012年將伊朗除名前,美國內部也有不同聲音,根據Foreign Policy網站報導,2011年底時歐巴馬政府曾要求參議院撤回對伊朗的制裁法案,理由是「美國將無法迫使其盟友同意這項計劃——制裁機制將會崩潰,全球將會憤怒和抵制,天然氣價格將會飆升」,只是其要求未被採納[6]。
基於上述分析,我們認為,考慮到中國的綜合國力,美國想要通過SWIFT對中國實施相關的制裁,是絕對不現實的。
05 風險提示
若宏觀經濟大幅下行,可能從多方面影響銀行業,如經濟下行時期貨幣政策寬鬆對淨息差的負面影響、資產質量下行壓力增加等。
[1]https://www.swift.com/about-us/legal/compliance-0/swift-and-sanctions#statements
[2]同1。
[3]同1。
[4]https://www2.swift.com/knowledgecentre/publications/s_corp_r/4.0?topic=con_118697.htm
[5]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northkorea-banks/swift-messaging-system-cuts-off-remaining-north-korean-banks-idUSKBN16N2SZ
[6]https://foreignpolicy.com/2017/10/02/if-the-u-s-reimposes-sanctions-on-iran-allies-will-get-i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