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幫助孩子擁有內心的平和,家長必須擁有平和的心境。我們認為這個觀點能夠用來解釋為什麼有些大人能夠相當順利地進人為人父母的角色,而另一些人卻在這種角色的扮演中苦苦地掙扎。並不是每個人在內心深處,都享有通過依附性養育培養起來的幸福感。如果你自己在兒童時期,沒有體驗過讓你心裡感到安全的親密感情,那麼在長大成人後,很可能因為缺乏內心的平和而痛苦掙扎。即使是依附性養育的孩子,在進人成年期的過程中,也必須努力地保持精神上的追求,從而找到生活的目標,以及為我們每一個人所需要的內心深處的平和。這是一個貫穿我們一生的人生之旅,既令人興奮又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既有很高的要求又令人心情愉快。
撫平過去憤怒所留下的創傷
為人父母,對你自己具有心理治療作用。它可以讓你看清楚自己的問題所在,並激勵你去克服這些問題。如果心頭積聚的怒火佔據了你過去的時光,那麼在你不自覺地做出傷害孩子的舉動之前,你首先必須採取措施來治癒自己的心理病症。研究已經表明,要是媽媽經常發火的話,孩子就可能很難管教。你應該弄清楚過去出現的哪些問題會導致你現在經常發脾氣。在你的孩童時期,你是否被虐待過或者被粗暴地懲罰過?你是不是很難控制自己的脾氣?你有沒有意識到自己缺乏內心的平和?你還應該認真地弄清楚
目前是哪些因素讓你心中充滿怒氣?是對職業、配偶的失望,還是對你自己或孩子的不滿意?請你記住,你自己就是內心情緒的一面鏡子。如果你的孩子看到的總是生氣的面孔,聽到的總是憤怒的聲音,那麼他很有可能也會成為這樣的人。
堅持你的看法
每個人都會有被觸怒的時候。有些父母很容易就會大發脾氣,當他們的脾氣發作的時候,連家裡的小狗都會躲得遠遠的。這樣的父母可以試試下面的練習:
第一步,將孩子的「過失行為」分成「小過失」
(令人討厭和惱怒的行為),以及「大錯誤&34;出來:「我很生氣,但我能控制住自己。」「意外發生了。」「在這個地方,我是大人,應該承擔責任。」「我惱火是因為這一片混亂,不是衝著孩子來的。」「我會保持冷靜,我們都會從中吸取教訓。」你應該通過排練來一遍又一 遍 地反覆練習這些句子,也可以加上下面的這些話:「糟糕! 我弄得一團糟。」「我得趕快去拿毛巾來。」」沒關係,我會幫你擦乾淨的。」你會注意到,這麼對孩子說,與你自己小時候所聽到的那些粗暴的訓斥,存在著鮮明的對比。當然,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像說的那麼容易。
在現實生活中,當「小過失」真正出現的時候,你應該努力調整情緒來控制自己。你可以做一一個深呼吸,到外面走一走,保持冷靜,思考你的對策,然後再回到出事現場。比如你的孩子在牆上亂塗亂畫,你要調整好自己,不讓自己發作。當然,你的表情自然是憤怒的,這有助於讓孩子明白你是不高興了。你應該堅定而簡要地對孩子說「不行」,一定不要長篇大論地對孩子又吼又叫。然後你可以「暫停」一下,去冷靜會兒。在冷靜下來之後,你應該堅持叫孩子(如果他足夠大的話)幫你一起清理被他弄得一塌糊塗的地方。 你克制了自己的憤怒,這種做法給孩子傳遞了這樣的信息:「媽媽生氣了,媽媽完全應該生氣,她不喜歡我剛才做的事。但她仍然喜歡我,相信我有足夠的能力來主動幫她清理我造成的混亂。
我們發現,狂怒地大發雷霆,常常讓我們自己比孩子更難受,讓我們感到心力交瘁。通常情況下,要是我們因為孩子把鞋子扔進了廁所而發脾氣,憤怒過後的懊惱情緒給我們帶來的痛苦,遠遠超過了對孩子亂扔鞋子的煩惱。其實,我們控制自己的情緒,比孩子控制自己的行為要容易得多。在我們認識到這一點之後,我們就能夠堅持自己對這些令人煩惱的孩童成長階段易出現的各種問題的正確看法,在生活中和孩子就會相處得更加容易。在確實對孩子生氣的時候,我們都一定要努力地克制怒火。要是失去控制的話,我們首先會因此而對自己心生憤怒。
讓憤怒幫助你
情緒都是服務於目的的。有益的憤怒情緒能促使你去解決問題。首先是因為你不想讓孩子的行為得不到糾正;其次,你不喜歡孩子的過失行為給你帶來的困擾。這樣的憤怒是有益的。當然,再有經驗的父母,一般來說對孩子的大聲尖叫也不太能容忍。在差不多15個月大的時候,孩子可能就學會了發出讓人耳朵受不了的尖叫。
隨著年齡的增長,不但父母的忍耐度降低了,而且他們的耳朵也更加脆弱。孩子的哭聲可能使父母生氣,父母因此可能不喜歡孩子,並且因為不能做到喜歡孩子,而對自己也不喜歡起來。如果父母不生氣的話,本來也易地處理孩子的尖叫。但是,由於很許可以比較容氣惱,這種情緒就影響了父母對孩子態度。於是父母可能會逼著自己對孩子的尖叫採取行動,而這些行動有可能是不恰當的,對這個除尖叫之外,其他各方面都很討人喜歡的孩子來說並不合適。當父母認識到了這一點之後,就不會再把心思放在孩子的尖叫有多討厭上,而是關心起是什麼因素激起了孩子的尖叫來。父母要儘量去預先判斷出這些誘發因素。
一般來說,感到厭煩、勞累、飢餓或者被忽視的時候,孩子就會發出尖叫。如果你不把憤怒當成是要你去解決問題的信號,那麼憤怒只會造成傷害。你任由它存在而不去解決它,最後只會讓你不喜歡自己的感受,不喜歡你自己以及使你產生憤怒情緒的那個人。你的生活糾纏在了本來可以忽略的那些瑣事上。不要讓怒火衝昏頭腦。如果你對一一件事感到十分討厭,怒火就會在你的內心燃燒,而且你也會把這種怒火發作出來。在把許多精力花費在情緒激動上之後,你可能會發現,現實的情況是不論採取哪種方法,都比發火的效果要好。這種「後見之明會使你不再頭腦發熱,幫助你以後在快要發作起來的時候驅散心中的怒火。我們關於孩子做出不懂事的行為後,免於盛怒之下犯錯誤的座右銘是:「人無完人,這是由人的本性決定的。」
警惕可能引起憤怒的高危因素
你是不是生活在讓你感到憤怒的境況之中?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就很有可能把自己的怒氣發洩到孩子的身上。失去了工作,或者經歷了類似的有損自信心的事件,這些都讓你有足夠的理由感到憤怒。一旦你已經發怒,造成的小過失很容易會被看成是大問題。如果你突然受到某種怒火觸發因素的刺激,下面的這句話有助於你做好心理準備:「我希望你知道爸爸今天過得很倒黴。公司裡的一-些事情不順利,我感到生氣。我會想辦法把這些事情處理好的。但是如果我有時對你大吼大叫,那不是因為我不愛你。我會努力讓自己平靜下來。」如果你的怒火大到實在難以克制,明智的做法是向孩子道歉(在他發脾氣的時候,你也應該要求他同樣地做出道歉):「很抱歉,我這麼粗暴。我不該對你大吼大叫,這不是你的錯,我並不是要對你發火。」這有助於你保持對自己的坦誠,弄清楚自己的弱點,並且幫助你保持高度的警覺,直到引起憤怒的因素被解決掉。
在生活當中,總會有某些問題是你無法控制的。隨著你在為人父母,以及為人處世當中變得越來越有經驗,你就會漸漸認識到,在生活中,你唯一能夠控制的只有你自己的行為。你處理憤怒的方式,決定了憤怒是為你和孩子所用,還是給你們帶來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