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廣州車展正在如火如荼舉行,臨近年末,我們尚且相信,在這座四季如春的城市舉行的車展能帶起些許車市溫度。不過能關注到,不少車型選擇「錯峰搞事情「,不由引起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車展的推廣效益到底有多大?
01
哪些車型在錯峰?
廣州車展22日開幕,而不少車型搶在前幾日發布,有動靜大的,也有動靜小的。其中,凱迪拉克CT5最為詭異;11月初,它曾在北京舉行過發布會,並請來代言人林俊傑,但當日沒有公布價格——在11月18日,它悄然攜帶價格上線,堪稱「低調之王「。
除此之外,奧迪e-tron也是在車展前4天上市;即便如此,奔馳EQC比奧迪還要更早10天。這兩款車是BBA率先在華投產並上市銷售的的純電車型(寶馬要加油啊!),它們前後腳上市更讓行業嗅到了「電動大戰「的硝煙。
在國產品牌中,全新傳祺GS4也選擇先人一步,在11月15日就宣布上市了。儘管只是改款,但這款車對於廠家來說意義重大,恐怕不願意將其淹沒在茫茫車海中。
另外,別克昂科旗、江淮嘉悅A5等車型還選擇在車展前2-3天發布,似乎也是為了避開22日的信息高峰期。還有幾款熱門車型都沒有在廣州車展上正式發布價格,比如本田皓影、福特銳際、長安歐尚X7等。
02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車展
說起上海車展、北京車展和廣州車展這幾個國內頂級車展,筆者猶記多年前剛入行時候參觀時的那股新鮮勁兒,相信很多汽車人早年都有過這樣的體驗:派你參觀車展增長見聞,那可是公司福利。
毫不誇張地說,只有上了國際車展的品牌才是正規品牌。而圍繞車展展開的各項工作,也形成了一個小產業鏈,有負責車輛運維的、有負責展具設計搭建的、有負責演藝策劃和運營的,有拍大屏宣傳片的,有負責公關傳播的,甚至還有負責給銷售顧問培訓展會搶單的諮詢公司。不少大型廠家都組建了專門管理車展的部門負責全年各類、各級車展的協調運作……可以說你看到的每一場炫酷的秀,背後都是一個很大的TEAM通宵達旦忙碌換來的。
當你從「參觀者「轉變為」參與者「,那種痛苦和糾結可能會加劇:因為,車展真的太燒錢了。展位費、搭建費是大頭(即便是一套展具多次使用,維修運輸費用經常也是動輒十幾萬起)、另外演藝費用、傳播費用甚至連工作人員的差旅費加在一起都不是一筆小數目。你們公司的預算夠參加幾次車展?
A級車展做品牌,廠家出錢;B/C級車展做品牌,順帶做銷量,那麼就涉及到一個問題,這個錢需要廠家和經銷商(有時候是幾家經銷商)共同承擔——在車市轉冷的光景下,每一次大型車展都是一場艱難的博弈。
03
車展的平常化,不能和車市的「冷「劃等號
今年的廣州車展,也有數個知名品牌缺席,似乎更加印證了「車市不行了「這一個論調。不可否認,這些缺席的廠家近兩年銷量確實在走下坡路,但《車業雜談》覺得沒有必要由此唱衰。
從大市場角度看,廠家經營面臨變革和起伏很正常,它有權結合市場情況參展,也有權放棄。就連前陣子的東京車展,不少強勢品牌缺席,也是跟相關新車與日本市場的契合度有關,道理並不複雜。
其次,從市場營銷角度看,車展的意義和作用也在發生變化,從上個世紀80年代(第一屆上海車展起於1985年)用於開啟民智,擴展老百姓對汽車產業的認知,同時給外資友商提供展示平臺;再到2000之後,助力汽車消費市場蓬勃發展(也一度催生車模產業鏈),打造中國汽車市場的國際影響力——延續到如今,隨著消費升級和網際網路普及,老百姓早就對各類展會見怪不怪了,消費者的信息觸點也在碎片化。
廠家即便參展,也不代表就一定要吃這個大鍋飯。有錢刷刷存在感是可以的,但我這款新車在何時/何地叫得響亮,這是另一個問題了,想不清楚這個問題,同樣是花錢、費力不討好。
04
強勢品牌在車展成交 弱勢品牌靠車展集客
在大數據的推動下,不少廠家都在尋求更加精確、精準的「到達率「,由此推演出獲客成本。因此,假如你是一線銷售顧問,工作任務會細化到車展現場你邀約到了多少客戶到現場看車?留下了多少組新客線索(電話號碼)?現場收穫了多少訂單?所以,假如廠家由此評價出,這類車展的宣傳效果太差,獲客成本太高,選擇放棄完全可以理解的。
除了前文提到的那些「高大上「的車展,展會營銷已經逐步下沉到市區一級甚至鎮一級。這種近距離的推廣方式,不僅僅吸引10萬元左右的國產車型參展,不少合資品牌也加入進來了——這都是從賣方市場到買方市場逼出來的。
筆者根據過往的工作經驗,並且與一些負責展會的朋友交流,還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情況:強勢的品牌靠車展現場賣車,而弱勢的品牌靠車展集客。箇中滋味,也只有各家的一線人員更為了解。
寫在最後:關於廣告費被「浪費的另一半「,你覺得應該算上車展營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