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小夥伴私信的一個問題,下面我們來一起探討一下。
首先,我們在形容一種動物對我們有益還是有害時,通常喜歡用「益蟲和害蟲」來形容。但是嚴格意義上說,「害蟲益蟲」是對昆蟲的定義,對於動物通常是用「益獸和害獸」。所以刺蝟作為一種小型哺乳動物,並不是昆蟲,所以,問題應該改為「刺蝟是益獸還是害獸?」那麼,刺蝟到底是益獸還是害獸呢?我認為害蟲益蟲,害獸益獸都是人為給動物定義的標籤,它是以人類的利益為出發點才產生的,所以有著很強的片面性。對於自然界來說,生物並沒有「害」「益」這一定義。既然「害獸、益獸」是以人類為出發點定義的。那麼,我們就從刺蝟對人類的好處和壞處來看一下,刺蝟究竟是害獸還是益獸?
首先,我們簡單的來了解一下刺蝟
刺蝟是一種分布較廣的哺乳動物,在歐洲、亞洲以及非洲大陸上都有分布。從生物學分類上看,刺蝟是哺乳綱蝟形目蝟科蝟亞科下所有動物的總稱,在蝟亞科下有4個不同的屬12種不同的刺蝟。在我國比較常見的刺蝟分別是來自於蝟屬下的黑龍江刺蝟以及林蝟屬下的林蝟。林蝟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北方各地以及長江流域附近,而黑龍江刺蝟則主要分布在我國的東北地區。
當然,這只是野生刺蝟的分布情況,在當下,刺蝟被作為一種寵物飼養,也有眾多的品種,其中有一種迷你的小刺蝟,這種刺蝟並不是我國本土的,而是非洲侏儒蝟(四趾刺蝟)經過人工培育產生的寵物品種。
「另類」的哺乳動物
一般情況下,哺乳動物大都為恆溫動物,擁有調控體溫的能力,但是刺蝟卻是個另類,這是因為刺蝟本身並沒有體溫調節中樞系統。正是因為如此,它們的體溫會像蛇類這種變溫動物一樣,隨著外界的溫度變化而變化。這種能力的缺失對於生活在非洲熱帶環境下的刺蝟是沒什麼問題,但是,對於生活在歐亞大陸上的刺蝟來說就是種挑戰了。為了適應冬天極低的氣溫,在入冬以前的刺蝟開始瘋狂地進食,當外界溫度下降到7℃-9℃時,刺蝟就開始尋找自己冬眠的場所了。野生刺蝟一般會選擇厚厚的落葉底下、枯木堆下以及柴草堆內進行冬眠,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能從柴草堆裡找到它們的原因。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在農村冬天的柴草堆裡發現了它,儘量不要移動它,因為一旦將它拿到外面,很快它就會被凍死。刺蝟的冬眠根據外界環境而定,通常是從秋末到春天(溫度恢復到7℃以上時)。
刺蝟的食性和天敵
刺蝟是一種小型的哺乳動物,成年後它們的體長也大都在15-25公分之間,雖然它們有著細小且尖利的牙齒,但是它們的攻擊性並不強。在遇到危險時,它們通常會放棄逃跑,而選擇將自己蜷縮起來,用滿背的棘刺來保護自己。儘管這樣,在野生環境下,它還是有很多天敵的,比如黃鼠狼可以用自己的「臭氣」逼蜷縮起來的刺蝟舒展開、狐狸可以利用自己尖利的爪子直接「掏進去」、貓頭鷹則會直接將刺蝟抓到天上再摔下來讓刺蝟就範等等。
刺蝟是一種雜食性動物,它們的主要食物以昆蟲為主,偶爾也會吃植物的果實。雖然從表面上看,刺蝟屬於一種比較常見的動物。但是,目前刺蝟已經被列入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之中,它們的數量由於人類的活動以及農藥的使用逐漸下降。
刺蝟是害獸還是益獸?
從刺蝟的食性上看,它是蟲子的剋星。一隻成年的刺蝟一晚上就能吃掉200克蟲子,而通常一隻3公分左右的蟲子體重在2克左右,也就是說刺蝟一晚上就能吃掉至少100條大蟲子。而且刺蝟經常捕獵的地點就在農田當中,所以它對於我們來說是一種益獸。
有的小夥伴會說:刺蝟不是有偷瓜的習性嗎?這一點倒是沒錯,刺蝟在食物匱乏時確實有吃植物果實的行為,但是,僅僅是食物匱乏的時候,平時它們極少偷食瓜果。
因此,從刺蝟的食性上看,它對於人類的「利大於弊」,是一種益獸。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如果刺蝟成為了「入侵物種」,那麼它就會從益獸變為害獸。比如在大洋洲是沒有原生刺蝟的,但是隨著人為的引入,大洋洲本身的生態系統中就沒有刺蝟的天敵,所以在大洋洲的刺蝟呈泛濫趨勢。刺蝟數量的增多,不僅讓昆蟲的數量急劇減少,甚至影響到了鳥類和蚯蚓等「益獸」,因為蟲子不充足時,它們在大洋洲改吃鳥蛋和蚯蚓。從這個角度上看,在大洋洲的刺蝟屬於「害獸」。
總結
由於刺蝟主要以害蟲為食,所以在原生環境中,刺蝟毫無疑問是益獸。但是對於沒有刺蝟分布的地區,一旦刺蝟「入侵」,它就會因為食物的匱乏進食一些對人類有益的動物,所以就成了「害獸」。
但是不管怎麼說,「好壞」本身就是人為定義的,而入侵也是人為引進的。所以,在自然界中的生物對於原有的生態來說是沒有好壞之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