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傳身教 教子有方——「別人家的孩子」培養記

2020-08-17 南京婦聯

近年來,南京市婦聯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重要思想為統領,深入推動家庭文明建設,致力於提高全市家庭成員思想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通過尋找「最美家庭」等活動,大力傳揚愛國奉獻、助人為樂、誠實守信、守望相助、孝老愛親等美德,引領更多家庭見賢思齊、崇德向善,倡導文明新風、弘揚社會正氣,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又踏著時代的步伐,南京,從城市到鄉村,從高樓林立到廣袤田野,家庭文明之花正傾情綻放,吐露其特有的芬芳。

在雨花臺區,有這樣一個教師家庭,他們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了榜樣。

李蓉是花神美境幼兒園的教師,丈夫是雨花臺中學教師,在教育孩子方面,夫妻倆認為以身作則勝於口頭訓誨

工作中,夫妻二人愛崗敬業、積極進取,李蓉被評為區優秀教育工作者,丈夫被評為學生最喜愛的老師、教學功臣。

在他們的示範下,女兒周子嫻也不甘示弱,品學兼優。

女兒懂事孝順多次獲年級翹楚、文科狀元,並且多才多藝,擅長古箏、繪畫、舞蹈等。

作為校學生會一員,女兒周子嫻積極履行學生校長助理職責,受到學校領導的高度讚揚,並先後兩次接受南京教育頭條的採訪

獲評南京市三好學生江蘇省三好學生

做父母是一門學問、是一門藝術,教子有方,人人可以!

家是一份職責,家是溫暖的港灣。李蓉家庭夫妻和睦、尊老愛幼,互幫互助、互敬互愛,構建了一個令人羨慕的溫馨家庭,

因為有愛,所以幸福

相關焦點

  • 教子有方 | 你聽,青春期孩子的聲音
    教子有方 | 你聽,青春期孩子的聲音 2020-12-21 17: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教子要有義方
    教子要有義方 2017年08月08日 15:41 來源:福建日報 作者:陳啟西 字號 內容摘要:「教子要有義方」出自朱柏廬的《朱子家訓》,意思是說教育子女要有好的方法。
  • 別人家孩子的背後,先有別人家的父母
    ,能有這麼好的成績,我都把他當作別人家的孩子,羨慕很,更何況一個盲人孩子能有這樣的成績。評論區裡:昂子喻從小就很陽光,求知慾強 他爸昂老師是我兒子高中班主任,師德高尚媽媽喻老師教子有方,桃李滿天下。孩子語文老師的兒子!父母不容易!孩子更不容易!點讚!
  • 教子有方 | 謝謝你,願做我的孩子
    教子有方 | 謝謝你,願做我的孩子 2020-12-17 15: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別人家的孩子」是怎樣的培養出來的?看看這4點
    在這個世界裡有一種對孩子的稱呼,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所謂的"被人家的孩子"就是人家的孩子各個方面都非常的優秀。你是否想把你的孩子培養成"別人家的孩子",那我們怎麼去培養呢?首先要培養孩子責任感意識我們先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入手,根據孩子年齡的不同,我們可以從穿衣吃飯這些生活能力的培養開始。一個懂得對自己基本生活負責的孩子,進入學習階段後也會自覺對自己的學業負責。
  • ​孟母教子有方,垂範千古!
    正是這位母親的教子有方,注意環境對幼兒的影響,寓教於喻,以母行、母德,做孩子的表率,才使孟子有了求知的欲望、誠實的品格、勤學的毅力,才使孟子成為儒學的奠基人之一。孟母也因為培育出了一位歷史名人,而被尊為母教的光輝楷模,垂範千古! 孟母仉氏,是魯國大夫黨氏的女兒,很有德行,是一位卓有見地、善於教子的女性,居我國歷史上四大賢母(孟母、陶母、歐母、嶽母)之首。
  • 出色的孩子離不開教子有方的父母育兒之路對家長來說也是一種修行
    孩子的成長光有聰明才智是遠遠不夠的,情商能力顯得更為重要。因此,當發現孩子說出一些「不中聽」話的時候,父母一定要及時地告訴孩子這種說話方式會讓別人感到很不舒服,是需要改掉的。如果孩子無法理解,家長也可以對孩子說一些難聽的話,問問孩子聽後的感受,這樣孩子才能夠及時地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行為。同時,在平時也要多教給孩子一些禮貌用語。這樣,才能夠提高孩子的情商,讓孩子受人愛戴,受人歡迎。
  • 郭麒麟榮登福布斯精英榜,網友直呼:郭德綱老師教子有方
    只有這樣才能鍛鍊出人才,成為真正有作為的人。」在嚴格要求他們的同時,也要讓培養他們的興趣,讓他們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雖然郭麒麟的學習成績不好,但是郭德綱老師十分重視培養他培養讀書的習慣,只有通過大量的閱讀,孩子才能通過讀書讓自己快速的成長。
  • 爸爸每天上班前陪兒子晨讀,言傳身教,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不少父母都羨慕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好,聽話懂事又省心,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夠像他們一樣自覺地做一名乖寶寶。但是他們都忽略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之所以能夠這麼優秀,並不是自己天生如此,而是因為他們有「別人家的父母」。
  • 五舟攜手明德書院《教子有方,幸福人生》講座,在廣州圓滿落幕
    為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促進中國優秀傳統家教智慧的發展,7月25日-26日,五舟攜手明德書院舉辦的公益講座《教子有方,幸福人生在開班典禮上,五舟總裁謝高輝發表了致辭感言:首先,非常感恩明德書院的義工老師們從福建千裡迢迢來到這裡為大家分享《教子有方》家庭教育公益講座。我們為什麼要經營一個企業?往大的方面說,對國家,對社會一定要有貢獻,要產業報國。往小的方面講,讓每一個員工因為在五舟工作能夠獲得物質和精神的雙幸福。
  • 言傳身教,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其中就有網友評論:「百善孝為先!父母的言傳身教,是給孩子最好的教導!」沒錯,一個不諧世事的孩子也許還不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孝順,但是他一定明白父母平時就是這麼做的,自己這麼做肯定沒錯。通過孩子的行為表現,不難看出父母的痕跡。對孩子來說,父母說的一句話,孩子也許就記一輩子,父母做的一個舉動,可能就會影響孩子終生。
  • 藏在《三字經》裡的育兒經:言傳身教、以身作則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更加注重才藝類的灌注式學習。古老的中華傳統文化中對於幼兒的啟蒙教育,更多的注重培養完善的人格。從《三字經》開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方式,以及幼兒的忠孝行為準則,一步步讓幼兒獲得完整、獨立的人格。今天我從下面兩段《三字經》裡的故事,來看看古人教育子女是如何做到言傳身教和以身作則的。
  • 父母教育孩子要麼溺愛或敬而遠之,能從教子要有義方中學到什麼?
    朱子家訓講教子要有義方,是說教育子女要遵循教育的規律,用合乎義理的方法教育引導孩子走上正確的軌道。有些家長過分溺愛孩子,處處由著孩子的性子,慣著孩子,只要孩子喜歡都隨他去,長期下去孩子養成很多壞習慣,再想改正過來就很難了。如果對孩子的任何要求都給予滿足,這樣就會讓孩子覺得任何東西都很輕易得到,生活中稍受點挫折就喪失了生活的勇氣。
  • 性格極端的孩子,主要來自這幾種家庭,父母還以為自己教子有方
    談到孩子的性格問題,現在許多父母都會搖頭:「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現在的孩子性格都比較奇怪,愛鑽牛角尖。」其實時代在變,但是有一點卻不變,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最大。如果是性格極端的孩子,往往來自以下這幾種家庭。而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很多這類家長還自認為教子有方。
  • 洛克菲勒教子的家庭教育7個啟示,父母言傳身教與貧富家庭無關
    在我看來實際上是父親對兒子的家庭教育中教子之道。家庭教育啟示:父母教育孩子,不論家庭還是父母背景的貧富,都不能決定孩子未來的貧富。教育培養孩子與家庭的貧富無關,與父母言傳身教有關。2)教育兒子不要自欺欺人要學會吃虧,提前懂得如何提防。
  • 教子有方‖作為家長要善於用口訣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
    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從小就有比較強的生活能力,但是孩子們的心思並不在這裡,他(她)們更喜歡玩耍或遊戲。那麼怎樣讓孩子以簡明扼要的方式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呢?我覺得以口訣的方式教導孩子們是比較快捷而且容易掌握的方式。下面就舉例說明一些生活口訣的魅力。1.手洗洗衣服口訣。
  • 孟母教子的啟示——言傳身教勝過大聲咆哮
    正所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孟子能夠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和從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分不開的,今天我們來分享幾個孟母教子的小故事,看一看孟母是如何言傳身教教育孟子的。孟子的母親就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可是孟子免不了和小夥伴去市場上玩耍,又和小夥伴們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惟妙惟肖,表演得像極了!孟子的母親又說:」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孟子的母親又將家搬到學校旁邊。孟子學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
  •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這麼優秀?
    遇見優秀的孩子,有些家長總是投去羨慕的眼光,甚至情不自禁地發出感嘆:「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這麼優秀呢?」其實,優秀的孩子接受到的家庭教育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主要表現在九個方面。一、從小就注意培養孩子善於思考、渴望知識的習慣。
  • 孟晚舟相夫教子,培養孩子頑強執著的優秀品質
    孟晚舟不僅自己執著堅毅,而且相夫教子、用心培養孩子頑強執著的優良品質。一個嚴寒的冬天,她的兒子正在學習遊泳,當時,學校規定每天至少要遊完4千米。有一天,氣溫太低,遊泳池裡的水都快要結冰了。兒子實在不想遊泳,就懇求爸爸媽媽:我今天實在不想遊泳,明天給你們補上,還不行嗎?
  • 教子有方‖教育孩子從培養好的興趣開始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由此可見,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培養孩子興趣的重要性。下面就如何培養孩子的興趣談談自己的看法:一、興趣的概念。所謂興趣就是人認識外界事物或從事某項活動的願望,它是一種心理活動。也就是說,人對某種東西有了興趣,便可以產生動機,有了動機便會有實施行為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