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08日 15:41 來源:福建日報 作者:陳啟西
字號內容摘要:「教子要有義方」出自朱柏廬的《朱子家訓》,意思是說教育子女要有好的方法。孫奇逢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同於別人,他強調節儉、清貧,認為外界的環境對孩子的成長並非起決定作用,孩子自身的個性培養才是最重要的。品性純良的孩子,即便在富裕的環境下成長也能潔身自好,如若孩子本身不成器,富貴則會增加他的惡習。過去孩子變壞,往往是因為父母管束不嚴,出去結交不善之人所致,當今社會物慾橫流,外界對孩子的誘惑超過任何時代,一個孩子要變壞,足不出戶一部手機就可以了。終選擇放棄膝下承歡之樂,讓孩子外出千裡求學,這是朱熹在教育子女方面的一番苦心。感悟古人的教子義方,今天的許多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時候存在諸多誤區,一些人以為把子女養大就算盡責了,忽視對子女的培養。
關鍵詞:教育子女;父母;朱熹;孫奇;家訓;教育孩子;膝下;培養;品德教育;手機
作者簡介:
「教子要有義方」出自朱柏廬的《朱子家訓》,意思是說教育子女要有好的方法。可是教子的義方是什麼呢?
《三字經》有一句話,「人遺子,金滿籯;我教子,惟一經」。有眼光的父母教導子女,懂得遺財不如遺德的道理。古人已經把教育子女的經驗、忠告遺留給子孫後代,這就是義方。
為人父母,責任重大,父母承擔著教育子女的艱巨重任。為人父母該如何教育子女呢?明末清初著名理學家孫奇逢以為,子弟不成器,富貴的生活只能增長他的惡習。子弟能夠自立,貧困的生活反而能堅定他的氣節,磨鍊他的意志。孫奇逢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同於別人,他強調節儉、清貧,認為外界的環境對孩子的成長並非起決定作用,孩子自身的個性培養才是最重要的。
品性純良的孩子,即便在富裕的環境下成長也能潔身自好,如若孩子本身不成器,富貴則會增加他的惡習。與之相反,在貧困的環境下,品行端正有志向的孩子也能做到品行高潔。正如「蓮出淤泥而不染」,能在紛繁的大千世界中正確地把握好自 己。過去孩子變壞,往往是因為父母管束不嚴,出去結交不善之人所致,當今社會物慾橫流,外界對孩子的誘惑超過任何時代,一個孩子要變壞,足不出戶一部手機就可以了。因此,為人父母者,要注重子女的品德教育和性格塑造,以免在浮華的物質生活中喪失自我。
可憐天下父母心,即便身為理學大師的朱熹,在教育孩子方面也同樣是講求方法與原則的。《晦庵續集·與長子受之》云:「蓋汝若好學,在家足可讀書作文,講明義理,不待遠離膝下,千裡從師。汝既不能如此,既是自不好學,已無可望之理地。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汨於俗務,不得專意;又父子之間,不欲晝夜督責。」朱熹深知對孩子期望越高,要求必嚴,稍有不好,父母便會數落或斥責,如此反覆,子女必會心生叛逆與怨恨,適得其反。朱熹學問如此深厚廣博,但也擔心對孩子督責太切,事與願違。終選擇放棄膝下承歡之樂,讓孩子外出千裡求學,這是朱熹在教育子女方面的一番苦心。
感悟古人的教子義方,今天的許多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時候存在諸多誤區,一些人以為把子女養大就算盡責了,忽視對子女的培養;另外一些人重視子女學業,覺得讓孩子讀好書才是對孩子好,為此不惜一切代價。但事實上,養育子女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才行。作為父母,既要引導他們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同時也要通過言傳身教,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否則,「驕慢已習,方複製之,捶撻至死而無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於成長,終為敗德」。
孩子是國家的未來,德才兼備的未來是一個民族強大的希望。今天我們站在現實潮頭,體味歷史文化的悠遠,感佩聖人美德的同時,我們應該醒悟和雄起,不要因物慾而丟失了偉大民族的厚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