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讀書志在聖賢,非徒科第;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
——《朱子家訓》
明末清初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朱柏廬,原名朱用純,江蘇崑山縣人。他自幼勤奮好學曾考取秀才,清兵入關後,隱居鄉間,教授學生,潛心治學,著作等身。他著有《大學中庸講義》《四書講義》《困衡錄》《愧訥集》《春秋五傳酌解》《毋欺錄》等,其中《朱子家訓》是他的代表作。
《朱子家訓》又稱《治家格言》,全文五百餘字,內容主要涉及處事做人的「義方」,即行事應該遵守的規範和道理,告誡子孫居身要注重日常生活細節,質樸節儉,勤學善思。這篇著作文字通俗易懂,對仗工整,朗朗上口,成為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經典家訓,被尊為「治家之經」。
居 身 務 期 質 樸
《朱子家訓》中很多內容是對個人生活習慣的指點,教育子孫在做小事中形成一絲不苟的個人習慣。在家訓的開篇,朱柏廬就說:「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他還說:「勿貪意外之財,勿飲過量之酒。」朱柏廬如此關注起床、打掃、鎖門、飲酒這些極為平常的事情,是因為他認為,平常的點滴小事積累起來就形成一個人的生活習慣,而良好的習慣對整個家風、甚至家族子弟的性格、行為和修養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這篇僅幾百字的家訓中,朱柏廬反覆勸誡子孫注重日常細節,切莫看輕平常小事,與他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不無關係。明末清初,雖經鼎革之滄桑,但隨著商業社會不斷繁榮,奢靡之風愈演愈烈。尤其在經濟相對發達的江南地區,奢侈享樂的風氣不僅不衰反而愈盛,宴會動輒「羅列豐腆,窮極水陸,宴縣官必取盈百簋,不如是縣官亦不樂」,區區七品縣令就有菜必過百的排場,其奢靡程度可想而知。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當時無論是世族大家,還是普通百姓中都有人被這種習氣所染,甚至養成了吃喝嫖賭的不良習慣。朱柏廬深知,這種華而不實的生活風氣,對家族和社會的危害極大。因此,從細節小事勸誡子孫勤儉持家,成為了這篇家訓的主要內容。
家訓中「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等格言警句,流傳十分廣泛。在時人看來,一粥一飯、一絲一縷,所言其小,區區小數,價值幾何?所以往往不懂珍惜,隨意糟蹋。而朱柏廬生平精神寧謐,勤儉質樸,嚴以律己。他諄諄告誡子孫,家常器具樸實潔淨,瓦器勝過金玉器皿;飲食節省精細,園圃裡種的蔬菜勝過貴重珍奇的食品。你們要從小事做起,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要知道父母謀衣謀食的艱難,樁樁件件來之不易。
在日常生活中,朱柏廬也處處給家人作表率。他常對夫人說:「居身務期質樸,教子要有義方」,這裡的「居身務期質樸」,就是對立身處事行為習慣上的要求。這句話強調的是做人一定要樸實淳厚,教育子女行事要遵守行為規範。朱柏廬七十歲生日時,很多親戚朋友送來壽禮,他一律謝絕。甚至連兒子媳婦也只讓他們行一個禮,就算是拜過老壽星了。生日宴席也幾乎都是素菜,夫人擔心這樣做會被人笑話,他卻說:「自奉必須儉約。」
讀 書 志 在 聖 賢
朱柏廬青少年時期在明末度過,他十九歲那年,清軍攻破崑山城。他的父親朱集璜以一介書生,奮勇抵抗清軍南下,揮刀殺敵。城破後,朱集璜投水殉國。入清後,朱柏廬為殉難的父親守孝,自號柏廬,隱居鄉間,專心學術,開設私塾,教授蒙童,在歷史上留下姓名的弟子就有四十餘人。地方官曾經多次推舉他參加博學鴻詞科(科舉考試的一種補充形式,以選取特殊人才入仕),他都堅拒不仕。
之所以自號柏廬,朱柏廬是效仿西晉王裒的故事,以此來表明自己的氣節。王裒的父親王儀為東漢三公,為司馬昭所殺。王裒在父親的墓前結廬而居,經常手扶柏樹哭泣,寄託哀思。王裒終身不仕西晉,後人用這個故事來形容為父隱居、不仕二朝的行為。
教書育人之餘,朱柏廬最看重的是讀書。他在家訓中說,「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但「讀書志在聖賢,非徒科第」,這就指明了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做一個道德與才智傑出的人,並不是為了科舉功名。
雖然朱柏廬沒有出仕,但他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教育子孫,「國課早完,即囊橐無餘,自得至樂」,意思是國家的賦稅提前交納完畢,即使財物剩餘不多,自己也能體會到最大的快樂。「見貧苦親鄰,須加溫恤」,看見貧苦親鄰,應該多加體貼撫慰。「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見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看見有錢有勢的人就露出諂媚表情的人,最可恥;遇到貧苦困厄的人就做出驕橫神態的人,最下賤。他痛惡官場中虛偽阿諛之風,不與官吏豪紳應酬。他還對子孫們說,一旦為官,則要「心存君國,豈計身家」,心中想著國家,不能只考慮自己和家庭。朱柏廬臨終前留給其弟子的遺囑是「學問在性命,事業在忠孝」。
垂 訓 後 世 影 響 深 遠
《朱子家訓》篇幅雖短,但涉及個人、家庭、社會與國家各個層面的基本規範,道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修身治家的精義。它根植於宋明理學的基本思想和倫理規範,但又以生動的語言和鮮活的事例表現出來,大多數內容具有深厚的正面價值,因此能夠代代相傳、長盛不衰。
自問世以後,《朱子家訓》得到有識之士的認同和讚許。朱柏廬的弟子顧易曾著《朱子家訓演證》四卷,闡釋其意。江蘇崑山及其周邊等地更有人將其編成詞曲歌謠,到處傳唱。朱柏廬去世後,全國各地相繼將此文梓刻成書,各種家訓選本也無不收錄此篇,善書者寫成字帖,使之廣為流傳,家喻戶曉。
清乾隆年間吳敬梓的著名小說《儒林外史》中,描述一個家庭的場景:「一間客座,兩邊放著六張舊竹椅子,中間一張書案壁上懸的畫是楷書朱子《治家格言》,兩邊一副箋紙的聯上寫著:三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南腔北調人。」乾隆時期著名學者李調元為福建道監察御史劉彥菴所作的墓志銘中說他「常手書《朱子家訓》於座佑,見諸子有不合理者即舉家訓以規之」。
晚清著名經學家俞樾曾經記載過一個故事:山東有一位朱姓老人,常年在蘇州經商。樂善好施,人有困難,向其借貸,他都大方周濟,也從來不問還債的事兒。到了他臨死的時候,他的兒子問他:那些借貸的人,都有沒有借據?老翁說:這個你就不要問了,我枕頭下面有個盒子,我死後你可以取出來看,保你一生吃用不盡。老翁死後,其子打開匣子一看,沒有別的東西,只有《朱子家訓》一部。
可見,《朱子家訓》確實在明清以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產生了巨大影響。時至今日,依然有著重要的學術思想價值和文化傳承價值。
本文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