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柏廬教子:期質樸,有義方

2020-12-15 騰訊網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讀書志在聖賢,非徒科第;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

——《朱子家訓》

明末清初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朱柏廬,原名朱用純,江蘇崑山縣人。他自幼勤奮好學曾考取秀才,清兵入關後,隱居鄉間,教授學生,潛心治學,著作等身。他著有《大學中庸講義》《四書講義》《困衡錄》《愧訥集》《春秋五傳酌解》《毋欺錄》等,其中《朱子家訓》是他的代表作。

《朱子家訓》又稱《治家格言》,全文五百餘字,內容主要涉及處事做人的「義方」,即行事應該遵守的規範和道理,告誡子孫居身要注重日常生活細節,質樸節儉,勤學善思。這篇著作文字通俗易懂,對仗工整,朗朗上口,成為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經典家訓,被尊為「治家之經」。

居 身 務 期 質 樸

《朱子家訓》中很多內容是對個人生活習慣的指點,教育子孫在做小事中形成一絲不苟的個人習慣。在家訓的開篇,朱柏廬就說:「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他還說:「勿貪意外之財,勿飲過量之酒。」朱柏廬如此關注起床、打掃、鎖門、飲酒這些極為平常的事情,是因為他認為,平常的點滴小事積累起來就形成一個人的生活習慣,而良好的習慣對整個家風、甚至家族子弟的性格、行為和修養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這篇僅幾百字的家訓中,朱柏廬反覆勸誡子孫注重日常細節,切莫看輕平常小事,與他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不無關係。明末清初,雖經鼎革之滄桑,但隨著商業社會不斷繁榮,奢靡之風愈演愈烈。尤其在經濟相對發達的江南地區,奢侈享樂的風氣不僅不衰反而愈盛,宴會動輒「羅列豐腆,窮極水陸,宴縣官必取盈百簋,不如是縣官亦不樂」,區區七品縣令就有菜必過百的排場,其奢靡程度可想而知。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當時無論是世族大家,還是普通百姓中都有人被這種習氣所染,甚至養成了吃喝嫖賭的不良習慣。朱柏廬深知,這種華而不實的生活風氣,對家族和社會的危害極大。因此,從細節小事勸誡子孫勤儉持家,成為了這篇家訓的主要內容。

家訓中「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等格言警句,流傳十分廣泛。在時人看來,一粥一飯、一絲一縷,所言其小,區區小數,價值幾何?所以往往不懂珍惜,隨意糟蹋。而朱柏廬生平精神寧謐,勤儉質樸,嚴以律己。他諄諄告誡子孫,家常器具樸實潔淨,瓦器勝過金玉器皿;飲食節省精細,園圃裡種的蔬菜勝過貴重珍奇的食品。你們要從小事做起,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要知道父母謀衣謀食的艱難,樁樁件件來之不易。

在日常生活中,朱柏廬也處處給家人作表率。他常對夫人說:「居身務期質樸,教子要有義方」,這裡的「居身務期質樸」,就是對立身處事行為習慣上的要求。這句話強調的是做人一定要樸實淳厚,教育子女行事要遵守行為規範。朱柏廬七十歲生日時,很多親戚朋友送來壽禮,他一律謝絕。甚至連兒子媳婦也只讓他們行一個禮,就算是拜過老壽星了。生日宴席也幾乎都是素菜,夫人擔心這樣做會被人笑話,他卻說:「自奉必須儉約。」

讀 書 志 在 聖 賢

朱柏廬青少年時期在明末度過,他十九歲那年,清軍攻破崑山城。他的父親朱集璜以一介書生,奮勇抵抗清軍南下,揮刀殺敵。城破後,朱集璜投水殉國。入清後,朱柏廬為殉難的父親守孝,自號柏廬,隱居鄉間,專心學術,開設私塾,教授蒙童,在歷史上留下姓名的弟子就有四十餘人。地方官曾經多次推舉他參加博學鴻詞科(科舉考試的一種補充形式,以選取特殊人才入仕),他都堅拒不仕。

之所以自號柏廬,朱柏廬是效仿西晉王裒的故事,以此來表明自己的氣節。王裒的父親王儀為東漢三公,為司馬昭所殺。王裒在父親的墓前結廬而居,經常手扶柏樹哭泣,寄託哀思。王裒終身不仕西晉,後人用這個故事來形容為父隱居、不仕二朝的行為。

教書育人之餘,朱柏廬最看重的是讀書。他在家訓中說,「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但「讀書志在聖賢,非徒科第」,這就指明了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做一個道德與才智傑出的人,並不是為了科舉功名。

雖然朱柏廬沒有出仕,但他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教育子孫,「國課早完,即囊橐無餘,自得至樂」,意思是國家的賦稅提前交納完畢,即使財物剩餘不多,自己也能體會到最大的快樂。「見貧苦親鄰,須加溫恤」,看見貧苦親鄰,應該多加體貼撫慰。「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見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看見有錢有勢的人就露出諂媚表情的人,最可恥;遇到貧苦困厄的人就做出驕橫神態的人,最下賤。他痛惡官場中虛偽阿諛之風,不與官吏豪紳應酬。他還對子孫們說,一旦為官,則要「心存君國,豈計身家」,心中想著國家,不能只考慮自己和家庭。朱柏廬臨終前留給其弟子的遺囑是「學問在性命,事業在忠孝」。

垂 訓 後 世 影 響 深 遠

《朱子家訓》篇幅雖短,但涉及個人、家庭、社會與國家各個層面的基本規範,道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修身治家的精義。它根植於宋明理學的基本思想和倫理規範,但又以生動的語言和鮮活的事例表現出來,大多數內容具有深厚的正面價值,因此能夠代代相傳、長盛不衰。

自問世以後,《朱子家訓》得到有識之士的認同和讚許。朱柏廬的弟子顧易曾著《朱子家訓演證》四卷,闡釋其意。江蘇崑山及其周邊等地更有人將其編成詞曲歌謠,到處傳唱。朱柏廬去世後,全國各地相繼將此文梓刻成書,各種家訓選本也無不收錄此篇,善書者寫成字帖,使之廣為流傳,家喻戶曉。

清乾隆年間吳敬梓的著名小說《儒林外史》中,描述一個家庭的場景:「一間客座,兩邊放著六張舊竹椅子,中間一張書案壁上懸的畫是楷書朱子《治家格言》,兩邊一副箋紙的聯上寫著:三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南腔北調人。」乾隆時期著名學者李調元為福建道監察御史劉彥菴所作的墓志銘中說他「常手書《朱子家訓》於座佑,見諸子有不合理者即舉家訓以規之」。

晚清著名經學家俞樾曾經記載過一個故事:山東有一位朱姓老人,常年在蘇州經商。樂善好施,人有困難,向其借貸,他都大方周濟,也從來不問還債的事兒。到了他臨死的時候,他的兒子問他:那些借貸的人,都有沒有借據?老翁說:這個你就不要問了,我枕頭下面有個盒子,我死後你可以取出來看,保你一生吃用不盡。老翁死後,其子打開匣子一看,沒有別的東西,只有《朱子家訓》一部。

可見,《朱子家訓》確實在明清以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產生了巨大影響。時至今日,依然有著重要的學術思想價值和文化傳承價值。

本文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教子要有義方
    教子要有義方 2017年08月08日 15:41 來源:福建日報 作者:陳啟西 字號 內容摘要:「教子要有義方」出自朱柏廬的《朱子家訓》,意思是說教育子女要有好的方法。
  • 朱柏廬的《治家格言》
    >的《治家格言》朱柏廬,原名朱用純,明末清初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朱柏廬自幼勤於讀書,曾考取秀才,志於仕途。清入關明亡,遂不再求取功名,居鄉教授學生,一時頗負盛名。康熙曾多次徵召,均被他拒絕。潛心研究程朱理學,主張知行並進,躬行實踐。他與徐枋、楊無咎號稱「吳中三高士」。著有《刪補易經蒙引》、《四書講義》、《勸言》、《恥耕堂詩文集》、《愧訥集》、《毋欺錄》、《治家格言》等。
  • 家庭教育經典朱柏廬《治家》賞析
    圖1古代有很多政治家、文學家、教育家、哲學家的治家名句、名篇。對我們現代人的個人修身、家庭教育都仍有重大啟示和指導意義。今天就選幾句清代著名教育家、理學家朱柏廬的《治家格言》做個簡略賞析。1、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現在大家的經濟條件都很好了。吃穿已經根本不是問題。
  • 竇燕山教子成才的「義方」是什麼?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這耳熟能詳的話是出自我國宋代學者王應麟編著的《三字經》。
  • 德育故事:第三篇丨竇燕山教子成才的「義方」是什麼?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這耳熟能詳的話是出自我國宋代學者王應麟編著的《三字經》。那《三字經》中的竇燕山是何許人也?今天小D君要講的就是竇燕山教子成才的故事。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侍郎馮道賦詩一首稱讚道:「燕山竇十郎,教子以義方。靈椿一株老,仙桂五枝芳。」竇燕山家庭如此美滿,令人讚嘆。但他年輕時並不明白道理,雖然家境富裕,他不懂得接濟窮人,廣行善事,到了三十歲還沒有兒子。正當他愁眉不展之時,忽然有一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夢見已故的祖父和父親聚在一起,教訓他說:「禹鈞,你要趕緊回心向善!
  • 許介川 線描《萬壽圖》,書法《朱柏廬治家格言》作品欣賞
    突然想起幾年前為這面牆量身訂製的這張裱好高5米、寬1米1的《朱柏廬治家格言》,趕緊翻出來,掛上去。心裡那個美呀!居身務期質樸,教子要有義方。勿貪意外之財,勿飲過量之酒。與肩挑貿易,毋佔便宜;見貧苦親鄰,須加溫恤。刻薄成家,理無久享;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兄弟叔侄,需分多潤寡;長幼內外,宜法肅辭嚴。
  • 三字經故事: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富貴長壽興旺怎樣煉成
    《三字經》中有一個著名的故事: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同宗和外戚,遇到有喪事沒錢下葬的,竇禹鈞就出錢幫他下葬。遇到有女兒沒錢出嫁的,就出錢幫他嫁女。竇公每年的收入,除了供夏冬祭祀和日常所需外,都拿來接濟別人。家裡只是儉素,沒有金銀寶玉的裝飾,也沒有穿戴豔麗的妻妾。
  • 教子有義方
    像中華民族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一樣,毛澤東在教育子女方面不僅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而且有深刻的理論闡述。他教育子女方法靈活,生動有趣,易於接受。許多逸聞趣事,傳為美談。 毛澤東教育子女要有獨立意識和獨立人格,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仰仗依賴他人。兒女們還小的時候,毛澤東給他們講梁鴻「不因人熱」的故事,就體現了這個思想。
  • 教子要有義方----身教、言教、境教
    我們談到這個「教子要有義方」,而教兒教女,先教自己,我們對於教育就要下很大的功夫。一般,人在做任何事情以前,他應該要做好準備才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你今天要參加考試,要不要先溫習功課?要。那請問大家,你要當爸爸媽媽以前有沒有去補習三個禮拜?沒有,那你們膽子真大,都沒有準備好就敢生孩子。凡事豫則立,要準備好。老祖宗在教育孩子上,教得非常仔細。首先,從什麼時候開始?
  • 竇燕山教子有方,五個兒子均金榜題名,他是怎麼做到的?
    《三字經》說:「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竇燕山,即是竇禹鈞,五代時期薊州漁陽(今天津薊縣)人,因薊州地處燕山一代,故又被尊稱為「竇燕山」。竇禹鈞有五個兒子,儀、儼、侃、偁、僖,在其教育培養下,皆相繼登科,進士及第,成為國家棟梁之才。
  •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竇燕山五子登科的故事
    轉載於:學佛網  在蒙學經典《三字經》中有一句話:「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 《圍城》英譯選句 - 「教子以義方」
    原文:鴻漸知道這些話雖然對自己說,而主要是記載在日記和回憶錄裡給天下後世看方遯翁怎樣教子以義方的。話(兒)作名詞用時,有幾個常用的單詞可以表達「話」的意思,如word; talk; remark,譯文中用了remark,該詞常用來表示「有評論性質的話」。除了文中的用法,remark後面還常常可以接that引導的從句。
  • 朱柏廬治家格言,助您快速提升自我!
    朱柏廬,生於明末清初,本名用純,字致一,號柏廬,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江蘇崑山人。朱柏廬父親朱集璜在崑山抗擊清兵時遇難,他為人至孝,終身不仕清朝,不與清政府合作。朱柏廬孝義卓著,著作很多,但是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卻是只有短短五百二十四字的《治家格言》。
  • 傳統文化: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原文】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譯文】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都名揚四海。揚:很有名氣,大家都知道的意思。【感悟】教育要用好的方法。好的方法就是嚴格而有道理。竇燕山能夠使五個兒子和睦相處,都很孝敬父母,並且學業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開的。
  • 教子有方 | 你聽,青春期孩子的聲音
    教子有方 | 你聽,青春期孩子的聲音 2020-12-21 17: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能有多大?
    朗朗上口的《三字經》早就揭露著真相了,我們或許不需要查閱太多的資料,也知道「孟母三遷」、「燕山教子」的經典故事。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01.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有多大?一起來看看,孟子的母親是如何教導孟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