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的本質是:讓孩子以後有追求幸福的能力,而不是讓孩子以後成為一名接受被施捨的人,而當前很多親子教育模式都是讓孩子被動的接受,而非主動快樂的擁有。
北大教授趙豐在讀懂青年一文中說:思想教育的反思,一代人努力奮鬥的一切,被另一代人看的平淡無奇。過去,孩子不知道家長的事,如今,家長不知道孩子的事。也正是如此,如何促進親子關係的和諧發展 成為了教育各界人士都非常關心的一個點。
如今的親子教育不僅僅是穿暖吃飽就可以,我們需要在孩子們滿足自己最基本需求的同時,更加深入的滿足心理需求。那麼親子關係的和諧與否自然在這個需求滿足的過程中出現偏差,尤其是如何探索青少年的心理特徵以及如何去跟他們溝通,更加成為了大眾父母頭疼的一項內容。
無疑的,青少年是一群令許多成人覺得惶恐與困惑的孩子。
——想放手卻放不下心,想參與卻不得其門而入。
的確是應了那句:有力無處使!
也許您有一個正處於青少年期的孩子,您正在為他的叛逆任性而焦躁、為他的學習散漫而擔心、為他的問題行為而失望、為他的難以溝通而鬱悶……
青少年的心理特點是什麼?
怎樣為您的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合情的期望?合適的指導?怎樣進行親子溝通?這些都是家長們熱切想知道的,下面魏老師就帶大家簡單探討一下:
一 我國青少年問題
我國17歲以下的兒童和青少年中心理和行為問題的檢出率為12.9%。存在「四太」和「四無」的情況:
四太:
太能動——多動,沉不下心來做事;
太幼稚——心理年齡小於生理年齡;
太自私——以我為中心,不會考慮其他人的感受,其實父母;
太嬌蠻——又嬌氣、又蠻橫,吃不了苦藉口還咄咄逼人。
四無:
一切無所謂;
學習無興趣;
生活無榜樣;
人生無目標。
二 青少年的心理特點
1.渴望獨處而又害怕孤獨;
2.渴望被理解而又不主動理解他人;
3.敏感、情緒化、叛逆;
4.渴望獨立而又離不開父母照顧;
5.時常感到渺茫,想找他人傾訴又怕他人看穿自己。
對此我們需要了解以下幾種親子溝通以及應對方式。
三 親子溝通技巧
1:朋友型:過於寬容、太多讓步會養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用紀律來約束才能成為一個懂得自律人;
2:迴避型:不願和孩子正面溝通、解決問題,孩子長大後不知道如何解決人際關係遇到問題;
3:專制型:大聲責罵、羞辱遷怒孩子,孩子成年後,會專橫跋扈;
4:商量型:雙方合理讓步,採取折衷方法,但要掌握好退讓原則,切不放棄父母權利;
5:指導型:明確指出孩子行為後果,合情、合理,使孩子明白對自己行為負責,成人後,更具責任感、更成熟,這是一種最好的方法。
四 拒絕家教中不良「心理效應」
1.禁果效應:禁止孩子做什麼,孩子反而想做什麼;
2.超限效應:刺激過多、過強、刺激時間過長,會使人極不耐煩或產生逆反心理;
3.手錶效應:一隻手錶,可以知道時間,二隻時間不同手錶反而不知道準確時間,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同時採用兩種不同的方法,否則孩子無所適從;
4.光環效應:所謂光環效應就是人最初的特徵象光環一樣給人留下清晰印象,其他特徵模糊被人忽視了。在家庭教育中要全面評價孩子,多元評價孩子潛能,不能用成績一維評價;
5.花盆效應:花盆的花,離開人工舒適的環境,花兒難以生長。過度溺愛,嬌生慣養孩子,無疑親手開掘溫柔陷阱。
五 家教方略
1.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家長;
2.放棄所謂的面子問題,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3.隨時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表達信息要恰當;
4.給予孩子信任感,平時以鼓勵、引導為主;
5.讚賞為主,伸大拇指讚賞,不伸食指指責;
6.家長有目的地學習並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知識。
並且作為家長要學會三個字:容、忍、導
容:容納、接受孩子;
忍:控制情緒,視孩子情況教育;
導:順著天性引導。
六 叛逆應對
平等發言權:耐心聽,不要隨意指責,草率評價,作積極反應
批評莫傷自尊心:分清場合,對事不對人,適當的冷處理
一位教育家曾說過:
如果一個孩子在充滿批評挑剔的環境成長,他學會吹毛求疵譴責他人;
如果一個孩子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下成長,他學會了爭論反抗;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學會了自信心;
如果一個孩子在充滿肯定的環境下成長,他學了立志定向。
最後希望父母們多一些等待,孩子的成長是很長的過程,父母在陪伴中一定要心平氣和。
是的,我們最需要教育的其實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生孩子是沒有「退貨」一說的,當父母也沒有「排練」一說。
教書育人在人類歷史上永遠是一神聖的職業,而教育孩子更是母性在人類歷史上最光輝的事業,並伴隨終身,我們誰也沒有做過所謂的崗前培訓,匆忙之間就為人母為人父,還要為孩子成長承擔一生的責任,在教育孩子前,學霸父母也無從下手,舉手投足間都會問題重重,教育孩子這件小事也讓我們變得憂慮,不管是誰,都要重修《如何當好父母》這堂課,修夠了學分,合格才準予畢業。
孩子潛藏在心底的意志、品德、德行、胸懷、品質都是融化在父母骨血中的「潛教育」,通過對父母良好品行的耳濡目染,孩子很快就能產生積極地效果,並樂意效仿。愛讀書的父母孩子的邏輯思維意識不會太差;愛健身運動的家長,孩子的身體素質不會太差;愛音樂的父母,孩子定會溫存善良,善於感悟生活中的美好。
—————————————————————————————————————
每個人都應當認識自己,直探人性的底部!
心理諮詢師:魏晉斌
2020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