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NodeJS之Promise

2020-12-13 娛棧

啥是Promise?

Promise是一個構造函數,方法有all、reject、resolve這幾個,原型上有then、catch等方法。那麼new Promise 出來的對象肯定就有then、catch方法。跟著我一步一步學習吧。本文能讓你對Promise有一個顛覆的認識。

讓我們new一個吧:

var promise =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異步操作

setTimeout(function(){

console.log('執行完畢!');

resolve('xxx');

}, 2000);

});

執行異步操作,2秒後輸出「執行完畢!」,並調用resolve方法。


Promise的構造函數接收一個參數,是函數,並且傳入兩個參數:resolve,reject,分別表示異步操作執行成功後的回調函數和異步操作執行失敗後的回調函數。其實按照標準來講,resolve是將Promise的狀態置為fullfiled,reject是將Promise的狀態置為rejected。


以上我們new了一個對象,並沒有調用它,傳進去的函數就已經執行了,所以我們用Promise的時候一般是包在一個函數中,在需要的時候去運行這個函數,如:

function runAsync(){

var promise =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setTimeout(function(){

console.log('執行完畢);

resolve('xxx');

}, 2000);

});

return promise;

}

runAsync();

包裝函數的作用和resolve的作用


執行這個函數我們能得到了一個Promise對象,即包裝好的函數最後,會return出Promise對象,。還記得Promise對象上有then、catch方法吧?這就是強大之處了,看下面的代碼:

runAsync().then(function(data){

console.log(data);

//這裡用傳過來的數據做其他操作

});

在runAsync()的返回上直接調用then方法,then接收一個參數,是函數,並且會拿到我們在runAsync中調用resolve時傳的的參數。運行這段代碼,2秒後輸出「執行完畢」,緊接著輸出「xxx」。

then裡面的函數就跟我們平時的回調函數一個意思,能夠在runAsync這個異步任務執行完成之後被執行,這就是Promise的作用,通俗講,就是把原來的回調寫法分離出來,在異步操作執行完後,用鏈式調用的方式執行回調函數。

如果只有一次調用,也可以這麼寫,效果一樣:

function runAsync(callback){

setTimeout(function(){

console.log('執行完畢');

callback('xxx');

}, 2000);

}

runAsync(function(data){

console.log(data);

});

那麼有多層回調該怎麼辦?

Promise的優勢在於,可以在then方法中繼續寫Promise對象並返回,然後繼續調用then來進行回調操作。


鏈式操作的用法

所以,從表面上看,Promise只是能夠簡化層層回調的寫法,而實質上,Promise的精髓是「狀態」,用維護狀態、傳遞狀態的方式來使得回調函數能夠及時調用,它比傳遞callback函數要簡單、靈活的多。所以使用Promise的正確場景是這樣的:

function runAsync1(){

var promise =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setTimeout(function(){

console.log('異步1完成');

resolve('xxx1');

}, 1000);

});

return promise ;

}

function runAsync2(){

var promise =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setTimeout(function(){

console.log('異步2完成');

resolve('xxx2');

}, 2000);

});

return promise ;

}

function runAsync3(){

var promise =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setTimeout(function(){

console.log('異步3完成');

resolve('xxx3');

}, 2000);

});

return promise ;

}

runAsync1()

.then(function(data){

console.log(data);

return runAsync2();

})

.then(function(data){

console.log(data);

return runAsync3();

})

.then(function(data){

console.log(data);

});

這樣能夠按順序,每隔兩秒輸出每個異步回調中的內容,在runAsync2中傳給resolve的數據,能在接下來的then方法中拿到。運行結果如下:

異步1完成

xxx1

異步2完成

xxx2

異步3完成

xxx3


在then方法中,你也可以直接return數據而不是Promise對象,在後面的then中就可以接收到數據了,比如我們把上面的代碼修改成這樣:

runAsync1()

.then(function(data){

console.log(data);

return runAsync2();

})

.then(function(data){

console.log(data);

return '直接返回數據'; //這裡直接返回數據

})

.then(function(data){

console.log(data);

});


那麼輸出就變成了這樣:

異步1完成

xxx1

異步2完成

xxx2

直接返回數據


reject的用法

我們對Promise有了最基本的了解。那麼ES6的Promise還有哪些功能。我們只用了resolve,還沒用reject。我們前面的例子只有「執行成功」的回調,還沒有「失敗」的情況,reject的作用就是把Promise的狀態置為rejected,這樣我們在then中就能捕捉到,然後執行「失敗」情況的回調。不多說看代碼。

function getNumber(){

var promise =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異步操作

setTimeout(function(){

var num = Math.ceil(Math.random()*10); //生成1-10的隨機數

if(num<=5){

resolve(num);

}

else{

reject('數字大了');

}

}, 2000);

});

return promise;

}

getNumber()

.then(

function(data){

console.log('resolved');

console.log(data);

},

function(reason, data){

console.log('rejected');

console.log(reason);

}

);

getNumber函數用來異步獲取一個數字,2秒後執行完成,如果數字小於等於5,我們認為是「成功」了,調用resolve修改Promise的狀態。否則認為是「失敗」了,調用reject並傳遞一個參數,作為失敗的原因。


運行getNumber並且在then中傳了兩個參數,then方法可以接受兩個參數,第一個對應resolve的回調,第二個對應reject的回調。所以我們能夠分別拿到他們傳過來的數據。多次運行這段代碼,你會隨機得到下面兩種結果:

resolved

1

或者

rejected

數字大了


catch的用法

Promise對象除了then方法,還有一個catch方法,它和then的第二個參數一樣,用來指定reject的回調,用法是這樣:

getNumber()

.then(function(data){

console.log('resolved');

console.log(data);

})

.catch(function(reason){

console.log('rejected');

console.log(reason);

});

效果和寫在then的第二個參數裡面一樣。不過它還有另外一個作用:在執行resolve的回調(也就是上面then中的第一個參數)時,如果拋出異常了(代碼出錯了),那麼並不會報錯卡死js,而是會進到這個catch方法中。請看下面的代碼:

getNumber()

.then(function(data){

console.log('resolved');

console.log(data);

console.log(somedata); //此處的somedata未定義

})

.catch(function(reason){

console.log('rejected');

console.log(reason);

});

在resolve的回調中,我們console.log(somedata);而somedata這個變量是沒有被定義的。如果我們不用Promise,代碼運行到這裡就直接在控制臺報錯了,不往下運行了。但是在這裡,會得到這樣的結果:

resolved

4

rejected

ReferenceError: somedata is not defined(...)



也就是說進到catch方法裡面去了,而且把錯誤原因傳到了reason參數中。即便是有錯誤的代碼也不會報錯了,這與我們的try/catch語句有相同的功能。


all的用法

Promise的all方法提供了並行執行異步操作的能力,並且在所有異步操作執行完後才執行回調。我們仍舊使用上面定義好的runAsync1、runAsync2、runAsync3這三個函數,看下面的例子:

Promise

.all([runAsync1(), runAsync2(), runAsync3()])

.then(function(results){

console.log(results);

});

用Promise.all來執行,all接收一個數組參數,裡面的值最終都算返回Promise對象。這樣,三個異步操作的並行執行的,等到它們都執行完後才會進到then裡面。那麼,三個異步操作返回的數據哪裡去了呢?都在then裡面呢,all會把所有異步操作的結果放進一個數組中傳給then,就是上面的results。所以上面代碼的輸出結果就是:

異步1完成

異步2完成

異步3完成

[「xxx1」,」xxx2」,」xxx3」]



有了all,你就可以並行執行多個異步操作,並且在一個回調中處理所有的返回數據。打開網頁時,預先加載需要用到的各種資源如圖片、flash以及各種靜態文件。所有的都加載完後,我們再進行頁面的初始化。


race的用法

all方法的效果實際上是「誰跑的慢,以誰為準執行回調」,那麼相對的就有另一個方法「誰跑的快,以誰為準執行回調」,這就是race方法,這個詞本來就是賽跑的意思。race的用法與all一樣,我們把上面runAsync1的延時改為1秒來看一下:

Promise

.race([runAsync1(), runAsync2(), runAsync3()])

.then(function(results){

console.log(results);

});

這三個異步操作同樣是並行執行的。結果你應該可以猜到,1秒後runAsync1已經執行完了,此時then裡面的就執行了。結果是這樣的:

異步1完成

xxx1

異步2完成

異步3完成


在then裡面的回調開始執行時,runAsync2()和runAsync3()並沒有停止,仍舊再執行。於是再過1秒後,輸出了他們結束的標誌。


我們可以用race給某個異步請求設置超時時間,並且在超時後執行相應的操作,代碼如下:

//請求某個圖片資源

function requestImg(){

var promise =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var img = new Image();

img.onload = function(){

resolve(img);

}

img.src = 'xxx';

});

return promise;

}

//延時函數,用於給請求計時

function timeout(){

var promise =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setTimeout(function(){

reject('圖片請求超時');

}, 5000);

});

return promise;

}

Promise

.race([requestImg(), timeout()])

.then(function(results){

console.log(results);

})

.catch(function(reason){

console.log(reason);

});

requestImg函數會異步請求一張圖片,我把地址寫為"xxx",所以肯定是無法成功請求到的。timeout函數是一個延時5秒的異步操作。我們把這兩個返回Promise對象的函數放進race,於是他倆就會賽跑,如果5秒之內圖片請求成功了,那麼便進入then方法,執行正常的流程。如果5秒鐘圖片還未成功返回,那麼timeout就跑贏了,則進入catch,報出「圖片請求超時」的信息。運行結果如下:

GET file:///D:/nodeJS/xxx net::ERR_FILE_NOT_FOUND

圖片請求超時


OK,綜合以上你是否對Promise有了更深層的認識呢?覺得有用的小夥伴請動動你的小手,關注加分享!

相關焦點

  • Promise 初使用
    典型的幾種如下:(1)setTimeout (2)ajax (3)nodejs中的文件讀取現在有了promise,就可以對這些異步操作進行改寫了,當然了,改寫嘛就是說之前的不好,有缺點所以要改。這裡隱藏一個前提:先要知道它的壞處。不過,就算還沒有能體會到壞處,那也可以先感受一下Promise的用法。
  • nodejs的調試debug
    nodejs也不例外。今天我們來詳細介紹一下如何調試nodejs程序。開啟nodejs的調試還記得之前我們講到的koa程序嗎?本文將會以一個簡單的koa服務端程序為例,來展開nodejs的調試。我們需要加上 –inspect 參數:node --inspect app.js上面的代碼將會開啟nodejs的調試功能。
  • ES6 Promise 的最佳實踐
    處理 promise rejections沒有什麼比 unhandled promise rejection(未處理的 promise 錯誤) 更讓人頭疼了。當一個 promise 拋出一個錯誤,但你沒有使用Promise#catch來捕獲程序錯誤時,就出現這種情況。
  • 知錯能改的nodejs之父
    而隨之帶來的就是在2009年,伺服器端的node誕生了,而這個語言的創造者就是今天我們要介紹的主人公——nodejs之父-Ryan Dahl。Ryan Dahl出生在美國加利福尼亞洲的聖地牙哥。他的家庭環境很好,小的時候,他的父母就給他買了一臺Apple IIc電腦。
  • Axios:基於Promise的HTTP庫
    如果請求的時間超過這個設定時間,請求將會停止    timeout: 1000,    // withCredentials 表明是否跨域請求,    // 應該是用證書    withCredentials: false // 默認值    // adapter 適配器,允許自定義處理請求,這會使測試更簡單    // 返回一個promise
  • Promise & Generator――幸福地用同步方法寫異步JavaScript
    可以看我之前的文章~ 後端代碼nodejs,那就非co莫屬了。根據尤雨溪大神的說法,es7的async/await也只是Promise & Generator的語法糖而已。而co,就是結合了Promise和Generator的神一般的庫。而本篇文章主要就是講co結合Promise和Generator的異步解決方法。 2.
  • ES6之Promise的使用
    方法Promise.all(iterable)這個方法返回一個新的promise對象,該promise對象在iterable參數對象裡所有的promise對象都成功的時候才會觸發成功,一旦有任何一個iterable裡面的promise對象失敗則立即觸發該promise
  • 每日一題之手寫Promise.all和Promise.race
    題目一請手動實現一個Promise.all,使得下面的測試代碼運行正常Promise.myAll = function(promises) { // 請在此處完善代碼}// 測試代碼const promise1 = new Promise((_,
  • 基於NodeJS從零構建線上自動化打包工作流
    你將收穫設計一款在線工作流的基本思路nodejs常用API的使用nodejs如何使用父子進程使用child_process的exec實現解析並執行命令行指令但是我們仔細思考之後就能發現, 這些產物的背後都是靠nodejs和babel做底層支持。我們無非就是設計一種架構模式,通過babel的加載器和nodejs的服務能力,將代碼由JS - AST - JS的過程(這裡忽略css和插件處理)。在吹完牛逼之後,我們開始介紹如何設計一款在線工作流。1.
  • 把Node.js 中的回調轉換為 Promise
    大多數 Promise 最終看起來像這樣:someAsynchronousFunction().then(data => {// promise 被完成console.log(data);如果要改寫前面的例子,應該是這樣:try {const data = await someAsynchronousFunction();} catch(err) {// promise 被拒絕
  • JavaScript之Promise對象
    javascript是單線程語言,所以都是同步執行的,要實現異步就得通過回調函數的方式,但是過多的回調會導致回調地獄,代碼既不美觀,也不易維護,所以就有了promise;Promise 是異步編程的一種解決方案,比傳統的解決方案——回調函數和事件——更合理和更強大。
  • 簡單說說Nodejs框架Koa和Express
    之前有一篇文章寫到過nodejs的express框架,個人覺得寫的還挺不錯然後最近在工作當中接觸使用到了一個更為年輕的框架--koa框架
  • 把 Node.js 中的回調轉換為 Promise
    .catch(err => {        // promise 被拒絕        console.error(err);    });Promise 在現代 JavaScript 中非常重要,因為它們與 ECMAScript 2016 中引入的 async/await 關鍵字一起使用。
  • 英語每日一句:A promise is a promise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每日一句英語>正文英語每日一句:A promise is a promise 2013-01-28 16:19 來源:恆星英語 作者:
  • seamSearch:一個簡單的nodejs版本開源全文搜尋引擎
    這幾年nodejs越來越火爆,js程式設計師們終於可以不局限於瀏覽器那一畝三分地了,很多以前由java,c等實現的東西紛紛有了nodejs版本,我也隨波逐流一把,寫了一個nodejs的搜尋引擎addon,現在已經放GitHub: https://github.com/luyongfugx/seamSearch這個開源addon其實是對我幾年前寫的c++ 版的
  • JS專題系列之Promise的原理及實現
    promise有三種狀態: pending(等待態),fulfiled(成功態),rejected(失敗態);狀態一旦改變,就不會再變。創造promise實例後,它會立即執行。promise解決的問題回調地獄,代碼難以維護, 常常第一個的函數的輸出是第二個函數的輸入這種現象promise可以支持多個並發的請求,獲取並發請求中的數據這個promise可以解決異步的問題,本身不能說promise是異步的二、分析Promise如果我們想要封裝promise就需要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 理解異步之美——Promise與async await(二)
    1:對promise實例定義一個狀態,值為PENDING。2:給promise實例定義一個存放值的空間。3:設置一個發布列表,在以後的指定時間發布其中的事件。自己也可以嘗試的去實現一下符合promise規範的promise功能。親! 學習完要思考不知道看到這裡大家對網上常見的promise源碼實現有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 如何使用Promise.race() 和 Promise.any() ?
    Promise.race(iterable) 方法返回一個 promise,一旦迭代器中的某個promise解決或拒絕,返回的 promise 就會解決或拒絕。與Promise.any()方法不同,Promise.race()方法主要關注 Promise 是否已解決,而不管其被解決還是被拒絕。
  • 理解異步之美--- Promise與async await(一)
    當你把一件事情交給promise時,它的狀態就是Pending,任務完成了狀態就變成了Resolved、沒有完成失敗了就變成了Rejected。言歸正傳:寫一個簡單的promise當Promise執行的內容符合你預期的成功條件的話,就調用resolve函數,失敗就調用reject函數,這兩個函數的參數會被promise捕捉到。可以在之後的回調中使用。創建一個承諾我們已經做完了,那麼如何使用承諾後的結果呢?
  • JavaScript Promise啟示錄
    :var resB = B();var runA = function() { resB.then(execS1, execS2);};runA();只看上面這行代碼,好像看不出什麼特別之處好了,下面我們來認識下Promise/A+規範:一個promise可能有三種狀態:等待(pending)、已完成(fulfilled)、已拒絕(rejected)一個promise的狀態只可能從「等待」轉到「完成」態或者「拒絕」態,不能逆向轉換,同時「完成」態和「拒絕」態不能相互轉換promise必須實現t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