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保有對奇妙萬物的好奇心,無論在哪皆可旅行。朋友們,和仰望一起探索各地的美景美食吧!
湘潭市花之爭
湘潭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城市發祥於唐天寶八年(749年),是一座有著1200多年的城市,明清時期曾作為「中國內地商埠之巨者」的商貿重鎮,繁盛一時,有著「小南京」「金湘潭」的美譽。
1986年,湘潭市民投票評選市花,菊花以最高票數當選。而整整30年過去,野生菊花在這座城市裡很少看到,而湘潭城區內外更多看到的是杜鵑和蓮花。
杜鵑花又名映山紅,湘潭不但舉辦一年一度全球規模最大的國際杜鵑節,本土培植的盤龍杜鵑還是世界上「花瓣最大最紅的花」。2016年,盤龍杜鵑甚至還被搬上了央視春晚舞臺,「五嶽歸來不看山,盤龍歸來不看花」一度成為網絡流行語,因而杜鵑花在湘潭市花之爭之中可謂佔盡優勢,獲得眾多湘潭市民尤其是年輕人的支持點讚。
有網友這麼說,盤龍大觀園國際杜鵑節也已成為湘潭市繼韶山之後的又一張文化旅遊名片,杜鵑花作為湘潭市花實至名歸『沒有之一』,至於30年前的市花——菊花真的不再適合我們這座城市的形象定位了,建議重新投票選出新的市花。」
「蓮城」此稱呼的由來
還有另一種湘潭常見的蓮花,而湘潭被稱為「蓮城」,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
「蓮城」這個名字的由來,要從湘蓮說起。在《光緒刊湘潭縣誌》裡,有這樣一段記載:「初土貢有蓮實,產縣西陽塘,既而求者眾,土人種者珍以自用,貢者買之衡陽清泉,署名『湘蓮』,道光時宣宗聖德恭儉,湘蓮貢亦罷,陽塘遂不產蓮。」
從這段記載得知在清代,湘蓮作為貢品為皇家所有,且以湘潭陽塘產的湘蓮為佳品。陽塘在今譚家湖、木魚湖一帶,清朝時,陽塘蓮為貢蓮一般於三伏後送往京師,其品種為湘潭特有的「寸三蓮」,故「湘蓮」系特指「寸三蓮」。
「寸三蓮」以其一寸只可排三顆蓮子而得名。每顆蓮子直徑均超過一釐米,顆粒壯碩,肉色乳白,肉質細膩。煮熟後,蓮肉漲開,清香四溢。加之營養豐富,清代為宮廷蓮子羹的首選主料。這一時期,湘潭雖出產湘蓮,但未有「蓮城」之美譽。
到了20世紀80年代,因為湘潭古時就盛產湘蓮,所以在設計一些城市標誌的時候,人們就很容易想到蓮花。1985年,「君子蓮」城雕在湘潭市區建設路口廣場落成。這尊雕塑猶如一朵含苞欲放的蓮花,象徵著湘潭美好的未來;蓮花的底座用黑色花崗石製作而成,象徵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雕塑的四周是四位亭亭玉立、宛若天仙的江南採蓮女。自從「君子蓮」雕塑落成後,人們便漸漸地稱湘潭為「蓮城」了。
湘蓮如此出眾,因為好產地
蓮城的湘蓮為什麼這麼備受喜愛呢?
湘潭位於湖南省中部偏東,湘江下遊,氣候溼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7℃左右,且陽光充足,雨量豐富,形成了有利蓮子生長的氣候條件。湘蓮,因其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口感好等特色,被稱為「中國第一蓮子」。
2010年05月24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湘蓮」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1982年9月,國家商品檢驗局對湘蓮進行了嚴格的測定,結論是:湘潭湘蓮含粗蛋白18.7%,粗脂肪1.91%,總糖55.8%,還原糖6.43%,是低脂肪、高蛋白優質品種。1985年武漢市商檢局把湘潭的「寸三蓮」和福建的建白蓮,江西的贛白蓮,湖北的湖蓮,進行了一次養分對比測定,結果在10項指標中,湘蓮在糖分、澱粉、蛋白質、脂肪、磷、鈣、粗纖維等7項主要指標上優於其它蓮種。
蓮子性平味甘,具有健脾胃、潤肺清心之功;蓮心則性味苦寒、清熱平火、除煩利尿之能。湘蓮營養如此豐富,功能如此眾多,故很暢銷。
在湘潭縣花石鎮,逾千家湘蓮經營戶組成了中國最大的湘蓮集散市場,全國各地的蓮商紛至沓來搶購蓮子,湘潭可說是名副其實的「蓮城」 了。
現在網購非常方便,筆者尋得一家網店,他們優選當地磨皮蓮子,肉質細膩,粉糯鮮甜,還通過知名質檢機構SGS的質量檢測。喜歡的朋友們點擊以下連結去看看吧!
請問你喜歡用蓮子做湯嗎,都放哪些食材呢?歡迎您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