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問4|缺乏溝通下的兩種矛盾:父對子的偏見與優越感下的傲慢

2020-12-22 顏小二述哲文

《葉問4》這部電影,一經上映便好評如潮。電影講述功夫大師葉問生命最後的一段有些冒險,有些溫情的經歷。有人讚嘆於葉問高超的武藝,有人感動於葉問父子間略顯糾結的父子情誼。但是,電影中,我們不難看出兩個矛盾主線,一個是「父對子」之以過來人身份展現的一種「偏見」,一個是優越感下產生的「傲慢」。過來人的「偏見」也好,還是優越感下的「傲慢」也罷,造成疏離結果的,大抵可以可以歸結為「缺乏溝通」。

葉問劇照

1、名為「偏見」的矛盾:兩位父親,一種教育方式

《葉問4》這部電影中,有兩位父親讓大家印象十分深刻,一位就是葉問本人了,一位則是美國華人街中華總會會長萬師傅了。

電影中,葉問的兒子喜歡打拳,但是,和大部分家長一樣,「打拳」終究只是一個愛好,孩子還是需要以「學業」為主,劇中的葉問也是這般想的。但是葉問這般想,他的兒子並不這般想。葉問的兒子在學校反擊搶他漫畫的同學,最終因打架被學校開除。一代功夫大師在校長室低聲下氣請求校長再給孩子一次機會,但是無果。褪去「功夫大師」的光環,葉問其實也是一個不太懂得表達感情的父親而已。而葉問的兒子,顯然是沒有體會到父親的良苦用心,他對葉問的態度,不耐煩中有些個埋怨。

因為兒子多次打架,香港再沒有學校收他,而葉問為了兒子,只得去美國找學校。在那裡,葉問遇到了另一個和他有些像的父親,那就是華人街中華總會會長萬師傅。萬師傅雖然在美國生活,但是卻對美國人沒有太多好感,也正是基於此,他堅持讓自己的女兒跟著自己學習太極拳,並且十分不贊成女兒學習她喜愛的啦啦操。即便女兒被人欺負了,萬師傅的第一反應,就是責怪女兒和人打架。

很明顯,葉問也好,還是華人街的萬師傅也罷,這兩位父親是「慈父」不假,但是兩位父親都以「過來人」的身份,將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子女身上。他們這樣做,無非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子女,但是也正是因為他們這「不合時宜」的保護,反而讓孩子受到更大的傷害。

葉問和萬師傅,犯了一個共同的錯誤,也是所有孩子的父母都容易犯的錯誤,即在「偏見」的促使下「忽略孩子的興趣」。因為否定孩子的「興趣」,所以否定孩子為了「發展興趣」而做的一切努力,這實在不是「慈父」應該做的事情。

在沒有任何交流的情況下,以近乎霸道的方式否定孩子的「興趣」,往往會激化孩子的逆反心理,讓孩子做出更加出格的事情,甚至是疏遠自己的父母。明明賦予了全部的「愛」,為何卻讓孩子離自己越來越遠?因為父母以過來人身份自居,這種「過來人」的自我認知,讓父母對孩子的興趣衍生出偏見。父母根據「自己踩過的坑」來調整孩子的成長路線,避免孩子再「踩坑」,在父母心裡,孩子的「不理解」,往往源自於孩子的「經驗不足」。但是,在這種邏輯指導下,父母對孩子來說,不再是人生導師,而是類似於「霸君」一般的存在。這樣的父子關係,在「過來人」之偏見的激化下,就顯得有些可悲了。

2、名為「傲慢」的矛盾:兩位中國功夫大師,兩種對外態度

雖然葉問和萬師傅,在子女教育上,都表現出對孩子興趣的不支持,兩位父親的教育方式,和子女關係的緊張程度,也是如出一轍。但是,兩位父親,在作為不同宗派的中華武術大師時,對外態度,卻截然相反。

萬師傅因為數代居住在華人街,在時代變遷中,家族難免受到過美國人的刁難,即便是電影中葉問那個時期,華人街的華人,大抵也是多少受到過苛待的。萬師傅因為在這裡居住,所以積怨已久,對當時的美國人有偏見也不難理解。也正是如此,萬師傅很排斥葉問的徒弟李小龍將中國功夫在美國進行傳播,並因此與葉問有多番摩擦。具體在此不做劇透,希望各位自己去看。

而葉問對美國人的態度,則顯得比萬師傅緩和太多。葉問贊成自己的徒弟在美國宣揚中國功夫,即便面臨當地軍方勢力的無理挑戰,葉問依舊贊成自己徒弟的做法,並且以期用互相溝通的方式,達到相互理解的效果。當地軍方勢力對華人街的武館不滿,無非是源於對本土武術文化的維護,這種維護,以近乎傲慢的姿態呈現。而華人街的功夫大師們,對本國文化,自然也是十分推崇與維護,雖然「身在異鄉為異客」他們也自信中國功夫之博大精深,面對當地軍方勢力的傲慢,華人街的功夫大師們亦用傲慢姿態回敬。

當傲慢碰上傲慢,並且雙方都拒絕溝通時,碰撞下產生的「火花」,肉眼可見。

到這裡,電影的核心大抵就呼之欲出了。這部電影是在強調溝通,父親與子女的矛盾也罷,還是文化與文化的衝突也罷,大抵在於缺乏溝通。沒有溝通,又何來理解?不理解下的偏見越積越多,最終必然會相互牴觸,甚至相互傷害。

3、溝通能促進理解,是化解傲慢與偏見的鑰匙

這部電影中,我們不難看出,葉問和萬師傅作為父親,他們雖然深愛自己的女兒,但是卻並不支持孩子的興趣。對於孩子興趣發展,兩位父親都採取「暴君式」的壓制態度。二位父親,沒有嘗試過去了解孩子的興趣,也沒有嘗試過去了解孩子多麼希望自己能過獲得父親的支持,僅僅以「過來人」的經驗,用近乎命令式的態度,告訴孩子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

記得電影中,萬師傅的女兒與葉問間有這樣一段對話,這裡說個大概:

萬師傅的女兒對葉問抱怨說,自己雖然很喜歡拉拉操,但是她的父親絕對不會支持她。葉問繼而問道:「你為什麼不和你的父親嘗試溝通一下呢?」萬師傅的女兒回答說:「他的心裡從來都只有自己,從來不會在乎、也不會聽我喜歡什麼。我相信葉叔叔肯定不是這樣的」。

這個時候葉問一時語塞。想必葉問此時想的大抵就是:「原來,我從來沒有認真和兒子溝通過,沒有認真去考慮過他的興趣啊。」

有時候,還真不是孩子不願意和父母溝通,是孩子說了,父母卻並不在意。這是父母內心深處將自己看成「過來人」,繼而對孩子略顯「稚嫩」的選擇產生自己都難以察覺之「偏見」而導致的結果。

而電影中美國當地軍方勢力刁難華人街武館,繼而導致雙方發生衝突的原因亦不難分析。首先,美國軍方勢力對自己的武術文化有著優越感,亦如華人街的功夫大師們對自己的功夫文化同樣有著優越感一樣。雙方在優越感下,你不讓我,我不讓你,相互試探、碰撞、挑釁,最後矛盾激化,兩敗俱傷。說白了,雙方的矛盾,大抵是源於缺乏溝通下無處安放之優越感衍生出的傲慢與自大罷了。

缺乏溝通,會導致了解不足,在偏見和傲慢的激化下,矛盾孕育而生,所以,溝通能促進理解,是化解傲慢與偏見的鑰匙。我想,這也是《葉問4》最想告訴我們的道理之一了,你覺得呢?

相關焦點

  • 《傲慢與偏見》:打破偏見的是時間,放下傲慢的是真誠
    這個英俊的男人叫達西,是賓少的朋友,家境殷實,但身上流露出的優越感和有錢人的通病卻讓莎莎著實反感。賓少想把莎莎介紹給自己的好兄弟達西,但達少卻說莎莎長得還行,但離自己的標準還差點意思。哪個姑娘聽到這樣的評價能不受刺激?更別說是自尊心超強,極其驕傲的莎莎了。
  • 歧視亂心智 寬宥見風骨 ——觀電影《葉問4》
    6.小學試題倉庫請點這裡本文作者:陳士同獨家授權語文月刊發布歧視亂心智 寬宥見風骨——觀電影《葉問4》系列電影《葉問》基本上都看過。武術門派的相輕,十裡洋場洋人的傲慢與偏見,幫會的打壓,在這樣的生存環境中,個人想安安穩穩地過平平淡淡的生活只能是奢望。於是,為了生存,為了生活,為了尊嚴,葉問開啟漫長的以武會友、以武制敵、以武「滅洋」的徵戰打伐的徵程。《葉問4》作為系列篇的終結篇,反映的是葉問在生命的最後階段的生活。只是時間已經從解放前進入解放後,但是香港依然是離家漂泊的孩子。
  • 《葉問4》| 中華武術魂,初心不改!(看完淚目)
    《葉問4》完結了。刷了兩遍,越看越淚目。故事:一開始,葉問就被告知到了癌症晚期,接著,兒子葉正打架被勸退,為了給兒子謀求上學之路,他決意去美國找找。此前,他也收到了徒弟李小龍的邀請和在美國的中國武術宣傳冊。
  • 《傲慢與偏見》中的衣食住行
    《傲慢與偏見》中的衣食住行  文學翻譯,尤其是經典文學的翻譯,是特別專業的事情,需要鍥而不捨的求索、旁徵博引的考證和持之以恆的付出才能做好。可惜絕大多數讀者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他們當中有些人甚至對文學翻譯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傲慢與偏見。
  • 《傲慢與偏見》英文原版精讀 - 第5章(下)
    上一篇見:《傲慢與偏見》英文原版精讀 - 第5章(上)📚     第5章(下)
  • 《傲慢與偏見》:傲慢讓別人無法來愛我,偏見讓我無法去愛別人
    傲慢讓別人無法來愛我,偏見讓我無法去愛別人。《傲慢與偏見》是一部由喬·賴特執導,凱拉·奈特莉、馬修·麥克費登等人主演的劇情電影,於2005年在英國上映。當然,在這種語境下,伊莉莎白用「迷人」來形容達西,很明顯她想表達的並不是對達西的稱讚,而是在反諷這位貴族公子哥的傲慢無禮。這是達西的傲慢,是伊莉莎白的高傲,也是伊莉莎白對達西產生偏見的開端。
  • 你真的看懂《葉問4》了嗎?剖析:隱藏在影片下的傳統武術困境
    引言:迄今為止,筆者已經寫過很多《葉問》系列的影片賞析,但很多讀者還是希望我能講講《葉問4》。其實在一開始,我並不想寫這個話題,因為《葉問4》的主題似乎太中規中矩了:以功夫破除偏見。《葉問4》海報但在重新看過一次《葉問4》,並整理了其中的動作戲之後,筆者意識到:《葉問4》真的用功夫破除了我的偏見。
  • 《葉問4.完結篇》父子矛盾背後,折射出關於教育與自信的深遠探尋
    01、葉問和兒子因為對未來規劃不同,又缺乏溝通,導致父子之間矛盾加深首先,葉問因兒子在學校打架被退學後,打算送兒子出國留學,在兒子出言反抗時,一巴掌落在兒子臉上拉開父子之間的親密關係常說母愛最細膩,葉問因為妻子去世後,一個人拉扯孩子長大,身為一名功夫巨星
  • 《葉問4》民族精神的傳承,下一個文化功夫符號會是什麼系列?
    《葉問》這部作品從08年開始,小編就開始觀影,經過了《葉問2》、《葉問3》,在19年葉問系列也終於迎來了它的最終章,即便片中的葉問不再年輕,但他的性格依舊沉穩,含蓄而內斂,他還是小夥伴們所認識的葉問,從始至終,即便葉問經過了許多磨難,從大陸到香港,最後再到美國,經歷了當時社會所帶來的各種磨難困難,從默默的承受到最後挺身而出,但他依舊保持著初心,本性,未曾改變。
  • 《傲慢與偏見》兩百年:偏見的本質
    電影《成為簡·奧斯汀》劇照200年間,人們學會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質疑《傲慢與偏見》,或「傲慢」或「偏見」的各種嘗試都是危險的——假如這種態度本身不是一種傲慢與偏見的話事實上,有關傲慢和偏見的討論已經超過了3000年。早在17世紀初,培根就已經對與傲慢和偏見互為表裡的「我何知」問題闡述了自己的見解。
  • 任性老闆轉走幾個億存款,傲慢與偏見?
    麒鑑曾經說過:世界上最大的惡果不是無知和愚蠢,而是傲慢和偏見。無知永遠不是原罪,傲慢才是。傲慢是一種非常可怕的原罪!它能蒙蔽你的思維,操控你的行動,遮擋你的視野,堵塞你的耳朵。對於銀行櫃員來說,這個傲慢與偏見體現在幾個方面:第一是沒有使用文明用語,在服務行業大力提倡文明用語的今天,「你」這個詞是禁用語,而一定要說:「您」。
  • 止戈為武,為尊嚴而戰——《葉問4:完結篇》
    在一所私立學校,葉問巧遇正在受同學欺負的萬會長女兒若男,並出手將其救下。另一邊,李小龍的徒弟赫文作為海軍陸戰隊的軍官,希望把中華武術引入到軍隊的訓練當中,卻受到了上級巴頓的冷嘲熱諷和百般阻撓。而在一連串的衝突之後,當地軍方與移民局都把矛頭對準了中華總會,甚至萬會長都被打成重傷。
  • 誰最先翻譯《傲慢與偏見》的?
    這是1935年4月10日梁實秋先生發表在天津《益世報》上的文章,點明是為《驕傲與偏執》中譯本寫的序,譯者是董仲篪(音同遲)。同年5月,書由大學出版社出版,易名為《驕傲與偏見》,胡適題籤。    幾乎同時,商務印書館推出另一中譯本,譯者為楊繽,由吳宓作序。該譯本名為《傲慢與偏見》,即今之通用譯法。    兩個譯本誰先誰後?
  • 傲慢與偏見
    《傲慢與偏見》是奧斯汀最早完成的作品,她在1796年開始動筆,取名叫《最初的印象》,1797年8月完成。她父親看後很感動,特意拿給湯瑪士·卡德爾,請他出版,但對方一口回絕,這使得他們父女非常失望。於是簡·奧斯汀著手修訂另一本小說《理性與感性》。1805年她父親去世後,奧斯汀太太帶著簡和她姐姐卡珊德拉搬到南安普頓。
  • 《傲慢與偏見》,出版傳奇200年
    《傲慢與偏見》已不僅僅是一部小說了,它衍生出了多部相關的影視作品,還誕生了以簡·奧斯汀和她的《傲慢與偏見》為核心的旅遊產業。如今的《傲慢與偏見》,已然是一個文化品牌,一個價值上億英鎊的產業。
  • 經典電影《傲慢與偏見》你們看過嗎?
    2005年版的電影《傲慢與偏見》無疑把這種美發揮到了極致。帥氣、富有的傲慢紳士達西與美麗、智慧的偏見美女伊莉莎白之間的愛情童話從風景畫裡流瀉而出,讓人毫無招架之力,無法更無從抗拒。《傲慢與偏見》是英國女小說家簡·奧斯汀的代表作。小說講述了鄉紳之女伊莉莎白·班內特的愛情故事。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為素材,以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感傷小說的內容和矯揉造作的寫作方法,生動地反映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處於保守和閉塞狀態下的英國鄉鎮生活和世態人情。並多次被改編成電影和電視劇。《傲慢與偏見》或許是全世界最偉大的愛情小說之一。
  • 《傲慢與偏見》:淺談十八世紀末英國父權制度下的女性主義覺醒
    傲慢讓別人無法來愛我,偏見讓我無法去愛別人。《傲慢與偏見》是英國作家簡·奧斯汀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成書至今200餘年,在世界文學領域仍有一定的影響。它主要講述了一個平凡鄉紳的女兒伊莉莎白與上層社會公子達西的愛情故事。並通過這部作品,形象地描述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鄉村的中產階級的生活狀態及社會意識。相信很多朋友,即使沒看過小說也看過這部唯美的愛情電影。
  • 淺談:電影《傲慢與偏見》的語言技巧評析
    其實,幽默的語言不僅僅是為了博得大家開懷一笑,更重要的是為了在特定的場景下的一種語言藝術效果,是作者為了實現思想情感的需要。簡·奧斯丁在《傲慢與偏見》中展現了自己高超的諷刺和幽默的語言技巧。在電影《傲慢與偏見》中,在性格和思想內涵上貝內特先生和其太太表現出了很大的差異和分歧,然而對於貝內特先生的性格特點,作者並沒用直接從正面進行描述,而是通過對於內心思想矛盾的獨具匠心的營造衝突下來通過故事情節的發展體現出來的。「其實啊,我覺得還沒有那必要。要麼你直接帶著咱們的孩子們親自登門拜訪,要麼就直接鼓勵她們自信地去登門,這樣或許還會好些,因為你的姿色也不遜於任何人,說不定他還會看上你呢!」
  • 楊絳:讀奧斯丁的《傲慢與偏見》
    如果故事的情節引人,角色動人,就能抓住讀者的興趣,捉搦著他們的心,使他們放不下,撇不開,急要知道事情如何發展,人物如何下場。很多人讀小說不過是讀一個故事——或者,只讀到一個故事。《傲慢與偏見》的故事,講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英國某鄉鎮上某鄉紳家幾個女兒的戀愛和結婚。主要講二女兒伊莉莎白因少年紳士達西的傲慢,對他抱有很深的偏見,後來怎樣又消釋了偏見,和達西相愛,成為眷屬。
  • 《傲慢與偏見》,歲月衝刷去馬克.吐溫等的尖刻評價,沉澱下經典
    問世200年間,《傲慢與偏見》擁有眾多的譯本及眾多的影視劇改編是對其文學魅力的最好詮釋。內容簡介:《傲慢與偏見》是簡.奧斯丁的代表作,是一部描寫愛情與婚姻的經典小說。作品以男女主人公達西和伊莉莎白由於傲慢和偏見而產生的愛情糾葛為線索,描寫了四起姻緣:伊莉莎白與達西、簡與賓格利、莉迪亞與威科姆、夏洛蒂與科林斯。作者通過小說傳遞了這樣的觀念:婚姻並非人生的必需品,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是美好的,但如果結婚不是為了愛情,那還不如獨自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