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做書」公眾號,澎湃新聞經授權發布。
美國電子書資訊網站GoodEreader最近針對300位電子書閱讀器使用者做了一項調查,問他們多久升級一次設備。結果30%的人表示只有它們手中的電子書尺寸增大時,才會考慮更新換代。
這一幕似曾相識,在過去幾年間,bigger screen一直是手機換機潮的最大驅動力,單手握持最佳尺寸從3.5、4.7一路飆到5.2英寸,指掌進化的速度讓達爾文棺蓋震動。電子書閱讀器的用戶也「樹欲靜而風不止」,被「大屏就是王道」的觀念時時撩撥。
然而,即使只有15%的人會在兩年之內升級電子書閱讀器(這對於手機行業無疑天塌噩耗),即使閱讀器早就讓人意興闌珊,「大屏救世潮」依然沒有到來,而且連潮汛都不曾傳來。這當然是由於Kindle寡頭式的壟斷,在它於2013年砍掉13.3寸的Kindle DXG之後,Kindle的屏幕尺寸就被鎖定在了6寸,從此只在屏幕顯示、續航時間、握持舒適度上做文章,對於最重要的那塊屏幕大小本身,6寸已經成為default。
在它的示範效應下,其他的電子書閱讀器廠商也紛紛默認了這個「行業標準」,國內的噹噹、掌閱、京東推出的第一款產品不約而同都是6寸屏。
貝佐斯並未像喬幫主那樣拋出「6寸是E-reader 的最佳尺寸」這種「聖諭」,那麼為什麼Kindle不再「長大」,不再像iPhone那樣享受一波「升屏潮」的紅利?
這是由Kindle的商業模式決定的,硬體開路,內容攬金。而以文字為主、流式排版的Kindle電子書並不需要更大的屏幕。屏幕增大反而會給看盜版的掃描PDF的人大開方便之門,衝擊Kindle電子書的銷量。當然,在電子書銷量早就超越紙書、掃描版電子書不如中國這樣滿坑滿谷的美國,從eBay就可以看出來,人們對於大屏的Kindle DXG並不像國內這樣念念不忘(但沒有迴響)。
當然,亞馬遜之所以固守6寸陣地不再向上衝擊,也是因為在往上就會面臨低價平板的阻擊。它索性另開一條產品線Kindle Fire來投入戰鬥,竟也砍下不小的市場份額。
然而,在電子書還處在「有什麼讀什麼」而不是「讀什麼有什麼」,掃描版PDF資源遠比正版電子書豐富的中國,大屏電子書是一塊一直未被滿足的強勁剛需。為了能在6寸屏上閱讀掃描版PDF,人們拿出了螺螄殼裡做道場的研究精神。多看也是因PDF重排功能而籠絡了一大批粉絲,但隨後就招致了亞馬遜圍追堵截的封殺。此後,民間的越獄工具層出不窮,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股對於Kindle的屢撲屢起的hack sprit國外黑客也會為之動容。
而SONY 在退出電子書市場後推出的13.3寸電子紙產品DPT-S1,本來定位於為paperwork較多的企業、學校提供無紙化解決方案,在國內卻被當作「PDF神器」來追捧。奈何面向企業級市場的定價讓大部分人望而興嘆,只能嘖嘖驚嘆於「土豪」們的開箱帖過過眼癮。
好在,國內還有文石這樣的E-reader市場的「一股清流」,雖然聲名不彰、黑歷史不少,卻是電子書閱讀器產品線最為豐富的廠商。4.3寸、6寸、6.8寸、8寸、9.7寸全覆蓋,今年5月又順應呼聲推出了13.3寸的BOOX MAX。與之相比,只推出了6.8寸的iReader Plus就敢標榜「閱讀大不同」的掌閱出於和Kindle同樣的原因,顯得誠意欠奉。
從淘寶上文石最大的經銷商藍加白的銷售數據來看,6寸的銷量依然遙遙領先,佐證了亞馬遜決策的正確性。6.8寸、8寸、9寸等也都有千臺以上的銷量,而5月份剛上市的 13.3寸MAX也已經有了500多臺的銷量。而且無論是買6.8寸、8寸、9.7寸的人,都感覺看PDF剛好合適,而13.3寸則是公認的PDF完美利器了,只不過性價比讓大部分人難以接受。
這也說明人眼對於字體大小的接受度方差極大,對於PDF這樣的固定版式、開本大小不一、無法調節字體大小的格式,不存在一種適合所有閱讀需求的尺寸,在大屏與便攜之間,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側重。所以Kindle果斷放棄有閱讀PDF需求的人群,專注於不斷提升一款固定尺寸閱讀器的閱讀體驗,不失為明智的選擇。
為什麼PDF這種「偽電子書」會依然大行其道?因為它承載了人們在數字設備上閱讀版式複雜、排版精美的「紙書復刻版」的渴望,這樣書要麼還未被電子化,要麼電子版的閱讀體驗被紙書秒成渣渣。
版式越複雜的書,數位化的難度越大、成本越高,讀者基數卻相對越小,所以在數位化序列中被排在隊尾。這也就是為什麼美國亞馬遜去年售出的電子書中45%都是Romance,而在中國扮演同樣角色的是《島上書店》、《解憂雜貨店》、《無聲告白》這樣的雞湯小說。這也是為什麼亞馬遜並沒有足夠的動力去改進電子書的版式(去年就吐槽過一遍,但至今Kindle仍然只有四款中文字體),因為情感小說的讀者不在乎版式和字體。
就像我在2014年的文章《大幹快上2年後,亞馬遜開始推著出版社做精品》中寫到的:
與字節社、多看閱讀這些「小而美」的電子書作坊相比,亞馬遜更像是一條為了迅速衝量,蘿蔔快了不洗泥的電子書生產線。現在回過頭來看,埋頭在內容資源上跑馬圈地,不去糾結於單本書排版細節的亞馬遜走對了路。在電子書市場的起步期,多數讀者在意的是書籍數量的多寡、種類的豐歉、價格的貴賤,排版、字體等細枝末節並不是他們選擇平臺的決定因素。然而,我當時的預測還是過於樂觀了,轉眼又兩年,亞馬遜電子書的排版水平並沒有什麼長進,在理工、藝術、計算機類圖書方面的閱讀體驗依然讓人無力吐槽。
稍微翻一下有Kindle版的計算機圖書下的評論,差評幾乎都是送給Kindle版的。以有159顆五星評論的《JavaScript權威指南(原書第6版)》為例,僅有的23顆一星多是吐槽Kindle版的。茲舉幾例:
「如果這也就叫排版的話!簡直糟糕透了,代碼都混到一起,毫無美感可言,不如直接txt呢!amazon在侮辱技術類的書!」這條評論恰好說明了為什麼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更愛PDF,不是為了看盜版,而是排版簡陋乃至錯亂、毫無美感可言的電子書不能忍,更別說幾乎無法閱讀的計算機類圖書了。
當然,這鍋不能全由亞馬遜來背,畢竟它們主要依靠出版社提供版式(通常都是PDF或圖片文件),不可能在數位化之後再校對每一行代碼。
但多看這樣的「電子書作坊」就設法做到了。據前多看CTO王毅三年前在知乎上的回答:
我們為此專門擴展了交互代碼塊的定義,所有計算機類的圖書都不能直接使用代碼圖片,而必須全部是等寬字體排的代碼文本,並且所有的代碼我們的開發工程師都會利用業餘時間進行審校,以確保代碼的正確性,可以說,計算機的不少圖書,排版效果應該是優於實體圖書的。然而,作坊終究難以和流水線加工廠相匹敵。後來居上的Kindle目前已經有6248本計算機網際網路方面的圖書(當然還不到亞馬遜美國書店Computers & Technology 類目下74,322本的十分之一),相比之下,多看僅有1659本,而且沒有了紙電聯動效應,計算機類圖書的銷量都很慘澹,大部分都難以收回製作成本。這也是多看後來不得不委身於小米的原因。
不只是對代碼的處理,多看對於版式、字體、背景、注釋的處理也都可圈可點,達到了它們追求的「優於實體書」的目標。然而這種數字時代的工匠精神卻並沒有多少人買單。正如多看前四年員工阿猴HOSEA在知乎上的回答:
即使多看閱讀哪裡真做錯了,也是錯在當初對電子書付費用戶的消費能力期待過高。我們曾經在某一年時間裡為了給讀者提供更多的精品電子書,費全體之力浩浩蕩蕩地完成了5萬本電子書地轉制任務(然而從銷售上看並沒有什麼用)。在努力「消滅」掃描版PDF的,還有圖靈文化這樣自建社區的專業出版機構,它們在自己的社區裡提供自排版的電子書在線閱讀,圖文版PDF、mobi格式的付費下載。這也意味著,它們的電子書全是DRM –free的,可以任意拷貝和傳播。畢竟圖靈不像亞馬遜那樣有自己的硬體,像多看那樣有自己的電子書應用,並非不能為,不願為也。正如它們君子風範的說明:圖靈社區支持DRM-free,我們的電子書沒有採用專有客戶端,您可以在任意設備上,用自己喜歡的瀏覽器和PDF閱讀器進行閱讀。
這也是為什麼圖靈社區上目前銷售的主要是自家出版的圖書,因為其他的出版社很少敢吃螃蟹,用圖靈社區一位員工的話來說,「這事太讓人耳紅心跳了。」
當電子書的圖文混排、代碼公式、注釋引用等都全面超越紙質書時,掃描版PDF是不是就要銷聲匿跡了呢?
並不會。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就是紙質書在數字世界的「化身」,它不受設備的限制,它不屬於任何一家電子書商店,不會隨著它們的關門而灰飛煙滅,它也不服DRM的管束,它的版式不容許使用Comic Sans、華康少女體的人們隨意更改,它就像流動不息的比特海中的一塊塊頑石。你可以在它上面疊加自己的「圖層」,用歪歪斜斜的手寫體留下自己的印跡。
它是行將消失的紙質書投射在數字世界的「殘影」,是書籍在被分解為字節之前的遊蕩魂魄。 PDF就像一面鏡子,它在數字世界的被追捧映射出當下的電子書的「幼稚」、可笑之處,也襯照出我們對於信息處置權、信息之美的追求。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