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梳理前幾年的高考題,我們就發現,外報外刊已成為高考最主要的出題來源。
2018年38篇文章(除上海卷)裡,國內媒體只有一家出場:《北京周報》。
若不上點年紀,很多英語學習者都不造這是國內很資深的一家英文官媒。
對這30多篇素材,按照大報小報來劃分,結果令人側目:像是《科學美國人》《時代》《經濟學人》這類專業刊物+嚴肅媒體,居然佔到高考題源的60%以上。
確實有點驚到了,沒想到現在高考出題已經直追託福雅思GRE。
從布局來看,這些都市小報講的勵志雞湯小故事,為高考的完形填空和閱讀A篇提供了豐沛素材。
但更關鍵的是,最拉(坑)分(人)的後三篇閱讀,基本全部來自英美嚴肅媒體,甚至是學術性很強的專業刊物。
像是2018年全國1卷的D篇閱讀,居然出自逼格頂天的《科學》雜誌網站。雖然不是它家發表的論文,但能去那上面找出題文章,感覺考生以後出了國都能跟全世界吹一遍:
我們中國人,中學就開始看Science了,看不懂的都上不了好大學。
試卷↓
通過2018年高考試卷,我們還發現出題人很雞賊的一點。
自從2017年被爆出全國最難的江蘇高考閱讀題是從《經濟學人》取材以來,他家似乎有意識地在今年放棄了這家名頭響亮的外媒。
甚至意圖都可以理解:不想給人一種想考高分就死盯某家外媒撞大運的錯覺。
但即便這樣,我們還是從全國各卷中找到幾家高頻(出現兩次)題源:
科學美國人(北京、上海卷)
讀者文摘(全國2、天津卷)
每日郵報(江蘇卷,同一張試卷居然用了他家兩篇)
基督教箴言報(全國2、全國3卷)
不過,即便叫高頻,也不過就在這30多篇文章裡出現了兩次。就是說:高考外刊取材還是比較分散的,應該廣泛涉獵,千萬不要只抱著一兩家來讀(比如很多人以為《經濟學人》是高考主要題源,這就是誤區)。
還有一個關鍵問題:時效性。
在能夠確定最初發表時間的35篇題源當中,2017年加2018年的新面世文章佔了57%。
並且江蘇、上海、北京這幾家地方卷,明顯比全國卷更注重時效性。
2018年高考閱讀的「時效性之王」是上海卷的C篇,文章2018年4月16號才發在一家教育網站上。一個半月過後,人家已經貴為高考題。
高考試卷↓
但上海隊2018年的勝出優勢並不明顯。排第二位的是江蘇卷的完形填空,出自英國《每日郵報》2018年4月5日才出的社會新聞,只比上海隊那篇晚了11天,屈居第二。
高考試卷↓
原文↓
另外北京卷的時效性也可圈可點。壓軸的閱讀D篇和任務閱讀都是2018年出來的新鮮文。特別是關於自動駕駛的一篇,還是《洛杉磯時報》2018年3月9日的一篇社論。
高考試卷↓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