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英語,越來越多得從外文報刊中,改則文章出題來源。所以,加強這些英文載體裡的句子理解,不但能綜合複習詞彙和語法,還能夠讓學習者練習英語學習中最重要,但是缺失的能力。
英文語句的深度理解。畢竟,單詞語法,是所有學習英語的孩子,都會自動匹配的標配技能,而高階的精讀理解,鮮有人做。如果我們孩子掌握了別的孩子必然會做的單詞語法,又經過別人不曾加強的深度理解訓練,自然在考試中勝出的機率大大提高。
今天就用一句話,這句話單詞難度低,句子成分不複雜,但是想要為大家展示,理解之重要性。
這句話,出自Scientific American 是高考英語考卷上的高頻考點來源。
And that is exactly what he and his colleague saw: that the behavior of one city's runners could indeed affect the behavior of runners in another socially connected city.
本句話的成分解析如下:
結構並不複雜:
謂語之後,並列了兩個賓語從句。詞彙難度並不高,只有saw在此處可以理解為主語得出的結論。
所以,一般學生會把句子譯成下文:
這正是艾瑞爾和他的同事所得出的結論:一個城市的跑步者的行為確實會影響另一個城市與其有著社交聯繫的跑步者的行為。
這樣的譯文,在考試的時候,真的能有利於我們的推理和理解嗎?
詞彙和語法是為了概論成語義,但語義遠不是終點。語義是為邏輯推理服務的,邏輯推理的素材越簡單,越熟悉,越讓大腦覺得舒服,邏輯推理程度越深,反之,詞彙,語法,語義,三者無論哪個環節,引起了大腦的不適感,推理的持續性和深度便會大打折扣。
如果滿片的文章,都用這樣的句子,給大腦輸入語義,只會帶來一個後果:單詞全認識,語法也不難,意思也能看懂,唯獨,題做不對。
所以,最利於大腦推理的翻譯是:作者和其同事認為:跑步的人能帶著異地親友一起跑。這才是符合漢語口語習慣,使大腦推理能力無障礙的語義。
所以加強語義精讀理解,是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努力的學生與成功的學習,最大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