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體育課增加攀爬內容——
爬樹課譁眾取寵還是逃生訓練?
事件回放
近日,廈門大學開設爬樹課的消息傳開後,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有人認為爬樹課有利於逃生技能及靈活性的培養,同時也能達到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目的。有人說現在面臨暴雨洪災等極端天氣帶來的威脅,就缺這種實用又有趣的課!但也有人質疑,一所名校開這樣的課有點譁眾取寵,還有家長擔心,爬樹容易使學生受傷,安全如何保障?
記者追蹤
爬樹課並非是傳統意義的徒手爬樹
廈門大學體育部主任林致誠告訴記者,目前學校已開展了戶外拓展訓練系列課程、海島野外生存與定向越野等特色課程,爬樹是課程的具體項目之一,已有國外留學歸來的專業教師負責執教。
教師駱騰昆告訴記者,在即將開設的爬樹課中,需要教給學生藉助繩子等工具攀爬樹木,在樹中上升、旋轉等,最終達到自由穿梭的目的。爬樹運動並不是網民所說的僅僅是通過徒手爬這一種形式。
駱騰昆現在所教專業為體育休閒,他說在俄羅斯留學期間,自己專門學習過爬樹運動。他認為爬樹之所以會成為一種體育運動,是因為人們天生都有攀爬的本能,爬樹會激起很多人對於童年的美好回憶。現代人在辦公室一坐就是一整天,學生除了學習外,大部分時間是在玩電腦、看動漫,缺的就是運動。而爬樹可以鍛鍊上下肢的運動協調,是一種親近自然的方式。
缺少野外運動訓練,會導致逃生能力弱化
廈門市教育科學院體育科主任宋超美說,現在一些中小學放棄了很多體育項目,比如雙槓、單槓的一些翻滾動作,體育老師因怕出事,都不敢教,七八十年代學生很容易做到的動作,現在孩子認為很難,所以孩子臂力小,協調能力變差,意志膽量也不如以前。他說,現在學校不敢開一些風險稍大體育項目的原因,與家長的認識也有關,一些家長害怕孩子出事,稍微有點碰傷就找學校理論,這樣學校壓力很大,也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
林致誠說,其實很多安全問題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比如在城市或是郊外,如不慎掉到坑裡,掌握正確的逃生方法,就能增加脫險的概率;反之,如果缺少相關知識,缺少這方面的運動技能,逃生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
集美大學體育學院教師李剛表示,爬樹課能夠提升學生綜合素質、鍛鍊大學生的勇氣,至於在課程中暗藏的一些危險,這是體育項目常有的,我們需要的是多做安全保障,而不是因噎廢食。
開闢素質拓展實踐教育的新模式
目前開設生存訓練技能課的學校並不少,國內國外都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記者了解到,從2007年起,浙江海洋學院在校內全面開設海島野外生存生活實踐教學,實踐教學以海島野外生存技能、野外生活技能、野外安全急救和體能訓練為主,輔以專業知識的教學與應用。為了保證海島野外生存生活實踐教學順利實施,保護學生在校內外課堂實踐中的安全,學校在陸地項目、高空項目和水上項目都配備了相關的設施器材。
2011年暑期,浙江海洋學院還舉辦了全國大學生海島野外生存夏令營。浙江海洋學院體藝部教授黃永良說:「學校充分利用地處海島的區域優勢和自然資源,結合學校辦學特色,於2003年將海島野外生存生活實踐教學列為正式的體育選修課,並開始探索大學生海島野外生存素質拓展實踐教育模式。」他認為,實踐教學對於高校培養人才來說是一個趨勢,對大學生的一些心理障礙和行為異常有直接的心理幹預和預防作用,對大學生走向社會、提高就業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學生成功爬樹就能獲得學分。該校戶外體育部開設了諸如攀巖、爬樹等系列課程,作為學校體育教學的一部分。該門課程教學生如何使用繩索和特殊的登山裝備安全地爬上樹,並在樹上自由移動,甚至在樹木之間靈活穿梭。只要能成功爬樹,就能拿到該門課的學分。記者從該校爬樹課程介紹中找到這麼一段:「無論你是熱帶雨林的研究員還是樹藝家,回想一下當你第一次抓取樹枝掏鳥窩時的興奮吧!當你一直想爬上街上的大樹,但始終都到不了第一個枝丫,你會怎麼想?」
【專家點評】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吳鍵:
戶外教育更有利於培養社會適應能力
自1985年國家組織學生體質健康調研以來,一個嚴重的問題一直困擾我們,即大學生體質健康的持續下降。我們採取了許多措施,但結果並不令人滿意。從世界範圍看,大學階段甚至研究生階段還開設體育課,恐怕只有在中國才有,其目的就是要維護和提高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所以,一直以來,中國的大學一直在探索傳統體育的改革之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顯然,廈門大學的做法,就是這種探索中的一個選項。
在國外,所謂「爬樹教育」其實不過是戶外教育的一種形式。在美國,戶外教育是與環境教育、社會教育並列的教育內容。在日本,戶外教育如定向越野等非常普及。
戶外教育在教授不同的生存技能的同時,另一個重要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責任心、自信心、創造力、社會適應能力和團隊溝通能力。與傳統教育相比,由於內容活潑、形式多樣、貼近自然和生活,戶外教育因此深受廣大青少年的歡迎。
從教育手段看,戶外教育通常通過學生的體驗來傳達教育理念,以關注學生個體的內心需求和人格發展為目的,從長遠發展的角度看,更有助於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記者 黃蔚 熊杰 通訊員 代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