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8日晚,81歲的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茴村鎮南街村村民黃昌宗吃過晚飯,便踱步走進了書法室裡,熟練地鋪開宣紙,拿起毛筆,認真臨摹起王羲之的作品。只見他時而眉頭緊皺,時而揮毫潑墨,時而微笑沉思。在燈光的映襯下,黃昌宗的個人書法室多了幾分溫暖的味道。
這樣的情形,在南街村幾乎家家可見,每天研習書法已成為該村一道獨特的風景。
南街村「書法巷」之「翰墨巷」 李亞楠 攝
位於永城市東部的茴村鎮南街村是全國聞名的「書法村」。這裡民風淳樸,書香濃鬱,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文人書家群英輩出。全村1485戶人家,但從十歲孩童到耄耋長者,幾乎人人懂書法、家家會書法。
書法村裡生妙筆
「巷中書畫滿壁溢香,院內竹青宿鳥爭鳴。」這副寫在茴村鎮南街村書法二巷一處牆面上的對聯,完美地詮釋了獨屬於書法村——茴村鎮的墨香雅韻。茴村人崇尚書法,這是茴村的財富,更是茴村的特色。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中,茴村鎮突出書法文化,邀請民間書法繪畫愛好者,將書法繪畫藝術「搬」上了牆面。特別是南街村的五個書法巷,或是筆走龍蛇的書法,或是逸趣橫生的繪畫,讓人禁不住駐足細細觀賞。
書法藝術得傳承
「耕田有閒醉書法,推敲詩聯偶栽花」。在南街村,研習書法已成為當地村民驕傲的傳統。
黃昌宗正在臨摹 李亞楠 攝
今年81歲的黃昌宗是土生土長的茴村人,自幼喜歡書法。年少時因家貧買不起紙和筆,他便在案板上鋪上一層面,用手指練習書法。雖年事已高,黃昌宗仍在每天走街串巷賣完手工饃後,回到家拿出紙硯,揮毫潑墨。在這個村莊,還有1000多位像黃昌宗這樣的書法愛好者,他們堅持每天習書寫字,將書法與生活融為一體。
茴村人崇尚書法的歷史已逾百年。生於1919年的鄭效治是茴村書法奠基人,他師承清末民初書法名家劉康侯,受其言傳身教,深研書法,終自成一體,成為享譽周邊的書法家。鄭效治一生撰寫了眾多石刻碑文,留下了許多墨寶,還向村民傳授書法藝術,帶出一批農民書法家。在他的薰陶下,茴村形成「書法熱」,當地村民一直樂於享受著「農商為養生,筆墨以娛情」的雅致生活。
「我們村的春聯都是自己寫的,村裡人人寫得一手好字,書法也就作為家訓家風傳承了下來。」78歲的書法愛好者張彥博說。
神筆繪就「書法村」
「書法牆」 李亞楠 攝
7名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18名河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36名河南省農民書法家協會會員、千餘名業餘書法愛好者,一個小村鎮的書法藝術發展到如此規模,不僅與百年的習書傳統相關,更是傳承與發展的成果。
「茴村書法藝術由來已久,已成為我們的文化瑰寶,因此弘揚和傳承書法文化愈顯重要,讓傳統文化發揚光大,讓書法藝術成為茴村的品牌,這是我們的責任。」南街村黨支部書記楊玉龍告訴記者。
不僅如此,茴村鎮還加大了對青少年書法培訓的力度,在全鎮中小學開設每周一至兩節的書法課,這不僅有利於書法文化的弘揚與傳承,還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有助於學生良好性格的形成。同時成立了茴村翰緣書法藝術有限公司,使書法藝術從「娛樂化」逐漸走上「產業化」的道路。
「我們希望可以打造成文旅融合農村新樣本,將書香文化的魅力真正發揮到極致。」楊玉龍說。目前,茴村的五條書法巷正在重新整修中,整修後的書法巷將會煥然一新,文化底蘊更加濃厚。同時,會邀請更多農民書法藝術家在牆上題字,讓村民的一支神筆真正繪出一個「書香茴村」。(李亞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