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8 17:13 |美術報
六十五載倏忽而過、「馬良」歸來仍是少年。浙冮省浦江縣是一代童話大師,「神筆馬良」之父洪汛濤先生的家鄉,這裡文化底蘊深厚,素有「文化之邦」、「詩畫之鄉」的美稱。洪汛濤正是在這片文化沃土中成長起來的傑出代表之一。他1955年創作《神筆馬良》,堪稱中國童書的一張名片、一面旗幟、一座高峰;它還是一部獲獎多、傳播廣、影響大的世界童話名著之一;是一部唱響主旋律、傳遞真善美、弘揚正能量的中國童話經典。浦江是他創作的原泉、故事中的許多畫面和馬良人物原型均取材於浦江。可以說:馬良「生於」浦江、是從浦江走向世界的。
洪汛濤題寫《神筆馬良》書名
木偶片《神筆》劇照
浦江縣人民政府將在9月26日舉行「第十三屆中國書畫節」,同時舉辦「浦江約繪神筆、馬良魂歸故裡、國際繪本全展」,活動得到了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國家圖書館少兒館、上海市作家協會大力支持。展覽共六十二塊展板,分為「妙筆生花」、「繪者匠心」、「百花齊放」、「海外擷英」四個篇章。溯源神筆故事、勾勒傳播脈絡、匯聚全球近30多個國家的傳播印跡。同時打造了其首發原刊、其最早的連環畫作品、名家手稿首次公開、稀見精裝本圖畫書集中亮相、同一畫家不同版本的對比展示、最多語種的集體呈現、域外改編本的最全展示、最完整的出版形態和文藝形式的八大看點。引領讀者領悟馬良那樂善好學、愛憎分明、勇敢堅毅的精神品質,特別是凝聚起民族下一代向上向善向美的品類與力量。
美術電影《神筆》海報
連做夢都想看到這些書
浦江民風古樸,文化底蘊豐厚,民間文學十分興旺。洪先生就是浦江厚重的傳統文化積澱孕育出的文學藝術大家。他的童年是在貧困和戰亂中度過的,自幼喜歡繪畫、篆刻、書法,尤其熱愛文學,小時候大部分時間生活於以分銷報紙為業的外祖父家。
他回憶道:「我的母親是一個勞動力,報紙一來就緊張地工作起來。後來我漸漸懂事了,每天母親給我一疊報紙,我就坐在工作檯一角,安靜地看起報紙來。」那時候他只有6歲,還不識字,只會看圖畫。洪汛濤說:「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每天看報『自學』,也認識了一些文字。後來,慢慢能讀一些淺近的文字作品和一些感興趣的新聞通訊了。」 那時的浦江經濟還很蕭條,文化也不發達,整個縣裡沒有一家書店,只有他們這一家「報紙分銷處」。後來信息漸漸傳開,上海、杭州的一些書局和印書館,主動寄來一本本圖書目錄,希望能為他們經銷書籍。可是,外公沒有更多的資金去營銷書籍了。於是,這一本本圖書目錄,便落到了洪汛濤手上。
洪汛濤
他在這些目錄的書名上,用顏色鉛筆做上許多記號,自己最想看的用紅筆畫上一個圈圈,還寫好向書局郵購的書單,也寫好了信封,只等有了錢就寄去。「那時候家境不好的窮孩子,是一個銅板的零花錢也沒有的,只有在過新年的時候,長輩為了圖吉利,給了個『紅紙包』——用紅紙包裹的壓歲錢,可是湊起來,總也到不了一塊大洋的。而且往往不等過完年,又給母親『借』去挪作家用了。所以,我寫好的好幾封郵購信,從來沒有發出去過。我十分希望能看到這些書,連做夢都想,可是沒有。」他沒有書看,就一遍一遍讀那些圖書目錄,從這些斷斷續續的圖書目錄介紹中,知道了一些古今中外的故事,其中特別喜歡王冕的故事,洪汛濤自己生活清苦,對這樣肯刻苦學習的苦孩子格外敬佩,並處處以他為榜樣,時時以此勉勵自己。
洪汛濤先生手跡
童年的洪汛濤,就有一個心願。「因為我愛筆,搜集有很多筆的故事,我便想到了要寫一部以筆為主線的故事。寫一個少年有一支神筆所發生一切的故事。」抗戰時期,他漂泊在浙東山區,從淳樸的山民那兒聆聽到許多民間口頭文學,搜集到不少民間文藝作品。這些豐富養料,不只哺育他成長,也為他後來的文學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洪汛濤 著
在原著基礎上進行改編
1955年2月,《神筆馬良》在《新觀察》第三期雜誌上發表之後,上海電影製片廠藝術委員會的成員們,有人讀到這篇童話,拍案叫好,認為正適合廠內美術片組製作影片,立即向廠裡推薦,很快和洪汛濤洽談如何把童話《神筆馬良》改編為電影劇本。多次交談後商議,為了能走向國際,片名力求簡要明確而又給人遐想,簡為《神筆》二字,根據要求,洪汛濤在自已原著基礎上進行了認真改編,並且做了幾點改動。
書籍內頁
書籍內頁
首先,更為清晰地交代了馬良之所以得到神筆的緣由,在原著中,馬良堅持不斷學畫,有一夜睡著時,「面前來了個白鬍子老人,把一支筆送給他:『這是一支神筆,要好好用它』」馬良接過筆,喜得道謝,話沒說完,老人就不見了,顯得倉促而朦朧。在改編的電影劇本中,他刪去了夢境,而是寫馬良在家裡用木炭畫畫,畫雞卻沒有顏色,於是慨嘆什麼時候才能有一支筆。這時,半空中傳來聲音:「你現在就會有一支筆了!」隨著丁冬的仙樂聲,一位老神仙站在他面前,在遞給他筆時說道:「馬良,因為你不怕困難,勤學苦練,所以有這支筆,快拿去吧!」馬良驚喜地接過筆後,老神仙又進一步叮囑說:「好孩子,記住你自己的話,專給窮人畫畫。」然後隱去不見。這樣的改動,強調了神筆是對馬良勤學苦練的一種獎勵,而非意外得寶的僥倖;老神仙隱身前的叮囑,則又為他指出了今後服務的方向,這不僅是在將近65年前的當時政治需要,即使在50年後的今天來看,藝術應該為廣大的人群服務,也還符合社會的需求。其次,原來童話中寫到統治階級奪取神筆時,先是財主搶奪,後為皇帝搶奪,不免有故事情節的某些重複。洪汛濤對此作了刪除與改造,刪去了皇帝這一人物。這樣,原先皇帝得知福筆,派人拉來馬良、命其作畫、打入天牢、自己畫金山金磚等情節,全部隨之刪除,既精簡了篇幅,更顯得簡潔明了。再次,加強了馬良與勞動群眾之間的血肉聯繫的描寫。
萬籟鳴繪臺灣版《中國童話經典名作.神筆》繪本、洪汛濤著
洪汛濤先生編寫的電影文學劇本,很快就定稿通過。美術片組的同志們熱情很高,為這部影片投入了主要力量,動畫導演靳夕親自執導,參考張光宇的原文插圖,為劇中的人物造型、置景、音樂方面,都表現出濃鬱的民族風格。經過各方努力,用了半年多時間,美術片《神筆》終於趕在1955年底之前攝製出品。
楊永青繪畫 根據洪訊濤原著改編
張光宇繪製、洪汛濤著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美術片《神筆》上映之後,馬良的勤奮、聰穎、智慧,他的愛憎分明的立場與行動,立刻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愛,而電影在藝術上所呈現出的鮮明的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為其他國家動畫電影所無法混淆。無法替代的民族化,更是贏得了人們的讚譽。
在短短兩年時間裡(1956-1957)先後參加12個國際電影節,立即得到各國觀眾的歡迎,各國的電影藝術家都為之傾倒。在各項國際電影節上,《神筆》先後榮獲五個國際大獎,國內獲文化部編劇一等金質獎章,是新中國第一部參加國際電影比賽的兒童片,也是百年中國電影在國際上獲獎最多的影片之一,它還是中國民族動畫電影的起點。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像洪先生創作《神筆馬良》這樣的童話(包括美術片《神筆》),具備了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民族特色的,因此也就能超越地域的界限,傳播到世界各地。2013年4月9日,洪先生85周年誕辰日,谷歌網站(Google)首頁24小時刊登《神筆》電影劇照,代表全球讀者向《神筆馬良》及作者致敬。
楊永青繪畫、洪汛濤著
1960年少兒出版社出版,中國動畫電影創始人萬籟鳴繪製的低幼版《神筆》共發行358.6萬冊,1979年東渡日本,開啟中國童書跨越國界的先河。此外,許多畫家如方增先、張光宇、程十髮、楊永青等都為其畫過經典插圖。這些插圖極富藝術韻味,與文字相得益彰,是童話大師美術巨匠的巔峰之作,也是民族風格和時代氣息融於一體的精湛之作。
洪汛濤先生在他5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年復一年,孜孜不倦,在差劣的條件中,寫出如此眾多而精美的兒童文學作品,不愧是一位為讀者所擁戴的文學大家,一位受到人們尊重的童話大家。他的成就是卓越而傑出的,也永遠是家鄉的榮耀和驕傲,1994年2月22日,他在家鄉「神筆馬良」銅像落成典禮上說:「我一生沒有給世界和人民留下什麼財富,只給大家留下了一個『神筆馬良』。」一個作家努力了一生,能夠留下一個形象,這已是很難得的事。何況,「神筆馬良」這個形象已為廣大人民、一代代的孩子所承認,成為世人所熟知的中國童話。
1994年2月,洪汛濤在「神筆馬良」銅像前,此銅像和丹麥「海的女兒」齊名。銅像由方增先夫婦雕塑。
編輯:洪畫千、厲亦平
160042043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