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希望你以後能找一份體面穩定的工作,組建一個幸福的家庭。」—— 父母
我問過很多同學和朋友,他們的父母希望他們活成什麼樣子。而上面那句話,正是我聽到最多的回答。而對於體面,穩定的工作,我的朋友們卻有另一番看法。他們認為年輕人,不去闖一闖實在是沒什麼意思。
無論是生活方式還是工作選擇上,兩代人各有各的看法。
1
兩代人對「體面工作」的理解
這幾天,高考陸續放榜。很多學生開始填志願,開始為自己的未來做打算。當年填報志願的時候,你是否也曾憧憬著未來。
什麼是一份體面的工作呢?
在眾多的父母眼中,公務員,教師,醫生都是體面的工作。
這三個職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穩定,而這一場疫情讓它們的優勢更加凸顯出來了。
在大大小小的公司開始各種裁員以減少開支的情況下,學校的老師依舊上著網課,公務員依舊在家辦公,或者直接到了基層繼續工作,而醫生更是缺一不可。
但是很多90後覺得縱使這三個職業再怎麼穩定,都不如一份高收入的職業。收入越高就越有面子。
這也是為什麼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創業這一條路。
記得去年一則「小夥本科畢業擺攤被罵沒出息」的新聞引起了熱議。
小夥本科畢業擺攤賣水,被父親痛斥沒出息:就該幹點體面工作
政法學院畢業的本科生小馬,沒有像同齡人那樣找工作,進入公司或考事業單位的編制。
而是選擇了去做美團的團購業務員,做一下送外賣、跑跑腿的外賣小哥。
再後來,小馬自己創業了,他轉行做起了代理,進貨了1500箱蘇打水,從早到晚在大街小巷裡給人推銷。
小馬的父親發現後,氣憤不已,在大街上直接大罵兒子沒出息。
因為在父親看來,這種擺地攤、推銷的職業,是初中畢業的人都能做的,重點是一點也不體面。
沒想到辛苦培養的兒子竟然做這種沒有技術含量的工作。
當時父親就要求小馬找一份體面的工作,哪怕一個月只掙3000塊。
不知道經歷過疫情的小馬,如今會不會還繼續想著創業,或者早已聽從父親的意願,找了份體面且穩定的工作,挺過了疫情裡那段最艱難的時間。
2
到底應該如何做選擇?
小馬父子二人的矛盾其實也是眾多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矛盾的縮影。
雖然我們常說職業不分高低貴賤,但當家長們在對待孩子選擇工作這件事上,卻是非常要面子的。
父母們最希望的就是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和一個幸福的家庭。
他們辛辛苦苦供孩子讀書,為的就是讓孩子畢業的時候能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
但是像老師,醫生 ,公務員這些職業,正因為穩定,很多人一幹就是幾十年。
既然沒有特別大的需求,還會讓更多的新人進來嗎?社會又真的需要那麼多老師和公務員嗎?
每年報考國考的人那麼多,經常會出現好幾百人甚至好幾千人競爭同一個崗位。
就拿今年廣東作為例子,2020年國考廣東職位目前全省167491人報名,156741人通過資格審查。
全省平均競爭比83.9,43個職位競爭比小於3,職位最大競爭比是799:1。
可想而知今年的競爭有多麼的慘烈。
那些沒考上的人,未來又會做什麼選擇呢?
到底是選擇理想的職業,還是去做不感興趣但穩定的工作?
3
做一份體面的工作,不如做一個體面的人
前兩個月,一則雙語碩士做保姆的新聞,傳遍了朋友圈。
即是她說過是為了創業而做保姆,仍然有很多人都認為大材小用了。
他們都不理解為什麼這麼優秀的一個人,繞了一圈卻最終選擇了一個傳統認知裡面不那麼體面的工作。
來源:根張
還有那個辭職後選擇送外賣的北大碩士,張根。
在外界眼中,碩士這個身份,是不應該去做送外賣這種工作的。
而實際上,做出與常人不同選擇的人,面對的困境遠比平常人更大,一道是心理防線,另一道就是外界的抨擊。
「面對社會規訓與他人審視,張根式的倔強和堅持即便不能獲得掌聲和認同,也不應該經受冷嘲與熱諷。」
中國青年報這樣評價《一個北大畢業生決定去送外賣》的主人公張根。
他們在所謂不體面的工作上,挺直了腰杆,不做違背法律,違背道德的事情,做了體面的人。
他們怎麼都比那些表面上做著體面的工作,背地裡幹著各種違背師德,醫德的事的人要強。
前段時間,一小學老師因為學生沒有在畢業離別會上給她送花,她就大發雷霆,對著學生破口大罵不止還對她吐口水。
這樣的做法違背了師德,品德不過關何以育人?
還有前不久被爆出來的醫生,對著患者家屬口出狂言:不給紅包就不給辦事!
如此猖狂,想必也不是第一次這麼要求家屬給紅包了。這樣的人不以救治病人為主,只想著收紅包,實在枉費那些他讀過的書。
或許本來就沒有所謂體面的工作,如何做一個體面的人,才是人們該關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