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史上傑出的作品之一、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牡丹亭》,塑造了柳夢梅和杜麗娘這一對膾炙人口、流傳古今的經典形象。根據相關學者近年來的考證,湯顯祖的一次嶺南之行直接影響了《牡丹亭》這部名作的創作過程,而柳夢梅、杜麗娘的人物形象與韶關、南雄梅關有著深厚的淵源,南雄甚至可能是這部名著的「故事現場」之一。
為深入挖掘和活化利用本土歷史文化資源,更好呈現《牡丹亭》這段感人至深而又幾乎被世人遺忘的傳統文化經典故事,講好嶺南文化的故事,11月5日,中共韶關市委宣傳部邀請國內著名的崑曲團體——湖南省崑劇團到南雄演出《牡丹亭》讓這一世界著名劇作「重回故事現場」。
嶺南行、梅花情促成湯顯祖創作《牡丹亭》
根據《湯顯祖的嶺南行——及其如何影響了〈牡丹亭〉》一書的作者周松芳的研究,湯顯祖的故鄉臨川位於南京到廣州的「走廣」路線上,四十一歲那年,因貶謫徐聞,湯顯祖親自「走廣」,種下與嶺南的情緣。作為走廣通道,韶關正在當時遍植梅花的梅嶺之南,梅嶺刷新了他對嶺南的印象,梅花成為了他憶嶺南的符號。戲劇大師田漢先生有詩言,「若士南歸寫麗娘」「庾嶺歸來筆有神」。因為此次嶺南之行,韶關與湯顯祖產生了一種文化上的共生共榮關係,對湯顯祖最大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他在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創作了《牡丹亭》。
《牡丹亭》充滿了梅花意象。周松芳博士指出,「柳夢梅」的名字有嶺南的特徵。在《驚夢》一曲,杜麗娘上場即說:「曉來望斷梅關, 宿妝殘。」她跟柳夢梅的故事還沒有發生,就深念南安府邸南面的古梅關。湯顯祖一生好梅花,大部分詠梅詩都寫於嶺南。韶關就在梅嶺山麓,而古梅關就在韶關南雄。
湯顯祖途經南雄古梅關,遇見的景色無一不對其創作有影響。梅嶺,是五嶺(南嶺山脈)之首的大庾嶺一段,故梅嶺又稱大庾嶺。梅嶺的得名,相傳是源自戰國末,因梅鋗率越人南遷居此拓荒築城而得名。後人在梅嶺栽梅以作紀念。
今天從南雄市區到梅嶺20多公裡路上,在梅關古道兩旁處處是梅花樹,尤其是梅嶺更是名副其實的「梅園」由此,詩文中的梅花、梅嶺與嶺南,常有三位一體的象徵意義,在其詩作中以梅嶺、梅花、韶陽表徵嶺南之意明顯,表達了他對嶺南的眷戀之情。這些文化意象融入了湯顯祖對《牡丹亭》的創作全過程,讓他「庾嶺歸來筆有神」。
作為「中國四大賞梅地」之一,梅關古道如今是國家4A景區、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廣東省首批文化旅遊融合示範點。古道存世2000多年,是古代中原通往嶺南及東南亞的咽喉之地,連接長江、珠江兩大水系最短的陸上交通要道,也是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的交匯點。古驛道跨越粵贛兩省,兩旁青松疊翠,梅林婆娑,杜鵑遍野,流水淙淙,驛站、涼亭、飲馬槽等歷史遺存點綴其中,成為全國保存最完好的古驛道。
驛道始通於秦漢,唐張九齡開鑿擴展。古道從梅關向南北兩邊伸延,北連江西大餘,南達廣東南雄,全長40公裡,道寬二至四米,以青石及鵝卵石鋪砌而成。為古代溝通南北,連結長江、珠江水系的交通孔道,歷代都有修補,並在路旁增植松、梅等樹。粵漢(現京廣)鐵路和雄餘(現323國道)公路開通後,梅嶺古驛道失去了南北交通孔道作用,現僅存關樓兩側約八公裡道路,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道裡設有湯顯祖《秋發庾嶺》詩歌碑刻。
《秋發庾嶺》是萬曆十九年(1591年),湯顯祖因彈劾大學士申時行,被貶為廣東徐聞典吏,經過梅嶺時寫下的:
楓葉沾秋影,涼蟬隱夕暉。
梧雲初掩靄,花露欲霏微。
嶺色隨行棹,江光滿客衣。
徘徊今夜月,孤鵲正南飛。
《牡丹亭》故事、人物原型與南雄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而《牡丹亭》的女主角杜麗娘的原型也可能源自南雄梅嶺。話本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是《牡丹亭》的藍本是學界普遍接受的主流觀點。2006年,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向志柱發現明代胡文煥所編的《稗家粹編》卷二收錄《杜麗娘記》,《杜麗娘記》具有成為《牡丹亭》藍本的全部條件。
現被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收錄的圖書資料明代文選類總集《胡氏粹編》(含《稗家粹編》)裡記載了有關《杜麗娘記》的文字:「宋光宗年間,廣東南雄府尹姓杜,名寶,字光輝。生女為麗娘年一十六歲聰明伶俐。」
館裡的中國古代文獻《明代通俗日用類書集刊》記載的《杜麗娘慕色還魂》中也出現了類似表述「南宋光宗朝間,有個官升授廣東南雄府尹。姓杜,名寶,字光輝,進士出身。」此外,記者還發現館裡的《漉籬集》中的《杜麗娘記》中也記載了「太原杜寶,宋光宗時任南雄府尹。」的表述。這些古書文獻的記載為《牡丹亭》的故事、人物原型與南雄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提供了有力的證明。
為何在傳統文人看來灰暗沉鬱的貶謫之旅,卻成了湯顯祖創作的無盡源泉?學者們研究發現,當時嶺南的發展日新月異,迥別於中原:水陸交通發達,原先的蠻荒瘴癘被商貿繁華所部分取代;良港、商埠的新奇與開放,令人大開眼界。這一切,都讓湯顯祖心緒漸開,後又入他筆端,點染出《牡丹亭》中的諸多精彩。
名劇重返古梅關,夢回古戲臺
韶關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劉啟宇告訴記者,戲劇《牡丹亭》的創作與湯顯祖貶謫嶺南之旅,特別是他行經的南雄和梅關密切相關。再加上目前已發現的與《牡丹亭》故事直接相關的《杜麗娘慕色還魂》《杜麗娘記》等幾種古代文獻資料,全部指向「宋光宗間廣東南雄府」。因此,說韶關南雄是《牡丹亭》的「故事現場」並不過分。
本次中共韶關市委宣傳部邀請湖南省崑劇團到南雄演出《牡丹亭》,就是要讓這一世界著名劇作「重回故事現場」,並通過一系列活動,全面擴大《牡丹亭》故事原型發生地的影響力。
劉啟宇還表示,韶關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全市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7處,但長期以來,無論是在韶關還是南雄,對《牡丹亭》與南雄的因緣都鮮有人知,更談不上研究和開發利用。現在各地都在抓文旅融合發展,歷史文化資源活化和品牌建設至關重要。與其費盡力氣、捨近求遠,或絞盡腦汁、牽強附會,還不如實實在在地搞好本地文化資源的挖掘整理和活化利用。這次策劃舉辦「重返故事現場」文化藝術活動,就是想把一段感人至深而又幾乎被世人遺忘的文化雅事趣事展現給大家,弘揚民族優秀文藝傳統,講好嶺南文化的故事,講好中華文化的故事。
當天上午,崑劇折子戲《牡丹亭·驚夢》在南雄市珠璣鎮珠璣裡東戲臺上演。裡東戲臺始建於清乾隆1775年,建成後一直作為當地及省內外戲班的演出場所,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清代時期的裡東戲臺上經常上演著祁陽戲、花鼓戲和採茶戲等,戲臺一帶的古驛道沿途古街人來人往,商賈如雲、貨物如雨,在戲臺看戲成為南來北往的富商巨賈、北上趕考的學子、被貶南遷的謫宦旅途中難得的風雅之事。清代詩人朱彝尊的詩作《雄州歌·湞江西下墨江流》中的「十部梨園歌吹盡,行人虛說小揚州」就是戲臺當時一帶繁華景象的真實寫照。
南雄文旅部門負責人表示,崑曲《牡丹亭》走進南雄,為南雄創造了又一個講好文化故事、以文促旅的契機。南雄剛剛成功創建為全域旅遊示範區,藉助這次演出的影響,南雄將在梅關古道景區植入更多的湯顯祖與《牡丹亭》的文化元素。同時,南雄將在對裡東戲臺和廣州會館古戲臺進行修繕的基礎上,加大古戲臺的活化利用力度,打造南雄市非遺演藝中心專業演出團隊,使古戲臺有戲可看成為常態,讓南雄境內的古驛道再現「十部梨園歌吹盡」的繁華景象,遊客進入南雄可以感受到不一樣的文化之旅,為南雄全域旅遊充實更多的文化內涵。
韶關地處粵、湘、贛三省交界,扼守北上與南下交通之要塞,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在此交融,涵養出豐富的韶樂文化、禪文化、珠璣文化、紅色文化、工礦文化、客家文化、瑤族文化等文化資源,構建起開放、包容、多元的「韶文化」。早在12.9萬年前,「馬壩人」就在此繁衍生息,是「石峽文化」的發祥地,先後湧現陳朝重臣侯安都、唐代名相張九齡、宋代名臣餘靖、明代抗倭名將陳璘等傑出人士,禪宗六祖惠能在南華寺宣揚佛法37年,創作出中國的唯一一部佛經—《六祖壇經》。
近年來,韶關市加大歷史文化資源的發掘整理、保護研究、活化利用工作,系統研究和編寫韶文化研究系列叢書15本,建立了歷史文化遺址遺存名冊檔案,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得到加強,投入5000多萬元對南粵雄關與梅嶺古道、西京古道進行修繕保護,乳源縣西京古道被納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韶關的文藝精品創作生產呈現向上態勢,投入資金2000多萬,通過立足本土和「引智借腦」,扶持戲劇、電影、紀錄片、音樂、文學等各類文藝作品116部。聘請中國音協主席葉小綱教授的團隊圍繞韶樂題材,創作交響組曲《新韶九章》,並於2019年12月在廣州大劇院進行了首演。電影《榫卯》、音樂劇《過山「謠」》、歌曲《銅鈴悠歌》分別獲得廣東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粵北採茶戲《51號信箱》和音樂劇《過山「謠」》入圍第十四屆廣東省藝術節,舞蹈《粵北故事》等一批精品力作在省和國家級平臺展演和獲獎。
而本次走進南雄的崑曲迄今已有六百餘年歷史,是世界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劇目豐富多彩,文辭華麗典雅,曲調清逸婉轉,表演細膩優美、載歌載舞,武功技藝卓絕,在中國文學史、戲曲史、音樂史、舞蹈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湖南省崑劇團是全國七大崑劇院團之一,劇團陣容整齊,藝術功底紮實,表演特色鮮明,建團五十多年來,共發掘、整理和創作演出大戲六十多臺,折子戲一百多出,2000年,被文化和旅遊部對外文化聯絡局、國家文化藝術人才交流中心認定為中國著名藝術表演團體。
圖文:卜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