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日刷朋友圈,看到一個好友發了一張炸藥包的圖片,圖片上附一句:行走的炸藥包。
看評論,有朋友調侃說:一碰就爆啊。
我則是回了一句:捻兒短。
雖然是玩笑,但卻引起了我的注意,因為就在幾個月前,我就是因為習慣性的暴脾氣,而使肝鬱加重,影響到消化系統、睡眠質量,並曾經一度抑鬱。
我很佩服那些不愛生氣、不亂發脾氣的人,他們總是能冷靜的對待一切,也不會情緒激動的大聲呵斥,和他們溝通也不會有任何顧忌和壓力。
我曾經嘗試試著分析和改變自己,因為易於憤怒和不當的發洩憤怒,既傷人又害己。
我們憤怒來源的環境不外乎兩點:生活、工作。
生活中,有時會對家人憤怒,有時對陌生人更易產生憤怒,比如等車時有人加塞兒、坐車時被別人擠到或踩到腳,甚至有時候對別人一個凝視,都會馬上火冒三丈、惡語相向。
工作中,更多的可能是上級對下級的呵斥,甚至是爆粗口。
試想下,當憤怒產生時,我們的血壓瞬間升高,會感覺後腦勺發沉、渾身發熱出汗、心跳加快,滿腦子都是對當前所發生的的事和面對的人的厭惡,甚至是痛恨。
在這種狀態下,我們很容易就會迸發出那些有針對性、攻擊性、挑釁般的話,幾個回合下來,不但事情沒有解決,嘴仗打的倒很是歡喜。
當這種情緒持續時間越長,自身受到的傷害越大,同時也會不斷助長對方的怒火,雙方很容易在衝動下做出一些不好的事情來。
如果我們生活的周圍,都是會讓自己憤怒的因子,那如何避免?如何擺脫?
其實要避免要擺脫的,是我們自己內心的憤怒因子。
首先我們要有意識的發現自己,在何種狀況下最容易暴怒,比如上面所提到的,生活中的一些瑣事。
以旁觀者的角度看,其實這些事都不值得一提,但作為當事人為何就能觸碰火焰兒,瞬間燃爆?
原因就是:我們認為別人侵犯了我們的尊嚴或身份。
再比如工作中對同事或下屬發火的情況。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是領導,下屬做的工作屢次匯報屢次不合格,這時候自己的大腦充滿了對他的不滿,看到他就會覺得哪兒都是問題,更是沒有任何耐心再去解釋溝通教導,很可能直接爆出一句:能幹不能幹,不能幹走人。
這時憤怒的原因就變成了:對人的看法重於事實本身,個人感受重於泰山。
原因找到之後,其次就是我們如何化解這種憤怒,如果憤怒終將降臨,我們該如何正確發洩,把對自己和對別人的傷害降到最低。
生活中的憤怒,我們大可不必小題大做,可以把自己的身份和姿態降低,或者說「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兒」。
只當對方是一個不小心或不是有意為之,不是針對自己個人而做出的舉動,自然也就不會那麼生氣了。
工作中的憤怒,可以讓自己冷靜3秒鐘,做一次深呼吸,再組織好語言去溝通。
稍微冷靜的這幾秒鐘,不會讓自己的語言橫衝直撞的如脫韁的野馬衝出來,而是多了一些思考和加工。
記得看過這麼一句話:發火前請默念一句「不要讓你的價值,被你的價值觀淹沒」。
當我們管好了自己,不輕易向別人發火時,我們卻不能改變別人,控制別人的情緒。
在生活和工作中,還是免不了會接觸到易怒的人,而這時對方很可能會輕易的把我們辛苦修煉的成果瞬間擊垮,讓我們回到之前那個愛發火暴脾氣的自己。
這時我們就會變成一面鏡子,對方如何惡言相向,我們就會反射回去,一來二去,把我們自己也變成了對方的模樣。
曾經看到過一句話:不要將自己代入對方的情緒中,不要順著對方的語言風格走,不要讓給自己拉低到對方的水平,然後被對方憑藉他們在該水平豐富的戰鬥經驗給碾壓。規避對方攻擊的主場是對自己最大的保護。
如果碰到一個蠻橫不講理、滿口粗話的領導,我們甚至可以做到不理會,因為我們知道他說的不是真的,他的評價是不客觀不正確的。
記得知乎有個高贊回答是說:「你看不到我的憤怒,但你必須為之承擔後果。」
我覺得這句話說得很到位:我很生氣,但我不會對你發怒,然而這並不代表我不生氣,反而我要讓你知道你所說的一定要為此付出代價。
一個人的言談舉止,很容易被作為判定一個人修養高低最明顯的因素。
學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發現自己憤怒的起點,訓練自己正確表達憤怒的方法,可以間接的提高一個人的個人修養和自身素質。
曾經聽一個朋友說過一句話:教養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舒服。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上就曾經提到過一種方法,當自己要表達出憤怒和不滿的時候,可以套用一個句型:我感到...因為我...
可以拿前面提到的工作中憤怒的場景來舉例:
比如下屬或同事改了三次報告都不能達到要求時,可以說:「我感到非常失望,因為我原本認為你能夠在三天內把這個報告做好,如果你能把我之前說的重點,在報告裡體現的更明確、分析數據解釋的更清晰,就能提升這個報告的可信度。」
這樣溝通下來,是不是比發一通火,只發洩自己的情緒更有效、更能解決問題呢?
遇到憤怒的事情,先放下自己的架子,去傾聽和觀察,再深呼吸停留三秒鐘後,說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最後再表達自己的標準和請求。
這樣既能緩解自己憤怒的情緒,也能高效的解決問題,防止後續再次憤怒的發生。
願我們每一天都過的舒心,如果自己真是個炸藥包,也努力把自己的火捻兒變得長一點、更長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