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逃避「憤怒」,懂得如何發洩憤怒,也是一門藝術

2020-09-18 每日文摘早讀


幾日刷朋友圈,看到一個好友發了一張炸藥包的圖片,圖片上附一句:行走的炸藥包

看評論,有朋友調侃說:一碰就爆啊。

我則是回了一句:捻兒短。

雖然是玩笑,但卻引起了我的注意,因為就在幾個月前,我就是因為習慣性的暴脾氣,而使肝鬱加重,影響到消化系統、睡眠質量,並曾經一度抑鬱。

我很佩服那些不愛生氣、不亂發脾氣的人,他們總是能冷靜的對待一切,也不會情緒激動的大聲呵斥,和他們溝通也不會有任何顧忌和壓力。

我曾經嘗試試著分析和改變自己,因為易於憤怒和不當的發洩憤怒,既傷人又害己

一,憤怒的來源

我們憤怒來源的環境不外乎兩點:生活、工作。

生活中,有時會對家人憤怒,有時對陌生人更易產生憤怒,比如等車時有人加塞兒、坐車時被別人擠到或踩到腳,甚至有時候對別人一個凝視,都會馬上火冒三丈、惡語相向。

工作中,更多的可能是上級對下級的呵斥,甚至是爆粗口。

試想下,當憤怒產生時,我們的血壓瞬間升高,會感覺後腦勺發沉、渾身發熱出汗、心跳加快,滿腦子都是對當前所發生的的事和面對的人的厭惡,甚至是痛恨。

在這種狀態下,我們很容易就會迸發出那些有針對性、攻擊性、挑釁般的話,幾個回合下來,不但事情沒有解決,嘴仗打的倒很是歡喜

當這種情緒持續時間越長,自身受到的傷害越大,同時也會不斷助長對方的怒火,雙方很容易在衝動下做出一些不好的事情來。

二,如何發洩憤怒

如果我們生活的周圍,都是會讓自己憤怒的因子,那如何避免?如何擺脫?

其實要避免要擺脫的,是我們自己內心的憤怒因子。

首先我們要有意識的發現自己,在何種狀況下最容易暴怒,比如上面所提到的,生活中的一些瑣事。

以旁觀者的角度看,其實這些事都不值得一提,但作為當事人為何就能觸碰火焰兒,瞬間燃爆?

原因就是:我們認為別人侵犯了我們的尊嚴或身份。

再比如工作中對同事或下屬發火的情況。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是領導,下屬做的工作屢次匯報屢次不合格,這時候自己的大腦充滿了對他的不滿,看到他就會覺得哪兒都是問題,更是沒有任何耐心再去解釋溝通教導,很可能直接爆出一句:能幹不能幹,不能幹走人。

這時憤怒的原因就變成了:對人的看法重於事實本身,個人感受重於泰山

原因找到之後,其次就是我們如何化解這種憤怒,如果憤怒終將降臨,我們該如何正確發洩,把對自己和對別人的傷害降到最低。

生活中的憤怒,我們大可不必小題大做,可以把自己的身份和姿態降低,或者說「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兒」。

只當對方是一個不小心或不是有意為之,不是針對自己個人而做出的舉動,自然也就不會那麼生氣了

工作中的憤怒,可以讓自己冷靜3秒鐘,做一次深呼吸,再組織好語言去溝通。

稍微冷靜的這幾秒鐘,不會讓自己的語言橫衝直撞的如脫韁的野馬衝出來,而是多了一些思考和加工。

記得看過這麼一句話:發火前請默念一句「不要讓你的價值,被你的價值觀淹沒」

三,如何對待別人的憤怒

當我們管好了自己,不輕易向別人發火時,我們卻不能改變別人,控制別人的情緒。

在生活和工作中,還是免不了會接觸到易怒的人,而這時對方很可能會輕易的把我們辛苦修煉的成果瞬間擊垮,讓我們回到之前那個愛發火暴脾氣的自己。

這時我們就會變成一面鏡子,對方如何惡言相向,我們就會反射回去,一來二去,把我們自己也變成了對方的模樣

曾經看到過一句話:不要將自己代入對方的情緒中,不要順著對方的語言風格走,不要讓給自己拉低到對方的水平,然後被對方憑藉他們在該水平豐富的戰鬥經驗給碾壓。規避對方攻擊的主場是對自己最大的保護

如果碰到一個蠻橫不講理、滿口粗話的領導,我們甚至可以做到不理會,因為我們知道他說的不是真的,他的評價是不客觀不正確的。

記得知乎有個高贊回答是說:「你看不到我的憤怒,但你必須為之承擔後果。」

我覺得這句話說得很到位:我很生氣,但我不會對你發怒,然而這並不代表我不生氣,反而我要讓你知道你所說的一定要為此付出代價。

四,個人修養的提升

一個人的言談舉止,很容易被作為判定一個人修養高低最明顯的因素。

學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發現自己憤怒的起點,訓練自己正確表達憤怒的方法,可以間接的提高一個人的個人修養和自身素質。

曾經聽一個朋友說過一句話:教養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舒服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上就曾經提到過一種方法,當自己要表達出憤怒和不滿的時候,可以套用一個句型:我感到...因為我...

可以拿前面提到的工作中憤怒的場景來舉例:

比如下屬或同事改了三次報告都不能達到要求時,可以說:「我感到非常失望,因為我原本認為你能夠在三天內把這個報告做好,如果你能把我之前說的重點,在報告裡體現的更明確、分析數據解釋的更清晰,就能提升這個報告的可信度。」

這樣溝通下來,是不是比發一通火,只發洩自己的情緒更有效、更能解決問題呢?

遇到憤怒的事情,先放下自己的架子,去傾聽和觀察,再深呼吸停留三秒鐘後,說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最後再表達自己的標準和請求。

這樣既能緩解自己憤怒的情緒,也能高效的解決問題,防止後續再次憤怒的發生。

願我們每一天都過的舒心,如果自己真是個炸藥包,也努力把自己的火捻兒變得長一點、更長一點。

相關焦點

  • 《控制憤怒》:發洩憤怒、壓抑情緒就能減輕憤怒?這樣只會更憤怒
    很多人緩解憤怒情緒的方式就是發洩,雖然這樣做會讓我們感到很舒服、很痛快,但它會極大程度阻礙我們獲得事業的成功、實現家庭的幸福,因為沒有人願意和一個總是生氣的人一起共事、一起生活。那麼,我們如何才能控制住憤怒的情緒?阿爾伯特·埃利斯和雷蒙·奇普·塔夫瑞特博士在《控制情緒》一書中,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可靠的方法。
  • 《控制憤怒》:發洩憤怒、壓抑情緒就能減輕憤怒?這樣只會更憤怒
    很多人緩解憤怒情緒的方式就是發洩,雖然這樣做會讓我們感到很舒服、很痛快,但它會極大程度阻礙我們獲得事業的成功、實現家庭的幸福,因為沒有人願意和一個總是生氣的人一起共事、一起生活。那麼,我們如何才能控制住憤怒的情緒?阿爾伯特·埃利斯和雷蒙·奇普·塔夫瑞特博士在《控制情緒》一書中,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可靠的方法。
  • 將自己的憤怒發洩在別人身上,是一種怯懦的行為!
    在爭吵過程中,女孩父親覺得她母親會回娘家這一次,都是因為女孩的原因,於是越來越憤怒,女孩父親在憤怒之下,拿刀捅了女孩,導致女孩不治身亡。在這個悲劇裡,女孩的父親釀下大錯的原因,其實是沒有控制自己的情緒,將憤怒發洩在了女孩身上。
  • 說話是一門藝術,聰明人懂得如何說話,這些話不要說,傷人傷己
    說話,是交流的方式,然而,說話是一門藝術,不管是表達自己的觀點,贏得別人的認可和贊同,還是與別人溝通和交流,亦或是和辨認辯論……說話是一門技能,懂得說話能夠事半功倍;說話更是一門藝術,說得讓人舒服才是真本事。《荀子·榮辱》中道: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之言,深於矛戟。
  • 發洩憤怒真的比壓抑憤怒更有利於健康嗎?
    作者 | 韓焱精選 來源 | 湛廬文化(ID: cheerspublishing) 如果你遇到一件特別讓人生氣的事,是會把憤怒發洩出來
  • 越是對孩子感到憤怒的父母,越是在逃避自己的「無能」
    其實,你越是對孩子感到憤怒,就越是在逃避自己的無能。首先,對於某些父母來說,因為他們的無能,所以他們無法用理性、巧妙的方法去教育孩子,在很多時候,「教育」只是他們的一套說辭和藉口,更多的則是在發洩自己的憤怒。
  • 不要阻止孩子「憤怒」,引導孩子形成「良性憤怒」,有利孩子發展
    孩子脾氣不好這種現象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作為家長千萬不要過於擔憂,面對孩子憤怒的行為,作為家長應該以更好的方式去引導孩子。作為家長面對孩子亂發脾氣的行為,不要去阻止孩子釋放自己的不良情緒,有些時候正確的讓孩子釋放出自己的情緒,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想要讓孩子學會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作為家長必須得知道什麼是"良性憤怒"。
  • 讓孩子了解「憤怒」,教孩子如何排遣憤怒情緒的繪本《憤怒的龍》
    除了從事兒童繪本創作之外,他也參與廣告與動畫的製作,是個全面的藝術創作人。他與蒂埃裡·羅伯埃克特曾共同創作過多本童書,其生動的畫風深受大人和小孩的喜愛。「反正你們一點兒都不愛我,我也不要你們了!」我想都沒想,就說出了這句最可怕的話。反正憤怒的龍是不會思考的。龍不僅不會思考,而且也不需要朋友。
  • 憤怒管理的10個小貼士
    所以,我開始沒有那麼害怕自己的憤怒了,以一種更輕鬆一點的心態面對自己的憤怒。 延伸閱讀:《大腦會騙人,身體卻記得 | 如何目睹一次自己的情緒流動?》 2)不要壓抑你的憤怒,壓抑你的憤怒會引發你爆發更大的憤怒。 我們的文化向來推崇壓抑憤怒。
  • 情緒管理:憤怒的影響,擁有憤怒的情緒該何去何從
    憤怒的情緒通常伴隨的還有悲傷,挫折等一些其它的情緒混雜在其中,我們這個時候想著要對外攻擊,要發洩出來,而一旦一些失去理智的行為做出來之後,緊接著又是悔恨。小到生活中的夫妻恩怨,情侶情長,頂多是鬧矛盾離婚分手,大到戰爭等,很多都是憤怒作為導火索引起的。因此,憤怒情緒對生活的影響我想大家也是深有體會。所以有的時候我們就會忍住不發,這是不是一種好的方法呢?
  • 將憤怒變成「良性憤怒」,父母要知曉
    對於孩子突然間發火這樣一個問題,麗麗也覺得很無奈上去安慰孩子讓他不要生氣。這都是一些小事情,沒有必要去為他生氣,但是下一次遇到相同的事情,孩子依然會出現情緒崩潰的問題。麗麗的孩子經常發火的這個問題總是讓他不知所措,也不知道應該要怎麼辦。
  • 過分友善是一種病,壓抑的「憤怒」從未遠離
    如果我們了解了憤怒的意義,並懂得憤怒的生物學含義在於幫助我們更勇敢地作戰,那麼,我們就會認識到老好人生悶氣的危險性。憤怒使我們身體的作戰或逃避系統開放,引起應激性激素及其他化學物質在體內堆積,變得警覺而緊張。如果假裝沒事,不採取戰鬥、逃避行為出現,而被強制壓抑在體內,這些化學物質的堆積將給我們造成損害。
  • 遇到問題請直接面對,不要逃避
    有句話叫做「請享受無法迴避的痛苦」我們的一生會遇到很多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會讓你產生非常大的厭煩感和痛苦,但這些問題我們不得不面對,真理告訴我們,與其逃避,不如直面問題,哪怕這些問題帶來的是痛苦呢。因此,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能盲目強調嚴格的控制,而是懂得如何適當地發洩我們的痛苦。對於疼痛性宣洩,可以使用以下方法。一是直接對源頭生氣。如果憤怒有助于澄清問題,它是熱情、有用和理性的,它一定是憤怒和憤怒。這不僅能釋放自己的情緒,而且是堅持原則和促進正義的集中表現。
  • 生氣想要罵人的心情說說 不爽就發洩憤怒吧
    生氣想要罵人的心情說說 不爽就發洩憤怒吧時間:2018-11-20 16:05   來源:趣味百曉僧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生氣想要罵人的心情說說 不爽就發洩憤怒吧 人難免會有生氣想要罵人的時候,文章為大家準備好了關於生氣想要罵人的說說和朋友圈語錄,趕緊收藏起來備用!
  • 你對憤怒可能有誤解:被憤怒不是你的錯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憤怒的那些事。 1:憤怒是向下流的 叢非從在他的書中曾這樣寫過:我們只有去理解憤怒是如何形成的,才可能應對別人的憤怒。實際上,憤怒是向下流的。
  • 孩子發怒不是壞事,父母應認同孩子憤怒的情緒,控制其發洩的程度
    >很多人認為發怒是一件完全不能接受的事情,所以當我們的孩子生氣時,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教育他們不要發脾氣很少有父母像上面的那位媽媽一樣,接納孩子的憤怒,允許孩子生氣。別忘了每個人,不管是嬰幼兒、青少年還是成年人,都有發怒的時候,父母的目標就是自己不要發火,更不要衝著孩子發火。我們不能讓孩子覺得他是個讓人無法忍受的壞小孩,更不能打孩子。明明看到、感受到孩子的怒氣,我們卻在一旁說「你不能生氣」、「這有什麼好氣的?」
  • 更多是因為大人的憤怒無處發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體罰本身絕對不只是為了教好小孩、給小孩教訓,更多的是因為大人的憤怒無處發洩。前幾天,就是女兒半夜(不知道是不是要等爸爸)大吵大鬧不講道理哭過不停的時刻,我的內心充滿著要扇她一巴掌的欲望,那是凌晨三點意志力非常薄弱的時候,嬰兒的哭鬧實在讓我受不了。
  • 控制憤怒》:3種方法幫助你減輕憤怒所帶來的負面力量
    我們常常不自知的就會變得憤怒,做一些不當且暴力的行為,事後卻會常常後悔。事實上,我們深知憤怒情緒會帶來的壞處:不僅破壞生活與工作中的人際關係,嚴重時甚至會引起一些心理與生理的疾病,對我們的健康也是不利的。可不幸的事情發生時,我們並不能常常做到減少憤怒,不讓情況變得越來越糟。如何減少憤怒,我們需要先剖析憤怒產生的根源。
  • 心理學:通過憤怒來逃避他人的責備,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但是如果意識到對方可能會責備自己毫無成就,個體就會通過憤怒來表達不滿。想要獲得他人肯定,但是不能接受責備,就是這群人的特徵。自我評價低的人,為什麼愛發火?內心變得敏感脆弱心理學表明,人們內心越是缺乏什麼,越喜歡掩飾自己所缺乏的東西。基於人的生存本能,沒有人願意暴露自己的缺點,因為很容易被人利用。
  • 當孩子憤怒時,你更憤怒?你的做法將對孩子產生一生的影響!
    當我憤怒時,她就說,「那是你的魔鬼在鬧。」 當一個人壓抑憤怒的時候,這種情緒並沒有走開,它擁有的力量也沒有消散,相反,它沉入內心更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