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圈、花籃是中國民間喪葬文化的一個傳統,以前都是一些紙紮的,送到追悼會現場,或者是墳上。為什麼要送花圈,大概是象徵和指代鮮花,表達哀思,寄託哀悼,也表達死者一生的品德高尚,豐功偉績,平凡偉大云云。
花圈使用竹子、木頭、鋼絲、紙張,很多也就一次性的,放在墳上風吹日曬的,也被毀損了。有沒有人回收或者盜取花圈呢,可能有,但是大多數人不會吧,畢竟是死人的東西,忌諱。
在山西臨汾翼城農村,有個裴姓村民母親去世,親朋好友都送共享電子屏花圈。(據梨視頻、網易、深港在線、臨汾聲音客戶端、新浪PC客戶端1月18日消息)
圖片顯示,這種花圈中間有電子屏,可以打字上去,也是一種液晶顯示屏吧,而花圈採取布匹製作,可以重複循環利用,也是一種共享經濟,也是租用,50塊錢可以租7天。
以前一個花圈100,這也是節約了。而且還環保無汙染。有網友認為,這是糊弄鬼,也是戲謔吧,世界上沒有鬼,花圈本來就是個形式,表達哀思,意思到了完事。有些人婚禮葬禮都喜歡大操大辦,其實還不如多行孝,活著時候多照顧下老人,都弄點好吃好喝的,世界上沒有鬼,葬禮也都是禮節,很多時候是給活人看的。
山西的縣城出現這種事物,也是很新鮮,我去年在福建寧德那邊看到過,這東西大概也是沿海地區傳來的吧,也是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共享經濟有單車,有充電器,有汽車,現在連花圈都有了,也是觀念更新,其實也就是租,循環利用吧,但是要叫做共享。如此的新事物好不好呢,筆者認為他減少了浪費,一些花圈也就是追悼會用用,也就是過了頭七完事。有的就丟在墳頭上,其實沒什麼意義。如果說喪事要熱鬧,要表達孝子賢孫的門的悲痛和悼念,花圈就是個象徵物,這種共享可以租借的完全可行,而且電子屏幕的掉詞、輓聯還是可以動的,更加現代、科技。
山西是中西部地區,相對經濟落後,如今這裡的縣裡也用這種東西,表明當地人也與時俱進,科技和潮流也在向內地延展,如今很多山區,電子支付、手機上網也普及了,通訊、電力鄉村和城市也差不多,道路也延伸到了村組城鄉差別越來越小,縣城很多地方,不比北上廣差,中國正在大發展,鄉村也正在大變樣,中國,每一天都是新的!
文|昆德拉傳媒萬木春文化工作室 風間木月
其他:部分圖片供模擬想像,不代表文字特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