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6年,貝爾發明了電話並且申請了專利,那時電話還沒有投入使用,而在民國期間,電話已經成為了上流社會必不可少之物。手機的發明則晚於電話很多年,1958年,蘇聯工程師發明了行動電話,而1973年才出現商業化手機。從2G時代到5G時代,手機越來越普遍,信號也越來越好,人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
但是到了1987年,內地才出現第一臺手機,這臺手機的使用者是徐峰。彼時的徐峰還只有23歲,正是想展示自己的熱血年紀。他在廣州從事著高端餐飲行業,而因為廣州臨海,他主要從事海鮮行業,這一行對海鮮的新鮮要求非常高,因此掌握住了當時漁民的捕魚資訊,便能通過最合適的方式進到最新鮮的海鮮,也能控制成本。
當時的社會現狀是人們還是靠著電話和電報交流,也就是說如果要了解漁民的捕魚情況,得需要等八個小時,而這樣根本無法得到有效的信息,可能無法採購到應該購買的海鮮,同時買到的海鮮也很有可能不新鮮,從而影響餐廳食物的水準,間接影響生意。
這時有一個機會放在了徐峰的面前,他有一位親戚在省郵電局工作,掌握住了還沒傳出來的消息。她告訴徐峰,在11月21日,六運會的100臺試用手機很有可能會投入市場,而徐峰當機立斷,認為這個手機能給他帶來巨大的價值。
徐峰趕緊去郵電局分局,詢問當時的接待員。而接待員並沒有得到消息,也不敢輕易銷售這些手機,便向領導請示。得到批覆後,他們將這部手機賣給了徐峰。由於徐峰是第一個來買手機的人,因此擺在他面前的是一百個手機號碼,那時的手機號都是抄在紙上的,排列非常有規律,9010是區號,而後面緊接著的數字是從01到99。
徐峰選擇了901088這個號碼,對此他解釋為自己是個商人,這樣有個好兆頭。因為當時沒有賣出過手機,因而營業員也並不知道手機多少錢,於是他們要徐峰留下支票,等到算好錢後,再給他補發票。拿到手機的徐峰非常激動,立即用手機給家裡打了電話。
那時手機價格十分昂貴,徐峰其實還有另一個選擇,便是購買運貨車。經過思考後,徐峰認為買下手機會更好,因為當時海鮮的價格並不是穩定的,買的時間不一樣,價格便會不同,尤其是當海鮮變少了之後,價格會更高,所以能及時以低價拿下海鮮對他而言十分重要。
買下手機後,徐峰果然利用了它的便捷性,如和政府溝通、給下屬傳達命令等,效率大大提升的他也因此獲得了很高的利潤,到現在,他也擁有了五所酒店,成為名副其實的大老闆。2001年技術更新,手機變成了十一位數字,他的手機無法再使用,這才換了新的手機。
因為徐峰是內地第一個擁有手機的人,他在事業上也獲得了很大的成就,央視記者還專門在改革開放四十周年這個特殊的年份採訪他,在採訪中他回顧了買手機的心路歷程。交流方式的變化讓人看到了社會的巨大變遷,我們的生活越來越方便,這都是科技進步帶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