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杭州市消保委在大型超市以及山核桃專賣店隨機抽取了15個品牌的山核桃產品(均為獨立包裝),並邀請了杭州市方圓檢測中心、杭州市焙烤協會、臨安山核桃協會的專家,進行集中實驗和品鑑。商報記者也參與了本次比較實驗,並作了全程跟蹤記錄。
本次比較實驗,抽取了姚生記、恆康、嶺上人家、汪記等15個品牌的山核桃,進行標識標籤檢查、淨重稱量、壞損率檢查等,實驗結果顯示,有兩成存在分量不足,壞損率達到5%及以上的佔七成,還有大部分包裝上標註不到位。
外包裝檢驗
結論:大多數沒標註出加工類型
專家檢查了這15個品牌的山核桃的外包裝,按照相關法規標準,外包裝上必須有產品名稱、廠名廠址、執行標準、生產日期、貯藏方式等內容。
從結果來看,15個批次的山核桃的標識標籤都符合標準,但有10個批次存在不規範的地方,主要是沒有標註出該批山核桃的加工類型。專家指出,根據我國2009年實施的《GB/T22165-2008堅果炒貨食品通則》,產品按加工方式主要分為烘炒類、油炸類和其他類,具體用的哪一種方式,應該在外包裝上標出來。
現場檢查到未標註加工類型的山核桃品牌包括天目山妹子、樂吃、嶺上人家、林香果寶、恆康、聯華自有品牌、汪記、桃寶、世外桃園、天則這10家。
稱量檢測
結論:3個品牌「短斤缺兩」
現場放置了一臺電子秤,用於稱量這15個品牌的山核桃每包的淨重,與其包裝上標註的淨含量進行對照,看看是否足量。
結果顯示,這15個批次中有3個批次的山核桃實際淨重量低於其外包裝上標註的數字。其中,林香果寶品牌的偏差率最高,外包裝標註為250克,實際稱重為241克,少了9克,如果按照每顆山核桃重量為3克至4克來計算,那麼分量短缺9克,相當於少了3顆山核桃。
此外,桃寶品牌的山核桃外包裝為225克,實際稱重為220克;天則品牌的山核桃外包裝為125克,實際稱重為122克。其餘產品實際重量皆超出或與標註重量持平,姚生記品牌實際重量超出標註重量6克。
外觀色澤判定
結論:表面均勻、顏色亮麗為佳
工作人員從15個品牌的山核桃中都拿出了一部分,分別放在15個小碗裡,由專家進行觀察和對比,主要查看這些山核桃的外觀和色澤,判斷其是新貨還是陳貨,以及品質的優劣。
這15個碗裡裝著的山核桃,顆粒大小、顏色深淺、光澤度不一,很多山核桃表面還附著一層薄薄的鹽霜。
「消費者拿到山核桃時,可以先把上面的鹽霜拭去,如果看到它的表面均勻,而且顏色亮麗,那就是上品了。」山核桃協會的專家說,一般來說,剛炒制出來的山核桃會有一股清香,而陳貨除了顏色暗沉外,還會有股焦煳哈喇的味道。
實驗結果顯示,這15個批次的山核桃樣品都為新貨。浙江方圓檢測集團工程師李峻告訴記者,消費者在購買山核桃時選擇生產日期較近的產品為佳。
壞損率測試
結論:壞損率達5%及以上的佔七成
工作人員從每個品牌中各抽取20顆山核桃,現場開殼,將空殼、果肉壞損(包括我們平常說的「僵子」)的山核桃挑出來計數,這些空殼、果肉壞損的個數除以樣本總數20個,得出每個品牌的山核桃的壞損率。
結果顯示,這15個批次的抽樣中均未出現空殼,但有11個批次存在不同程度的果肉萎縮、壞損,壞損率大於等於5%。「一般情況下把空殼及壞損率控制在5%左右差不多了,畢竟100顆之中一顆都不壞也不太可能。」山核桃協會的專家表示。
15個品牌的抽樣中,壞損率最高的是聯華自有品牌的山核桃,20顆中有4顆壞損,壞損率為20%;其次是嶺上人家、天則、汪記、醇遠香這4個品牌,各查出兩顆壞損,壞損率為10%;此外,姚生記、樂吃、林香果寶、恆康、世外桃源5個品牌各查出1顆壞損,壞損率為5%。
口感品鑑對比
結論:「手工炒的,就是不一樣」
參與本次實驗的質檢、食品、行業專家對現場15個品牌的山核桃進行了品嘗,根據口感好壞來打分。
雖然因為每個人的口味喜好不同,對口感的判斷也見仁見智,但無論是奶油、椒鹽還是五香味的山核桃,果肉飽滿、口感鬆脆、回味甘甜總是會博得品嘗者的好感。
在品鑑過程中,不少參加者都對林安這個品牌的山核桃給出了好評,有人表示,「答案」很可能在於這批山核桃是手工炒制的。(在外觀色澤判定的環節中,專家就從該批次山核桃的外觀上判斷是手工炒制的,而周圍其他品牌的山核桃則是機器炒制的。)從外觀上看,這批山核桃顆粒較大,而打開後,則能看到外殼較薄,裡面的果肉也很飽滿,且色澤光鮮。
給「吃貨」們的小貼士:
消費者在食用炒貨時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因炒貨含油脂量高,含大量熱量,所以一次食用量不宜過多,否則容易造成脂肪堆積,並且影響其他食物中營養元素的攝入。
2、少年兒童食用時要特別注意安全,因部分炒貨顆粒較大,食用時若未嚼碎,容易造成食物卡住氣管等意外,所以家長要特別注意。
3、因炒貨中油脂易氧化變質,所以打開包裝後應儘快食用,一次食用不完的需將開口密封,存放在陰涼乾燥處,以防變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