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常常粗枝大葉,試試這些方法吧!
在我們的周圍有許多學生,因為粗心而出現簡單低級的錯誤,影響學習的成績,降低學習的興趣。這些學生出現的錯誤可謂多種多樣,但是我們只要分析統計這些錯誤,就可以發現這些錯誤的相似之處。
粗心具有偶發性,如果有學生會經常出現,那麼這一常見的心理現象的背後就肯定存在必然因素。
一、沒有看清楚,就動筆而引起的「粗枝大葉」。
在讀題或列式過程中,出現運算順序錯誤,看錯數字,寫錯符號,寫錯單位等等,這一類的錯誤是由於學生對相近、相似的數字或符號不夠敏感,常常把「+」看成了「÷」,把90看成60,因而經常出現抄錯數據、抄錯符號的錯誤。因為這種視覺錯誤還會導致孩子在學習中出現閱讀時多字漏字,朗讀串行、翻錯頁碼、寫字輕重不一等,從而造成粗心。
二、定勢思維引起的「粗枝大葉」。
定勢思維對於學生的學習有其積極的一面,也存在消極的一面。學生在學習時的定勢思維的負面作用,主要體現在舊法則幹擾新法則。例如在計算680÷68=10這些口算題後,碰到計算450-45時,會因為定勢思維,把題算成450-45=10。如果沒有定勢思維的幹擾,我們大部分的學生都是可以算對的!因此我們第一次學習的知識要點必須準確,因為「第一次」對大腦的刺激是最強大的。如果知識有遺漏或理解錯誤,就需要在練習的過程中進行糾正,千萬不能讓那些錯誤的思路重複到3次以上,否則容易養成錯誤的定勢思維。
三、情緒不穩引起的「粗枝大葉」。
學生的情緒因為年齡小而不夠穩定,不穩定的情緒狀態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過程。每個學生都盼望自己的成績優秀,都希望計算時又對又快。由於學習目標上的急於求成,往往事與願違。碰到計算簡單就麻痺輕視,計算複雜又表現出厭煩情緒,最終導致錯誤。在計算8÷2-2÷8=?時,看到這個題目,覺得非常簡單,把結果算成0。這樣就把題算錯了,產生的錯誤原因就是急於求成,麻痺大意。當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過於緊張、焦慮、盲目樂觀、應變能力弱等都有可能造成特定心理環境下的粗心。我們要幫助學生客觀看待自己的學習能力,接受現在的學習成績,以輕鬆、愉快的心情迎接每一次考試,這樣就可以緩解學習上的巨大壓力。
四、責任心不強引起的「粗枝大葉」。
當代孩子在父母長輩的過分寵愛下,自理能力很差,責任心不強,導致孩子做事馬虎。學習中出現的粗心現象正是孩子不良生活習慣的一種表現。我們應該擯棄以往過於保護孩子、包辦一切等不當的教育方式,從生活的小事開始,培養孩子井然有序地生活,提高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訓練孩子多做細活,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耐心。做事馬虎,經常丟三落四,時常忘記帶筆記本或作業,那麼孩子的房間、書桌肯定凌亂不堪,常常為找某樣東西而把房間翻得一片狼藉。
「粗枝大葉」的毛病是可以改掉的,用小貼紙把錯誤製作成「粗心貼紙」,將經歷的錯誤都記錄在貼紙上,要寫清楚犯錯誤的時間、地點、場合,犯了什麼類型的錯誤,然後把「粗心貼紙」放進「粗心檔案袋」裡,隔一段時間就翻翻,以警示自己不要粗心。
經常粗心,我們就應該對症下藥,精心診治。
1、重視學習細節。
對於那些不重要的事,我們不會認真對待它,也就粗心大意了。例如說做作業時,很多學生會認為寫錯別字、抄錯數字是小事一樁,自己注意點就行。因為不夠重視,所以會常常出錯,而且同樣的錯誤反覆的犯。要想改變,就要在學習時對自己說:這次作業對我太重要了,我一定小心謹慎,一定不可以粗心。
2、培養辨析能力。
很多學生學習的時候,注意根本無法集中,在各個環節都容易出現錯誤,審題出錯,列式有誤,計算粗心。我們應該在平時學習時,找出容易混淆、出錯的符號、數字、基本概念或公式,用各種形式的區分記憶。例如如果容易把「+」和「×」看錯,容易把「6」和「9」寫錯,就用彩筆把它們分別寫在兩個卡片上,認真辨析這兩個數字、符號的差別,用眼睛看看,大聲讀一讀,用心寫一寫,從而形成深刻的記憶。不要每次都說:「啊!這次都怪我公式記錯了。」記錯是因為你的基本概念和推導過程並不夠清楚。只有多做一些基本概念或公式的相關試題,在做題過程中去深刻理解這些基本的概念或公式。
3、養成良好習慣。
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的前提。培養學習的細心和耐心,力爭算一題對一題。認真審題,看清題目中的每一個數字和運算符號,每算一步都要上下、左右縱橫檢查,核查抄寫的數字和符號。哪怕是在草稿紙是計算也要做到整齊清晰。所有的計算過程一定要明了,計算結束時要自覺檢查計算過程是否合理,計算方法是否簡便,計算結果是否正確。養成計算後驗算的好習慣。
改掉粗枝大葉的毛病,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這是一個長期而細緻的訓練過程。我們對認知規律加深了解,持續地努力,粗心的缺點是可以改掉的!
今後的學習中我們要經常反省自己:
「簡單又基礎的,不該錯的,考試錯了」----那就問問自己,熟練度足夠嗎?
「原本掌握的知識,考試做錯了」----那就問問自己,基本概念真的透徹嗎?
「審題出錯了,不是不會做」----那再問問自己,準確率夠嗎?平時做題有力求一遍做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