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傷口護理難以通過一次專家診療完成,而老年患者也疲於頻繁奔波,需要傷口專業護理人才就近為他們解決問題。
家住長寧區新華街道的葉先生,2018年被診斷為食道中下段惡性腫瘤。由於腫瘤惡化繼發淋巴結轉移,他的右側淋巴結巨大,有嚴重惡臭並發膿性分泌物,長期奔波於三級醫院與家中,治療耗費了較多的精力。聽說新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設傷口護理門診,他抱著「試試看」的心理來了——通過門診的評估、診斷、清創、換藥等細心診治,傷口的情況改善了,惡臭味也慢慢減退,護理門診護士們專業、細心的態度更讓葉先生和家人感動,多次送錦旗以表感謝。
術後傷口癒合、糖尿病足、長期臥床壓瘡……像葉先生這樣,有類似就診經歷的人還很多。然而,換藥是否都得奔去大醫院?能否在家門口得到悉心照護?今天,在3年的傷口護理門診經驗積累基礎上,新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傷口護理中心」正式成立。中心分別與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足病整合門診、浦東新區金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傷口護理門診籤訂合作協議,由此,新華傷口護理進入2.0時代:與三級醫院專科及專家團隊結對,建立上下聯動轉診通道;與同級醫院建立合作互動、人才培養、資源共享平臺。
社區為啥要建立傷口護理中心?
「長期以來,無論是家庭醫生團隊上門,還是中心接診門診患者的診療過程中,都不乏聽見居民的訴苦:身上有傷口,怎麼處理?」中心主任史生銘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步入老齡化社會後,「慢病在社區」已是常態,而壓瘡、糖尿病足、血管性潰瘍等疾病的高發人群,行動不便是共同特徵。「尤其是壓瘡,對於長期臥床的老年患者是災難性合併症,發生率高達三成;寒冬季節的低溫燙傷高發也佔社區傷口近三分之一的比例。這些傷口護理難以通過一次專家診療完成,而老年患者也疲於頻繁奔波,需要龐大的傷口專業護理人才隊伍就近為他們解決問題,這也是我們開設傷口護理門診的初衷。」
2018年,新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始試水。最初,只有一名護士做些急性傷口的簡單換藥;隨著居民口口相傳,病例增多,傷口種類的複雜性也提高了,中心決定逐步擴大專業隊伍。據悉,目前中心共有6名成員(1名副主任護師、4名主管護師、1名護師)從事相關工作,其中2名具備傷口護理適任證書。
3年來,開在社區的傷口護理門診越做越大:從2018至2020年,門診量分別為2089、2814、2856人次,換藥量為3990、5845、5926人次,傷口護理難度也在不斷提高,增加了清創、拔甲、膿切、脂肪瘤切除等項目。
軟硬體同步升級,家門口享受三級專家會診
2020年,新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傷口護理門診做了硬體升級——從一間診、一個人、一張床,到如今一樓的全新空間,外科無影燈、毫米波治療儀、紅外線治療儀等傷口輔助治療儀也一應俱全。史生銘介紹,傷口護理中心成立後,團隊還將在服務途徑上探索更便捷的模式,在門診換藥基礎上,逐步根據患者病情和需求發展病房換藥、居家換藥。
硬體之外,更重要的是軟體更新。目前,中心已建立11種急慢性創面的社區臨床、護理診療路徑,根據患者基礎信息、疾病種類、敷料使用、換藥周期等個案管理記錄觀察傷口癒合和轉歸情況,為後續傷口護理積累數據。據透露,藉由傷口護理中心平臺,新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將外聘三級醫院主任和副主任醫師進行專業指導及後盾支持。
中心總護士長陳麗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建立與華東醫院糖尿病足門診的合作後,社區疑難患者不僅可享受綠色轉診通道,一些行動不便的患者也可直接通過網絡會診得到專家診療建議。同時,與金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互聯互通資源共享,也將促進平級醫療機構合作,帶動優勢學科發展。「今年,我們計劃還將培養1至2名護士考取傷口護理適任證書,並前往華東醫院脫產學習2個月,在實踐中掌握更多臨床技能。」傷口護理中心成立後,每個護士也有了「一專多能」的發展空間:如針對壓力性損傷(壓瘡)、糖尿病足、術後傷口癒合等進行深入學習,最終建立專病醫療(糖尿病專病)+專病護理(如壓瘡護理、造口護理)+家醫+家護+病房護理+中醫護理的多團隊協作模式。
長寧區衛健工作黨委書記池捷表示,傷口護理中心的成立是新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傷口護理門診服務的新起點,長寧區衛健委主任葛敏期待,「我們希望更多社區醫療機構能進一步聚焦居民健康需求,創新模式、整合資源、合作發展、提升服務、做強品牌,著實解決居民就醫問題,讓家門口的服務更貼心、暖心。」
欄目主編:顧泳文字編輯:黃楊子
【來源:上觀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