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加貝村再次來到上海啦,這次我們來學什麼呢?先賣個關子。
昨天晚上小夥伴們結束小長假,回到加貝村。今早村長召集大家開班會,向大家介紹了接下來在上海十幾天的學習安排,簡單的課程介紹已經讓大家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了。
加貝村每一站都有新的同學加入,這回新人是加貝村「老村民」夏秋陽的妹妹夏宜陽,大家在班會上再次用葉遜謙老師「不無聊、有創意、不浪費時間」的方法向新同學介紹了自己。
下午我們集合前往麥可將文創館,這裡藏了個魯班學堂。答案揭曉,這次上海的主題是木工課。
館裡空間非常開闊,文創產品琳琅滿目,加貝村的小朋友們像進了大賣場,興奮不已。
魯班學堂的老師已經在教室裡等待我們的到來了,穿過這些精緻的物品,我們來到魯班學堂的作坊。
給孩子們上課的是來自臺灣的黃上智老師以及助教錢金霞老師。
黃老師身著木工圍裙,一件深色T恤,一條簡單的牛仔褲,身材高大敦實,神情自若。
看那雙手就知道是踏踏實實的手藝人。
黃老師從高中開始學習木工,在臺灣木工高工修習三年。後來經過青木堂創始人黃俊傑先生推薦,參加臺灣省國際技能競賽並獲獎,後被保送到日本進修木工藝術。回國後至今從事室內設計以及木工教學。
黃老師開始給我們介紹魯班學堂創辦的初衷,雖然木工是一件專業活,魯班學堂想把它推向普羅大眾。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想通過學習木工來放鬆、陶冶自己。
青木堂堂主黃俊傑先生提出把木工作坊開放,給任何想學的人來學。由此因緣,加貝村小朋友將在魯班學堂短短的十幾天內,學到中國傳統的木工手藝。
黃老師緊接著給大家介紹課堂遵守事項,最主要強調工具的使用問題。工具使用的好是安全的,但使用不當可能有安全問題。
木工傳統工具鋸、刨、錘、銼等等,有的鋒利,有的鈍重,為的是方便開鑿木頭。所以合理使用這些利器、鈍器是孩子們在工坊學習的首等大事。
另外,聽老師講也是十分重要。當老師講到「集合」時,學生們必須馬上停下手上作業,圍到老師身邊聽講。據黃老師所說,他從小學木工,無論何時師父都是如此要求的,「這是傳統」。
木材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觸手可及。可是樹木又分了哪幾種?都有哪些特性?木材又為何有這些特徵呢?黃老師接下來給大家上了一節木材概論課。
從樹木的細胞結構到生物特徵,黃老師系統地跟孩子們解釋了木材為何既堅硬、美觀又耐用。而人們喜愛木材的原因,是木材有天然性、質感性、強度高、保溫性、絕緣性、可加工性、裝飾性等等。
黃老師還從視覺、觸覺、聽覺、嗅覺等等方面,點出了木材豐富的感官特性。
黃老師還給孩子們看他從臺灣老家帶過來的特產——阿里山神木(檜木)。
孩子們輪著拿著木頭聞,感受它獨特的香味和觸感。
當黃老師提到針葉樹生長在寒冷、高原地帶,闊葉樹溫暖平原地帶時,易誠睿舉手提問松樹是針葉樹嗎?黃老師給予肯定,並告訴大家針葉樹和闊葉樹的木材區別在哪。
黃老師還介紹了各種樹木如松木、櫸木、樺木、楠木、黑胡桃木、花梨木、雞翅木等等木材的特點以及主要用途。
介紹完木材,該介紹工具了,孩子們第一天接觸主要的工具是:組合角尺、遊標卡尺、鋸子。
黃老師在介紹測量工具時說,做細木工的,要做到毫釐不差,所以要用好測量工具,測量要仔細。而介紹到鋸子時,黃老師再次強調了安全問題。
卯榫是傳統木工的建築、家具的結構,黃老師給大家講解卯榫結構的原理還有作用,並教大家如何運用上面介紹的工具,測量製作卯榫。
有同學已經按捺不住了,「老師我們哪時可以上手啊」!
馬上,黃老師和助教就給每位學生分發了遊標卡尺和組合角尺,還有兩塊小木材,倆人一組一個工作檯。孩子們互相幫助,套上了木工圍裙,新學徒處女秀準備開始。
第一步測量,卯榫結構要的是精準測量凹槽的寬和深。
所以一開始學生們便盯著遊標卡尺和角尺,開始讀數,並用鉛筆畫線作下標記。
這個步驟需要一些數學計算,一些剛學完加減的小朋友,舉手發問:「老師!三十六除以六等於多少啊!」
測量完畢,做完標記,學生們開始在老師的指導下用鋸開鑿凹槽。
眼看這鋸子鋒利無比,但是只要動作正確,謹記老師的要求,這鋒利的鋸子就變成趁手的工具。
譁譁譁,作坊裡都是小朋友們鋸木頭的聲音,這是他們玩得最起勁的環節。
不過第一天上手,有的小朋友鋸得歪歪扭扭,有的鋸超過了標記的紅線,還有的用力過猛,把線鋸的鋼絲給壓斷了。但是這都不妨礙他們的熱情,一個個神情專注,像極入行多年的老匠人。
作業做完了,黃老師要求大家把工具收拾好。這是作坊的規矩,為的是讓作坊保持乾淨,讓明天的自己感到舒服。
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手藝人,善待自己的工具,尊重自己工作的空間,是一件必要的事情。
孩子們明白了這一點,把工具擺放整齊,把木工圍裙疊好,整理好作坊的環境。這時天已經擦黑了。
曾秋樾 記於2016年8月10日
撰文:曾秋樾
編輯:二喜
審核:賀爾金娜
攝影:李秋成 曾秋樾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