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影像方志》 豐順篇
豐良鎮,豐順縣中西部的小鎮,清朝時,名叫豐政都,隸屬潮州府管轄。
清乾隆二年,兩廣總督巡視潮州府後認為,豐政都一帶地僻巒險,遠離縣城、難以管轄,遂奏請朝廷設縣,以加強管理。
次年,經乾隆皇帝欽批,劃潮汕和客家地區的幾個鄉鎮,建置新縣,縣治設在今天的豐良鎮,並以「豐順」二字命名此地。
如今,這個寓意美好的地名,已陪伴這片土地走過了兩百多年的歲月。
潮汕人和客家人共處一地、比鄰而居,這也使得兩種文化相互交融、綻放光彩。
「潮中有客,客中有潮」,潮客交融的文化造就了豐順不一樣的味道。
「埔寨火龍」舞盛世
清乾隆六年,埔寨人就有了「燒火龍」的民俗,最初的火龍是由稻草簡單扎制而成,並無放置煙花,後經改進,才逐漸演變為今天繪有龍形、裝有煙花的火龍,並輔以魚、蝦等。
火龍好看,但製作不易!一條長達數十米的「火龍」,從開始到完成,工序繁瑣,需十幾個人合作,歷時半個月才能完成。
「埔寨火龍」是粵東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生活於此的客家人對新一年的美好期望和祝願。
2008年,「埔寨火龍」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龍騰鳳舞歌盛世,魚躍人歡樂昇平」。
百年來,豐順人「與龍共舞」,舞出了熱烈奔放、勇敢豪邁的性格,也舞出了別樣的風採……
埔寨紙花賽真花
妙手「生花」的豐順埔寨人,竟能於指掌間,創造出了永不凋謝的紙花世界!
據《豐順縣誌》記載,乾隆初年,埔寨人就開始製作紙花,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無枝無葉,只有花朵,這是埔寨紙花最初的樣子,後才逐漸發展為一盆完整的紙花。
埔寨紙花用紙考究,多由質地柔軟、綿薄多孔的通草紙所制。
從一張紙到一盆花,有1000多道工序,純手工製作,歷時一個月才能完成。從枝葉到花朵,甚至是花盆,都由紙而做。
2009年,埔寨紙花被列入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嫩滑鮮香的牛肉丸
牛肉丸是潮汕地區最負盛名的小吃,最早起源於客家人,後經潮汕人改良,發展成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
不同於其他地方,豐順人製作牛肉丸用的是水牛肉,在製作上他們也頗為講究,豐順人堅持手錘牛肉,左右開弓、上下捶打,這不僅使得牛肉纖維鬆散斷裂,同時也讓細胞分子被擊碎重新排列,蛋白質得以盡情釋放。
至少30分鐘的捶打,不僅要力量均勻,且中途不能中斷,否則肉不成泥,牛肉中的水分也會大量流失。
成就牛肉丸上佳的品質,不僅需要力量,還要有足夠的耐心與細緻。
每五公斤的牛肉,就要挑出100克的筋膜,只有這樣,才能讓肉糜更加純淨,做出的牛肉丸,才美味彈牙、嚼勁十足。
一粒勁脆彈牙、嫩滑鮮香的牛肉丸,在豐順的清晨,喚醒人們身體的每個細胞,讓他們在唇齒留香後,開始一天的新生活。
琴瑟聲聲,漢韻悠揚,古樂不輟,奏出了這裡百年的歷史與巨變!
流光溢彩的火龍,栩栩如生的紙花,舌尖心頭的美食,豐順人用心調製著生活的味道,也在鑄造著屬於自己的不凡!
客風潮韻鑄輝麗,豐饒多彩耀粵東,豐順於時光流轉中,氣象崢嶸、顧盼生輝!
監製 / 閆東 主編 /劉銘 黃麗君
編輯 /張蘭 張嘉祺 李欣(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