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筆者隨長寧區青年代表團赴臺灣展開了為期7天的學習考察活動。短短一周的考察,讓筆者感受到了臺北城市的精緻、傳統文化的底蘊、當地市民的幸福感。
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筆者注意到臺北公共場所隨處可見的急救箱,各類私營小診所晚上熙熙攘攘的人流,以及大型醫院寬敞整潔的候診大廳,這讓筆者誤認為臺北的醫療還是那麼先進,那麼人性化,那麼有溫度。可是當筆者翻看當地的報紙,以及回大陸後了解的情況,卻發現並不完全是那樣。
臺灣地區始建於1995年的全民健保體系,類似於大陸的醫保,曾因為質優價廉而享譽國際,20多年來屢受好評。英國《經濟學人》曾將臺灣地區醫療保健評為世界第二,僅次於北歐的瑞典;健保制度最輝煌的時期,民眾每人每月平均付20美元的保費,每次看診平均付掛號費4到10美元,就可以到特約醫院找任何醫師看病,價格是美國的六十分之一。但是現在,臺灣老百姓卻天天在罵健保制度。這是為什麼呢?
客觀而言,臺灣的健保確實有其獨到之處:它的涵蓋面廣,只要是當地合法居民,或合乎規定的外籍人士,都可以納入健保系統之中。在繳納了相對低廉的健保月費後,掛號看病方便限制少,病患可以任意選擇醫生醫院,看病次數也沒有限制,因此深受當地民眾的喜愛。
但是從2012年健保系統開始出現問題,「健保局」頻頻傳出虧損甚至破產的信息,例如知名的長庚醫院,很多醫生給病人看病主動要求錄音,也有越來越多的醫生和護士轉向私人診所和放棄在公立醫院工作的機會。2014年當局推出新的健保政策也沒有能夠解決繼續虧損的問題。今年10月,由民進黨當局推動「修法」,把在臺就學的大陸學生納入健保,但保費沒有當局補貼需要全額自付,而外籍學生也由原來的自費六成變成全額自費。
與馬英九時期的健保政策相比,民進黨當局此舉明顯是想用學生健保這塊來補充臺灣健保的費用漏洞。筆者不禁想問,難道臺灣健保真的瀕臨破產嗎?那麼又是什麼導致如今這番窘境呢?
一直以來,臺灣全民健保的基金籌措與償付實行「以支定收、以收定支」的辦法,醫療保險基金現收現付,沒有積累。為此,醫療保險管理部門不斷改革醫保支付辦法,以確保醫保基金的平衡。但是隨著臺灣醫療技術高速發展,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健保的保障範圍越來越廣。因為可以無限制地滿足所有患者的各種需求,有人就把保險變作福利,治療費用也越來越高。
更嚴重的是,在臺灣,不管在野黨還是執政黨都在搞「民粹」,為了贏得選舉,他們在選前都跟民眾承諾「你們看病都不要花錢」。上臺後,為了實現承諾的「你們看病都不要花錢」,健保系統就通過各種辦法將基金無力支付的矛盾轉嫁到醫院和醫生身上。
本來臺灣的醫療服務收費就很低,比如臟器移植的收費是美國的四分之一,大多數醫院都處在虧損狀態。以前醫院為了彌補赤字,藥品價格由醫院自己招標決定,跟健保要求的售價有差額利潤;後來,健保要求醫院藥品零差價,這樣醫院一大塊收入就沒有了。
同時,一些政客一直拿這件事作為政治砝碼攻擊執政黨,臺灣的「健保局」也愛拿這炒作,向媒體放話把這個叫做「藥價黑洞」。臺灣的媒體也分藍綠,只要對本方陣營有利,不管事實如何什麼都報導,結果臺灣民眾不明真相,以為醫院通通在幹壞事。更有民眾一旦有利可圖就告醫院,醫患關係也越來越緊張。
因此,為了彌補虧空,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臺灣知名醫院來大陸攬客,或者在大陸開設診所,期望依靠大陸的人口紅利、用較高的技術和優質的服務獲取高額利潤來彌補島內醫療的虧損。
臺灣健保的歷史與大陸有很多相似之處,這些情況值得我們引以為鑑。
如今,大陸的醫改在走這條相似的路。在不提高總體醫療服務價格的前提下,要求醫院藥品零差價,通過統一招投標方式,整體降低藥品價格。必須要說,我們現在走「全民醫保」這條路是正確的,老百姓的醫療支出確實下降了。如今,我們基礎醫療服務的價格比臺灣地區還低,等待時間比臺灣還短,醫療技術的發展比臺灣還快。
但是,參照臺灣地區的經驗,筆者覺得,全民醫保只是在保障基礎部分,是人人平等的保險。面對如今不同民眾越來越多、越來越高的醫療服務需求,應該讓其他保險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但在決定要做這件事情的時候,要先把一些原則想好。因為整個醫療保障體系一旦確定,再改就很困難,風險也會很大。臺灣現在的健保窘境可為我們的前車之鑑。
(作者系原長寧區醫務工會副主席,本文編輯:洪俊傑 圖片來源:新華社 編輯郵箱:shzhengqing@126.com)